搜索
孟克杭盖的头像

孟克杭盖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4/15
分享

隐藏在历史深处的高贵

长篇历史小说《浚稽山》的初稿终于在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午夜十二点前划上句号,没料到这个句号竟然拖得这么久?直到今日才了却这桩心事。

说出真实的缘由是我迟迟不愿意给她划上句号,只想让作品里的这个人物多活些时日。为了一直让她活着,就把她的亡故有意安排在小说的结尾,请读者理解作者的情绪化,作者虽不是情绪动物,可她确实是一个人格高贵、值得后世敬仰的匈奴女子。这是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她曾为那个千古不朽的苏武生下过一个儿子“苏国通”。

把她的自杀安排在马背上,却不是刻意设计的,这是匈奴人的习俗如此。每个匈奴人从诞生的哪一天起,就不会再离开马背,他们在马背上搂着马脖子睡觉、吃饭、开会,奔驰,战斗……

苏武之胡妻是匈奴人,对于她的自杀情节描写,便不能像汉人那样,跳下马背,举着刀剑在自己的脖子上比比划划,游牧民族有自己的形为习惯,处事逻辑,思维与习俗也必然是游牧式的,不可能拿着短刀在自己胸口上划,她们知道生命最脆弱的部位在何处?她只能选择割断自己脖子上的动脉血管。

苏武的妻子叫什么名字?查遍能找到的所有汉籍,均一无所获,匈奴人在汉地留下的歌谣也仅有一首。无奈之下,只得从民间的历史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

苏武被囚北海之时,在於靬王的驻牧地,他宁可选择死亡,也不肯投降匈奴的高贵气节,打动了敬畏英雄的匈奴人,——大单于的叔父於靬王,并将落难的苏武收留在自己的部落。

他强悍刚烈、威武不屈的人格魅力,更是打动了一个春情萌发的少女之心,美女爱英雄的传奇不能只诞生在汉地——胡地匈奴左贤王之女亦有爱慕英雄的权利,因而才演绎出这个千古悲怆的爱情故事。

汉籍中刻意将苏武描述成孤独落单的、吞毛饮雪的、悲苦无助的牧羊人,有意制造一个品质高洁、威武不屈、顶天立地的悲壮的英雄形象,殊不知两千年前的剑水(叶尼塞河)、北海(贝加尔湖)比今时更寒冷,那里常年有八个月处于冰冻期,河水在十月份结冰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四月上游地区才能开河,其间气温处在零下二十度至五十二度之间,极端天气气温会降到零下七十一度,落单无助的单个生命体根本不可能在漫长而严酷的寒冷中存活下来,苏武不是会冬眠的棕熊,他必须补充高脂肪类食物,才能抵抗酷寒状况下的体能消耗。

在这种情形下,敬畏英雄、天性纯朴的匈奴人收留了他,苏武开始与游牧于北海附近的匈奴贵族於靬王的部落族群为伍,他教匈奴人结网捕鱼,调整弓弦,匈奴人则赐他牛羊。

苏武被囚北地不久,匈奴单于且鞮侯派遣另一个赫赫有名历史人物李陵前去劝降,结果人们均知,李陵是汉武帝晚期青年将领,而苏武却是年过四旬的中年官员,曾任骑都尉的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赐领坚昆(吉尔吉斯)部,将女儿挛鞮拓跋居次(公主)嫁于李陵。游牧于剑水上游一带的草原。

坚昆——黠戛斯——吉尔吉斯人在古称剑水的叶尼塞河流域游牧了千余年,直到俄罗斯人东扩入侵,才被迫移牧至天山之西的山地牧场。

李陵之胡妻名拓跋却在汉籍有记载,於靬王死后族群南迁,苏武只能继续滞留北海,这时右校王委托胡妻拓跋居次带人前去支助,史书中这个无意记载揭开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千古疑案,说明拓跋居次必然认识苏武之胡妻,倘若是寻常普通的胡地牧羊人之女,与单于王庭相距遥远、贵为匈奴大单于的女儿是不可能有机会认识的,那只能表明一个事实:民间传说中的苏武之胡妻乃右贤王之女属实,唯右贤王之女,才有机会在单于王庭与单于之女拓跋居次认识。事实上她们更有可能是堂姐妹。

此处,有人肯定会质疑:为什么不是左贤王之女?提出此质疑者一般多是不了解匈奴左右部贤王的传承关系,左贤王一般传于匈奴单于之长子,多是单于的继承人才能担任此职。而右贤王多数匈奴单于的弟弟或者兄长担任。

因为,右贤王之位多由单于家族身份地位极尊的兄弟等显赫贵族才能充任。因而,嫁于苏武的匈奴妻子只能在右部贤王中寻找她的身影。

传说中苏武胡妻右贤王之女,有两个名字:红鸾、阿云。却是具有汉族习惯与风格的名字,明显不符合事实。不论在匈奴贵族上层的汉化之风有多么严重,给孩子们的取名还是较多符合匈奴习惯的。

匈奴人取名汉化实际是在五胡乱华的后期才开始的。

依赖老妈颛渠阏氏之力登上单于位的壶衍鞮却无力控制匈奴帝国的分裂。没经多少时日,匈奴的五单于并立的大分裂时期不可逆转的出现了。大量匈奴贵族带领部族南下投降汉天子,年龄比苏武小二十多岁的胡妻,并没有跟随潮流南下,去寻觅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李陵与苏武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汉籍曾记载李陵写给苏武书信:“足下胤子无恙,请勿挂念”。那么,滞留北地、寄居坚昆的苏武胡妻倘若还活着,就必然知道苏武在长安的生存状况。

苏武出使匈奴时是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在北海囚禁一十九年,才回归汉地已是白发苍苍的花甲老人。

他成了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与他相关的一切事件都会在长安百姓中成广为传颂的新闻,然,回归长安后,却再沒有苏武之胡妻归汉的任何消息。

匈奴五单于并立发生在前58—前48年这段历史时期,李陵之子参与了单于拥立失败被杀,这表明李陵势力在匈奴已有拥立单于的政治实力,李陵于公元前七十四年去世,是壶衍鞮单于在位执政时期。而苏武则是公元前六十年辞世。比李陵多活了十四年。

壶衍鞮单于在位后期,匈奴已开始发生大规模南投大汉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到了南北匈奴分裂时期,更重要的是南匈奴单于率部臣服大汉王朝。

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流中,本来应该能看到苏武之胡妻的身影。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没有出现这种美好愿望。

在历史的真相中,人们应该挖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秘密:她到底去了哪里?

她认识苏武时,年龄应该锁定在13—23岁之间,就是在大胆推断也不可能超过25岁,古人成婚时间一般都较早,对属于游牧民族的匈奴人而言,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与过程,比属于农耕民族的汉人要成熟的多,女性的婚育时间相对可能会晚一些。可能会延迟到15岁或18岁,对这样一个年龄段的匈奴少女来说,她完全可能会被具有英雄、刚烈、不屈的苏武身上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所倾倒。

唯有相同或相近价值取向的人们才能互相获得认同,对于那些敢爱敢恨的草原女子而言,苏武身上发生的一系列传奇故事,更具情感上的杀伤力,让许许多多的胡女所痴迷,也是情理之中的。这就如同今时之中国时髦女郎崇尚迷恋欧美男人一样,大可同日而语。

当名声显赫的右贤王之女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哪个胡女敢与她争夺苏子卿?这样宣染可能有点离谱,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奉子成婚,右贤王之女强入苏武的毡帐或木屋。

在草原地带,游牧者多居毡帐。而在林木地带,大型猛兽较多,如猛虎、野猪、棕熊之类,游猎者则多居木屋。

苏武与胡女之婚,多有可能是匈奴且鞮侯单于单于、李陵之妻:拓跋居次(且鞮侯单于之女)或於靬王的赐婚。不论是哪位授意,主婚者只能是对苏武充满友善的匈奴贵族於靬王。

不论匈奴各部相距多远,每年要举办三次盛会:正月春祭、五月祭祀及秋祭大会蹛林举行春祭,各部首领小会于单于王庭,规模较小。五月祭祀,大会茏城,祭祀天地、祖先、鬼神,规模较大。秋祭,在草原羊肥马壮时举行,单于在蹛林召集各部氏族部落首领举行会议,稽查各部户籍人口的增减、牲畜的繁育情况,核实军队的数目等等。这个制度的是老上单于时期,由中行说亲自制定、颁布执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制定,延续下去。

根据考古的匈奴墓葬群判断,匈奴单于王庭大致在鄂尔浑河上游、乌兰巴托西北方向。茏城则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东、西乌珠穆沁旗附近。而蹛林则是指林木地带而言,没有专指。基于这样的历史记载可断,左贤王之女可能是举行蹛林秋祭时,来到於靬王的驻牧地。

根据《史记》提供的线索,匈奴诸王分布有明确记载的是浑邪王与休屠王在河西走廊的武威郡、张掖郡一带,犁汙王在河西走廊之北,姑夕王在通辽一带,左犁汙王在通辽、赤峰一带,日逐王在西域焉耆、尉犁一带,於靬王在北海一带。而最为显贵的左贤王在上谷郡(河北怀来)一带,右贤王在上郡(陕西榆林)一带。

右贤王在匈奴地位是最为显赫的,只能由单于的兄弟或儿子领此职位。这样的判断分析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当时,在匈奴社会中漫延的潮流贵族女儿是嫁汉人,尤如改革开放初期,一股崇洋迷外的社会思潮冲击世俗,国人之女以嫁欧美男人为荣,那怕对方是在自己国家领失业救济金的社会竞争中的落伍者、失败者或破产者。就知当时的民族自信已萎缩、矮化到何种程度?

从今人的社会从众心理来看,我们就没有资格对古人秉承的价值观说三道四。

有较高社会地位及身份的汉人滞留匈奴北地,是匈奴世俗社会最稀缺的政治资源,单于能将女儿下嫁李陵、李广利就足以说明问题。因而,右贤王能将女儿嫁给苏武也是非常符合历史逻辑的。

或许,苏武与右贤王之女结为夫妻,就是宽厚而善良的於靬王从中斡旋的结果。反正,事情的真实是终于有胡女甘愿和孤独、贫困的苏武付出青春年华,并与他相依为命,疾苦终生。

李陵虽是降匈之败将,只能说明他仅是一个毅志力较弱的人,与苏武相比,他是个普通人,但他非十恶不赦之徒。否则,苏武不会与他保持长期的友谊。

在苏武被囚匈奴时,苏母亡故,也是李陵帮忙处理老人后事的,做为友人,已难能可贵。特别是苏武回归长安后,苏武之胡妻与儿子是寄居在坚昆草原的,当然也只能是在李陵促使和呵护下进行的,以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李陵写给苏武的书信“足下胤子为恙……”,足以佐证这个分析与推论。

当汉使受君命到匈奴草原接苏武之子回归时,苏武之胡妻完全有理由强行跟随其子到汉地与夫相聚。

可惜的是苏武之胡妻理解体谅回归汉地苏武之无奈,——汉天子没有接回苏武之胡妻的圣意,她无疑忍受了这个令她极度痛苦残酷现实,——遵守了那个毫无人情味的旨意。

在随后发生的大批匈奴人投汉的狂潮中,依然没有苏武之胡妻的身影,她究竟去了何处?

一个贵为匈奴右贤王之女的苏武之妻,必然有自己强烈的人格尊严,能与苏武在北地恩爱十多年,必有心灵与精神的共鸣之处。

苏武当初不愿降匈,逼迫之下选择了自杀,且自杀两次,在匈奴妇孺皆知,苏妻之胡妻的右贤王之女也必然知晓。

毫无疑问,当儿子被汉使接回,与日思夜想的苏武团聚成了泡影,绝望之中,年仅四十余岁的自尊而刚烈的右贤王之女,绝诀的选择了自杀。

高贵的灵魂随南归的汉使,去追随苏武而去。这就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历史真相,一个悲壮、坚贞、真挚的爱情故事,被一个更为坚韧卓绝、忠贞不屈、毅志顽强、千古不朽的高大形象所遮挡。

作家有责任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残片挖掘出来,如同考古修复,把它们拼凑在一起,还原出一个久远年代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2017年1月2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