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粽香里的端午节
李春玲
小时候,我没出息,老是盼着过年过节,好饱饱口福解解馋。相比清明节的白水煮鸡蛋,我更期盼端午节那辟邪的五丝线、香甜的粽子、艾叶飘香的端午煮鸡蛋和流油的咸香鸭蛋。
记得小学三年级那年,我个子长得特别快,老觉得吃不饱,也特别馋。刚刚过完正月十五,我就着急忙慌的问娘,咱什么时候过端午节?娘说,等西湾里的蛤蟆(青蛙)叫了的时候,等田里的麦子黄了的时候,等坡里艾蒿飘香的时候,端午节就到了。
于是,从入春开始,每天放学后,我就去西湾边上看水看鱼,主要是去看那些游来游去的小蝌蚪,盼望着他们早日长大变成一只只活波可爱的大青蛙,盼望着早日能听到青蛙那“呱呱”的叫声。由于我观察仔细,我写的《一只小青蛙》作文,竟然获了全县小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小小的心里就种下了个“文学梦”。
盼望着,盼望着,有一天晚上,我突然听到西湾里的一只青蛙呱呱叫了两声,随后又戛然而止。我赶紧拽着父亲和我一起拿着手电筒去看青蛙。只见湾里的青蛙三三两两,东一群,西一群,不停地无节凑地“哇!哇!哇!”地叫着,一声高过一声。识文断字的父亲对我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呱、呱”声,就是丰年的音符,是“麦黄”的象征,麦子黄了,么女,你盼的端午就要来了”!
五月初五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娘就领着我们兄妹几个去坡里拔艾蒿,只见田间地头,一丛丛半人高的艾蒿迎风摇曳,随风飘来淡淡的清香。一颗颗露珠在艾叶上滚来滚去,晶莹剔透,煞是可爱。娘让我们用露水洗脸,说是端午节这天,用艾蒿上的露水洗脸,人就变得聪明伶俐。我们很虔诚的学着娘的样子,小心翼翼的捧起露水,轻轻的拍在脸上。洗完脸后,我们就开始拔艾蒿,不一会,我们就拔了两大捆。这时候,陆陆续续的拔艾蒿的人就多了起来,大人们互相打着招呼,有一搭无一搭的说着啥时候开镰割麦子的事。小孩子们则趁着大人们不注意,溜到麦田里,掐上几穗小麦,放到手心里搓搓,吹掉麦皮,赶紧放到嘴里吃下去,那滋味别提有多香多爽了。
吃过早饭,奶奶首先把我们从坡里拔回来的艾蒿用红布条捆成许多小捆,两捆竖着放在在街门两边,其余的分别挂在各个屋门上方的框子上。艾蒿布置停当后,奶奶就把早些日子从货郎哪里买好的青、红、白、黑、黄得五种丝线拿出来,坐在凳子上,把它们捋直,一头穿到门鼻眼里,一头拿在手里搓来搓去,不一会,一根根漂亮的五丝线就做成了,奶奶给我们戴在手腕和脚腕上,再打上个漂亮的蝴蝶结,好看极了。
这时娘正忙活着蒸糖包呢,面是昨晚上就发酵好了的,糖包和粽子一样是三角形的,白白的皮子里包上一大勺红糖,捏成三角形,一个个摆放在大锅里,我就和大姐抢着去烧火,等糖包的甜味氤氲弥漫的时候,奶奶用艾蒿煮的鸡蛋也飘出了清香。
吃午饭前,父亲和母亲分别手持一大桶早就烧好晾凉了的艾蒿水,用桃树枝子沾着,里里外外犄角旮旯到处撒一边,据说端午节家里撒了艾蒿水,蝎子蚰蜒蜈蚣就不会进房了。
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吃饭了。端午节的午饭很丰盛,有父亲一早去集市上买的粽子、咸鸭蛋、白糖和雄黄酒,有刚出锅的艾蒿煮鸡蛋和糖包子。东西摆在桌上,奶奶就念念有词的祈祷:“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沾白糖,日子过的喜洋洋。喜洋洋喜洋洋,子子孙孙考上状元郎”。然后,我们一边吃饭,一边听父亲讲屈原为啥投汨罗江,讲白蛇喝了雄黄酒怎么现了原形……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粽子咸鸭蛋糖包子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端午节的习俗也与时俱进改变了很多。但不变的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情缅怀,不变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