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号,与朋友去县城附近的“板桥”做旅游普查,爬山,步行,接地气,与天近,不亦乐乎。
我是外省人,除了知道是去一个叫“板桥”的地方,其它一无所知,到了才知道,“板桥”是思旸镇的一个行政村,由多个自然组组成,各自然组分散山间,其中马脑岩自然寨几乎在山顶,车子不能上去,需要步行。
进马脑岩的路是山路,虽然时有缓坡,因为太阳大,路较远,一路爬行颇为辛苦,但苦中有乐。也是,这一路绿树成荫,小道隐秘,百合花开,叫得出名、叫不出名的野果若隐若现;高压线从这头牵向那头,跨度那么大,高度那么高,真了不起;由于太热,走快走慢都出汗,身上汗水淋淋,想喝水,路边不见山泉,想找农户讨水,周边没有人家,唯有鸟道云栈、隐约风声。
同行的,有省里来的专家,有村镇领导,唯独我是山野匹夫,他们说的话题我插不上话,索性撂开他们,或者跑上前,或者落于后。跑上前、落于后是有好处的,争取得时间静静看风景。这里的风景,山与山开阔度大,山的走向有序,山脉翠色渐远渐淡,层次感强,好摄影,不过,摄影不是好时间,听涛又没起风,只有看和想的份了。
“年轻时候是(在山上放牛)和妹妹对歌。”到了山顶,望着对面的山,我触景生情介绍小时候唱歌的情形。那时我还小,不太懂事,上山放牛,从这边山看见那边山的异姓妹妹,就隔山吆喝,唱到:“你在那边山,我在这边岭,看得见你影子,来不到你跟前。”
走了许久,转了好几个弯还没见马脑岩,它究竟在哪里?到底有多远?之所以期待早点到达马脑岩,源于村支书介绍,说马脑岩寨子附近有一块石头像马脑壳,叫“马脑岩”,寨子因而得名。村支书这么一说,激发了我们“看”的欲望,想看它究竟有多像。
不知走了多久,开始缓缓下坡,转几个小弯,到马脑岩寨了。令我称奇的是,这里竟然有杨梅,还是野生的,不是人工栽的。我第一次见到杨梅,是在广东,错以为杨梅生长在热带,后来随妻子定居贵州,2001年去三都水族自治县走亲戚,在三都见到野生杨梅,才知道比广东冷很多的贵州也有杨梅。
在马脑岩,我还有惊喜发现:
马脑岩人住的房子,大门外竟然也加设有腰门,这种建筑风格,在整个岑巩县都比较少见,在同属黔东南州的施秉县、黄平县等苗族聚集区比较常见。
所谓腰门,是大门外加设一道栅栏式小门,这样,既通风敞亮,又防备小孩爬出去,还具有防止猪、牛、羊等牲畜闯入,以及阻挡兵匪快速进入的功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挨在一起住,苗寨侗寨紧相连,很多文化相同、相通,比如都忌讳猪、牛、羊这类牲畜闯入堂内惊扰祖先,如果闯入,要诚惶诚恐地驱赶出去,然后将粪便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搭红放炮扫堂,驱除污邪,给祖先赔罪。
由于历史因素,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大多住在荒山野岭,野兽比家禽家畜还多,豺狼虎豹经常进寨叼家禽家畜和小孩,小孩爬出屋去,经常被叼走,加设腰门的话,小孩就爬不出去。
加设腰门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有人在家的话,都是大门敞开、小门关闭,外面谁进来一眼看到,是友,起身相迎,是敌,以小门掩护,用弩箭等阻击。根据苗族传说,戚继光抗击倭寇时,采纳苗族勇士的建议,在房子大门外面加设一道腰门,倭寇进村烧杀抢掠时,人们手执长篙,躲在门后两侧,倭寇进来,以长篙迎战,将倭寇刺伤、刺死,落荒而逃。
有腰门的这家人的门上还悬挂有马蜂巢,借马蜂的的凶猛避邪,这种习俗,我是第一次见到,赶紧按下快门,将它拍了下来。
我们一心想看马脑岩长得究竟像不像马,坐了一会儿,提出要去看看,主人不肯带我们去,“胁迫”我们说:“先吃饭!”我们坚决不肯,坚决要先看马脑岩。主人见我们态度坚决,只好吆喝几声,几个老人从各家汇拢而来,带领我们向村外的荒郊野岭走去。
到马脑岩要经过土地庙。土地庙由石块砌成,建在山脊上。山脊上有土,一二十棵不大不小的树拱卫着石庙,由于周边都比它低,有旷世感和恬静感。从土地庙过去,苞谷正起势,看样子很快可以掰来烧吃了;稻田也清幽幽的,近观,有别于山色,远观,已融入山色。
我边走边看,看到久违的竹篱笆,看到久违的稻草人,看到蜻蜓飞来飞去,这些都是城里人心中的旅游资源,心情很好。
“到了没?”我一个劲问到马脑岩石没有。按照我的设想,马脑岩是一块巨大岩石,像马一样矗立在某个地方,伸着个头吃竹叶,行人走来,走着走着,一抬头就看到它。
我们像被拉出去卖的笨牛,主人怎么走我们怎么走,从一丘田下到另一丘田,田坎下面是山林了,下去的路已经荒芜,与山林浑然一体。当地人掏出柴刀,叽里咕噜商量是哪个方向,原来,他们太久没到,找不到码头了。
省城来的专家站在田埂停滞不前,我蹦跳着跑过去,下坎,几下钻进林丛。这里面有很多草药,眼前有淡竹、两口亲,用心去找的话还会有其它种类,如七叶一枝花、鸡血藤及古钩藤等,甚至会有灵芝这类名贵药材,当然,也会有蜈蚣和红蚂蚁。我懂点苗医,想拍些苗药图片保存,或采点草药回家泡酒,又怕耽误时间,只好作罢。野果也多,就在身边的一棵树上,密密麻麻挂着十几二十个八月瓜。
此刻,虽有人声,却有恬静感。省城来的专家忙看八月瓜和猕猴桃,我和当地人下到马脑岩。传说中的马脑岩像极了,但岩石较小,1米左右高,昂首站立在几棵不大不小的树下。我找方位拍照,然后四周查看,但见马脑岩和四周的岩石都被砸烂,有马首没有马鞍,显然,是迷信风水的什么人来破坏马脑岩的“风水”,将马脑岩形体的完整性砸坏了,使它丧失神奇力量。
专家掏出定位设备,将马脑岩定位后,一行人打道回府。回到寨子,饭快煮好了。煮饭的是一个大嫂,看了看省城的专家,想了想,拿出几个小小的鸡蛋,三下五除二打破,打汤,盐轻,味醇,葱香,省城来的专家净是舀蛋汤吃,把乡村腊肉排在了第二位。
这个寨子好,头顶着蓝天,眼看着山巅,呼吸清新空气,吃着没有污染的菜。难能可贵的是,养的鸡到坎上坎下以及林下觅食,下的蛋是正宗土鸡蛋,主人家用乡村的方法打汤,蛋清和蛋黄不打碎,呈片状,泛黄泛白,或浮或沉,让我们吃到了久违的、那些年的味道,闻到了乡村的生活气息。这种打汤法,小时候生病痊愈,或者过生日,妈妈打鸡蛋补身、犒劳,也是这样做。
吃罢饭,相互客套几句,我们当即下山,因为还有几个自然寨要走。
下山的路是悬崖路,是马脑岩人在万丈悬崖中开凿出来的。站在路上往上看,天很高,峭壁有天高;往下看,谷很深,峭壁看不到底;看古树,古树耸立,像船帆一样杨帆云天;看白鹤,白鹤飞得比我们低,在眼皮底下俯冲;看路边,当地人用竹槽引水,引来山泉灌稻田;看马蜂,马蜂在路边筑巢,飞去觅食,渐行渐远;看七月苞,七月苞熟了,很干净,摘来就吃……
下到河里,上到公路,累,但舒畅。回头寻找马脑岩,知道它就在山里,林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