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岩,苗语“瑞柳”,瑞意为“岩石”,柳意为“大”,瑞柳意为“(祥瑞的)大石头”。始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是苗疆圣地吕洞山赫赫有名的大寨。
从下寨到上寨,直线距离有700米左右,上窄下宽呈塔形,一条主干道兼消防水道贯穿全村。消防水道出水处原有一座灵官,解放后被毁,消防设施遗迹尚在。沿河建有三座水碾一座油坊,随着电力的使用而拆除,退出历史舞台。后山左边有两座天生的桥墩,名“神仙桥”,其中一个桥墩旁边有一棵高大的、像巨伞一样的桂花树,花开时节,满山都香。寨子下游,有一道弯叫“济湾”,河道弯曲形似“太极图”。岸边有座小山包叫“德格孝礼”,五条山脉似五条龙自山中俯冲而下,争先恐后抢宝。济湾左岸的山叫“仁高山”,山腰有个巨石形似马鞍,叫“马鞍岩”,旁边的岩板上有个石窝,形似人的脚印,传说是马鞍岩骑马的人在这里坠马,一脚踩在岩板上而成。以前的大岩,整个寨子周边都是原始森林,地上积满厚厚的落叶,压在下面的树叶腐烂,晚上,“鬼火”(即磷火)从落叶里冒出来,忽闪忽闪,平添一份神秘。
这条主干道兼消防水道见证大岩的发展。据老人口述,清朝末期,大岩的人口就达400-500人,加上出了两个举人,在整个湘西都赫赫有名,后来一场大火从下寨烧到上寨,全寨烧得只剩几户。灾后,大岩人迁徙的迁徙,分发到吉首、花垣、龙山诸地,留下来的痛定思痛重建家园,把寨后的稻田的田埂加高,终年蓄水,如果再发生火灾,就从这些水田放水,一丘流注一丘,然后顺着村道流进寨子,在特定位置积水成塘,舀来灭火。如今,这条主干道兼消防水道已经硬化,自来水管顺着主干道自上而下灌注全村,一管多用。
“比格德苯哟,瓦龙迈嗲列庄龙……咚坡咚坡凿粨哝。”这是我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经常唱的一首儿歌,先人编的,大意是:“山上花开了,你爹要回来了……咚咚咚咚打糍粑吃。”这首儿歌表达小儿小女对父亲的思念,对春节的期望。解放前,大岩有不少男人出远门,贩卖桐油到沅陵、洪江,买回洋碱(即肥皂)、香料、木梳、铜瓢等,到本地圩场兜售,攒得钱就买田买土,古丈默绒地区,吉首马颈坳地区,都有大岩人买下的田土,富甲一方。阿嗲(方言,即爹)们平时与子女聚少离多,快过年了,各商铺都备足年货了,才得以回家,杀年猪、炕腊肉,浸糯米、打糍粑……让孩子们高兴的,不仅是嗲回来了,还买回炮竹,炕在炕上,春节到了就燃放。
那时,大岩的春节确实热闹,别具一格:
从三十夜起,爆竹声响,狮子顺着那条主干道拾级而上,先拜土地,然后逐家逐户拜年。这时,家家户户的八玄门都打开,狮子从左边进来右边出去,最后从中间的门进入到堂屋,先拜神龛,然后表演,一蹦一跳,前伏后跃,滚了又起,起了又滚,还挠痒痒。主人家是武术师傅或耍狮师傅的,狮子就要和师傅“亲热”,狮子一扑,师傅一闪;师傅一进,狮子一退;走边门,踏洪门,进黑门。师徒都拿出真本事来逗乐,惹得大人小孩笑声不绝。
初二,家家户户过小年,过小年时,“王纪”(即计时的人)躲在年祭坛里,时辰一到就扮鸡叫,众人相呼应,“鸡”叫声此起彼伏。“鸡”叫了,嫁出去的姑娘可以回家拜年了,人们可以劈柴挑水了,可以搞春节联欢唱戏比武了,黛翠(即小伙)可以和欧楚(即异姓阿妹)讨糍粑了……
大岩的年祭坛设在上寨,今石新娇屋那里。年祭坛也是码头,是人们饭后茶余休闲之处。在自娱自乐的年代,男人们聚在一起,在星星和月亮的照耀下,点一支旱烟,吧嗒吧嗒抽着,一天的劳累顿时消除。没有月亮的夜晚,聪明的大岩人砍来一种会发光的树①,做成“灯笼”给小孩玩,聚在一起照亮。人们就这样聊着,聊着,不知不觉夜深人静,有人睡着了,这时,谁家媳妇吼一声:“你要洗脚没?”枞树火把陆续亮起,沿着那条主干道走上走下,各回各家,然后各家房间的灯光亮起又灭,狗也不叫了,归于寂静。
高强大汉石大刚经常来这里坐,人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在一边站桩练武,什么“粮仓取谷”,什么“蛤蟆晒肚”,百炼成精。一天,一个人溯水而上,过平坝(古丈县村寨名),到阿着(保靖县村寨名),在大岩济湾见到“太极图”,欣喜不已。这个人叫杨秀清,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之一,传说曾来吕洞山邀人入伙以壮大队伍。杨秀清寻到大岩,打听到石大刚扫地时天上会飘鹅毛,扫也扫不干净,大喜,邀他入伙。石大刚想,造反的话,一旦失败就要灭九族。为了不牵连族人,石大刚决定不和杨秀清他们造反,但,派了两个武艺高强的族人跟杨秀清去革命,据说被石达开收作保镖,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那两个族人回家隐居,留下一把“革命刀”保存至今。
备注:
①、大岩确实有一种能发光的树,剥掉树皮、削掉木质外层后,放在暗处会发光,姑且叫“磷树”。笔者小时候见过这种树,一个大我几岁的长辈砍来做灯笼,发出幽幽荧光。
二
大岩,村前是山,村后是山,四方八面都是山,正儿八经的山寨,一代又一代石姓族人在山里生,在山里劳动,然后归于山里。
村寨左边有座山岗像一条龙,山岗上的大地名、小地名也都和龙有关,比如“勾戎”、“戎湃”、“哲勾戎”,戎即“龙”;勾即“停留”、“卧”;湃即“惊吓”;哲即“山梁、山岗”,几个地名译成汉语分别是,“卧龙沟”、“龙惊沟”、“卧龙岗”。村前是两只狮子,与从卧龙岗俯冲而来的这条龙戏水,一只昂首腾跃向天,一只回首往下看,而卧龙岗的龙则潜入水里,只见龙身,不见龙头。
山,因复杂的地壳运动和复杂的地质构造生成,奇形怪状,千姿百态,蜿蜒如蛇的,百姓以为是神话中的龙,具有神奇力量。其实,所有的山的职能都是一样的,生长植被,养育动物,虽有神奇力量,却并非神话里的神灵,不能让一个愚蠢的人变聪明,不能让一个懒惰的人大富。大岩的山亦如此,其植被,除了村前村后有几片杂木林,其它的漫山遍野几乎都是松树、杉树,以及桐树、油茶等。这些树,桐树、茶树产籽,桐籽、茶籽榨油,而松树、杉树则用于建房,为人们遮风挡雨。所有的树有一个相同功能,一起蓄水,然后释放,涓水成溪,人们在山坡、山脚开荒垦田,引水浇灌种稻谷,虽不足以养活山脚这坡人,再种些苞谷等其它杂粮,却也不至于那么饥饿。
桐油,对于农村的人有几个用处,点灯照明、防蛀防晒、售卖挣钱。大岩的桐树和其它地方的一样,由于人为干预,大多长在山谷、缓坡苞谷地极其周边,松树丛、杉树丛里也有,因为被比它高的树种和藤蔓的压制,吸收不到太阳光,相对稀少。
每每开花,在烟雨蒙蒙的天气里,满山遍野,烟雾低萦,桐花簇簇,白鹤翩翩,穿着苗服、戴着苗帕的乡亲走在山里,若隐若现,仿若仙境。桐子熟了,男女老少挑着桐子从龙脊上、从狮子背上下来,进寨,跨进院子,侧身走进吊脚楼后面去,将桐子倒在一起,怄起,像发酵一样,温度高高的,等桐子皮膨化变黑了,再剥出来榨油,这样榨出来的油水分少,质优量多,最好使用。榨好油,多的拿出去卖,然后留用一些,放在阴暗处备用,漆房子、漆斗篷、漆谷桶,令人称奇的是,用篾条编成的竹篮子,刷上桐油,桐油凝固成壁,摇身一变,变成竹罐子,既古朴又实用,造价远远比土罐低。
在农村,桐油使用最多的是漆房子,漆上桐油的木房光泽度好、耐热、防润防腐。历史上,大岩的房子一色的木房,材质以杉树、松树为主,还有臭椿、梨树、楠木等名贵树种,楠木等多用来做柱子,其中以中柱居多。风格以明清风格为主,至清朝末年发生火灾,灾后重建发生改变,艺术追求比以前的简单了些。明清风格建筑,门为“虎口”式,既是门,亦是休闲和做手工活之所,也可以摆放农具和谷物之类;窗户有美人靠,可以靠手、可以摆放化妆品化妆;木墙壁四周雕刻有简单的纹饰或者图案,像苗族围裙一样,镶嵌有“花边”。乡亲们一有时间就架起梯子,小心翼翼给房子刷油,日久年长,敷上厚厚的油层,在太阳的光照里散发广泽。
那些雄霸山野的大树,松树一半,杉树一半。青松枝长,树形伸展;杉树枝短,形如毛笔。砍伐杉树,要上水时砍伐,便于剥皮;松树相反,免得生虫。一般情况,人们上山砍树,起房子用的多就地加工,用大锯将原木破开,放在山上,干了再请人抬回家;若是须要抬回家的,就从山上放木,原木从山上劈荆斩刺冲下来,日久年长冲击出一条沟来,终年不长草木。
放木是很有趣的,先要喊:“小鬼小怪,将你们的锅瓢碗筷拿开哦,我放木来了!”然后再喊:“下面有人没?有人放牛没?我放木来了!”若是有牛、有人,等牛走开了,人走开了,一根一根的原木从山上直冲而下,原木撞击石头,石头飞起滚落。短原木撞到石头会腾跃翻滚,天气好的时候卷扬粉尘,煞是壮观。
还有一种放木方法,将砍伐好的木材堆积在一起,等河里涨水了,随水流放。这种放法很危险,一是水流遄急,人拉不住木头,反而被冲走,就算用绳子拴住也很危险,绳子会断;二是,木头蜂拥而至,撞击或夹到人,造成伤害;三是人在水里会抽筋,发生意外;四、从上游冲下来的刺条之类很多,会伤到人。危险归危险,却也很烂漫,可以骑在原木上顺水漂流,一路吆喝而下,到了顺手牵羊将原木拉到岸边。“桐油开花,冷死老人家!”初涨水的季节水都有点冷,放木的人上到岸边,扯来莎草,从中扯破,牵扯成太阳模样,虔诚地呼喊:“太阳出来——乌云散去——”然后将莎草丢在地上,用传承了几千年的祈祷方式呼唤太阳出来,带来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