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年的头像

孟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15
分享

什么是年轻该有的状态?

本来想写“年轻人该有的状态”,但这样似乎把中老年人排除在外,不好,不好。

有的人18岁,但看着像80岁,老气横秋。有的人80岁,但活得像18岁,朝气蓬勃。那么,什么是“年轻该有的状态”?最近我听了几堂讲座,有针对学生的素质培育、有针对中青年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规划、有遭遇地震死里逃生后对人生的感悟……,听的时候内心澎湃,过后思考良多,一直在思考如何下笔,但本人现在的“拖延症”似乎越来越严重,小时候及时完成作业的好作风正看着它渐行渐远,加上骨子里追求精益求精的性格,经常写着写着有新想法出现,于是推倒重来,导致上上周应该完工的一篇“作业”刚刚草草发表,这一周的“作业”又纷至沓来,内心的计划堆积成山,再不清理,该引发焦虑了。于是决定动笔,先一样一样完成,把消耗时间的一些APP卸载,诚如小吴同学所说,“你我皆凡人”,别高估自己的自控力。扯远了。

近些年流行一句话:希望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什么是少年?少年该是什么状态?今年上半年去世的99岁高龄画家黄永玉有句经典语录:“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或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至死是少年。那么,关于年轻,我想最起码应该保持以下这些状态:想象力、创造力,个性、勇气、诚实、正直善良、正气、热情,激情、纯真、热情、好奇、希望、阳光、朝气、健康的身体……

我们从有认知开始,就似乎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人被各种各样的模式所固化,缺失了这种能力。最简单的例子:小孩子的画看着杂乱无章,但蕴含着很多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有的家长老师没有好好引导,反而觉得不“入流”,偏要扼杀孩子的这种宝贵初始力,导致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在固定的教导方法、固定的模式下作画,一直在模仿名家名画,这样的结果自然诞生不了莫奈、梵高等“大家”,更别提超越了。

所以,但凡大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在的,这是年轻态必备的第二种状态。家庭和个人相互成就最好,但若不能成就,就需要具备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的个性,以及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可贵品质。担任天一中学校长24年的沈茂德校长总结天一中学的优秀学生时提到,那些优秀学生既有梦想、兴趣爱好、友爱、永不放弃、内驱力、自律等这些共性,也有性格独立、鲜明个性等独特性格。个性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扰乱秩序,而是拥有正确人生观的观点,并坚守下去。

大部分成年人已经被生活磨去棱角,在人生的鞭打中失去自我,如《皇帝的新衣》中,大人们即使看到皇帝被骗,浑身赤裸裸地在那里“展示”所谓的新衣,也不敢说出真相,只有一个小孩大胆说出了真相。现实生活中,类似“新衣”的事情很多很多,很多成年人会顾虑后果,顾虑会不会对自己不利,顾忌这,顾忌那,不敢说出真相。诚实、正直善良、正气之类的品质可能是每个家长都会教给孩子的道理。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大人们自己把这些东西弄丢了?

看那些年轻态的人,眼睛里都有星星点点在闪烁,他们保有对生活的热情,对所喜爱事务的激情,不停地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77岁开始拿起画笔的“摩西奶奶”,比如60多岁开始写作的“铜鼓奶奶”杨本芬,40多岁开始创业的任正非等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年轻吗?他们的身体年龄都已经不年轻,但心理年龄,没人会说他们不年轻。

这些人虽然不再天真,但心中依然保有对生活的纯真与热情,是经历过世事沧桑后依然对世界保有真实的最初的情感。

说到最初的情感,我们一开始对世界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有的人在“试”的过程中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的人却在过程中失望透顶,被生活碾压得体无完肤,直至灭亡。或者介于两个极端之间。好奇是人类对事物产生兴趣的要点,也是发明创造的起源。它带给人希望,但处理不好也会带来失望。一个年轻状态的人,必定保有对人生的好奇。

有句话说得好:中年人的认命,从放弃身材开始。人到中年,身体新陈代谢缓慢,如果自己再不自律,身材管理不好,臃肿、肥胖,带来各种焦虑。年轻态,必定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同时拥有阳光、朝气的精气神,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谁敢说你不年轻?

前两天听90后吴诗尧谈人生思考,三十而立的年纪,在美历练10年,听他娓娓道来对生命的敬畏,对未知领域的思考,对贫弱者的帮助,对生活的期望,对社会的使命感……,小吴同学希望三十而立的年纪,活得像20岁,听课的50后、60后也希望要活出20岁的样子,我心甚慰:这就是我们该有的样子!

欢迎留言补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