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缪祥兴的头像

缪祥兴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5
分享

故乡的四季

       春的脚步来的有点迟缓,在你还在感受寒意只是,枝头上已经悄悄焕发出新绿,春天是一年中充满青春的季节,悄无声息中来临,孕育着无数绿色的希望。 

故乡的春,是春寒带暖花枝俏、是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山村春天的独特而显著的特征,就是周边树木的长叶花开。小时候,春天在我心里最直观的印象便是房子一侧的两颗杏树,两棵树一棵长得粗壮,一棵长得高大,枝头杏花的绽放,告诉我春的到来,两棵树伴随着我欢乐的童年。

       在故乡的春里,最喜欢看这样一幅画卷:在一片土地前,几名农人挥动着手里的鞭子,赶着牛,扶着犁,在地里忙碌的耕地,加上夕阳的映衬,美的不要不要的,这样的场景随着耕地机的到来,在慢慢地消失,很难见到,但农人耕作的画面已经在心底里沉淀,刀耕火种的春天,在童年的时光里留下的烙印是温馨的,我喜欢这样的画面。

故乡的春是忙碌的,耕完了地,就开始往地里背粪草,这是最好的农家肥,远远看去,开阔的地里一堆堆的堆放着,像一座座小山,平坦的土地上多了一丝轮廓。之后是播种,一天到晚,与时间赛跑,日未出而作,日落未停息。小时候,我爸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年纪又大,很多的事情都是妈妈在干,我和姐虽小,但还是跟在妈妈的背后忙碌,那时候,总期待赶紧开学,开学了,我们就不用干活了。现在想起来,觉得当时是自私的,等年龄稍微大一点,总希望假期长一点,多跟妈妈干点活,知道了父母的不容易,但时间过得太快,帮父母干活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等待中迎来了春绿,禾苗破土而出,田野里成片的禾苗是故乡美丽的标致,一层层一道道的铺设开来,这样充满新绿和希望的画卷,美得很。这时候,如果下点小雨,给这幅画增添点朦胧的感觉,更是温馨,所谓春雨贵如油,这就叫及时雨了,这雨能更好的为禾苗提供水分。

在雨水的滋润下,感觉在突然的某一天,不知不觉整片田野开始呈现一片翠绿,树枝上叶子绿了,禾苗开始拼命的往上长,春的气息越来越浓,丰收的前希望开始在这里培育扎根。我喜欢故乡的春,因为春天充满希望,春天是打基础的季节,因为有了希望,有了梦想一切才会逐渐美好。

夏的脚步来的自然顺畅,它是春的过渡,果树上细嫩的果实挂在枝头,夏就这样来了。夏是一年中最奔放不拘的季节,我对故乡的夏有一份热爱。

故乡的夏,是东边日出西边雨,是风雨过后彩虹,是一根学校门前的老冰棍,是上学路上的一路泥泞。夏是生长的季节,如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有力量,勇往直前,努力的往上生长攀爬。

故乡的夏,记忆最深刻的是小学时那段泥泞的道路,每逢下雨,道路被车辆碾压,到处坑坑洼洼,鞋一不小心就陷进淤泥里拔不出来。那时候,最喜欢顺流而下,涨水过后,河水恢复平静,和同学相约着,告别那泥泞的公路,从河里走水路到学校,走着回家。一次,因为村里一个同学的鞋子不小心被水冲走,找不到了,回到家被责骂以后,总担心哪天自己的鞋子也会被水冲走,就再也不敢做了。一次,中午回家吃饭,吃完饭天气比较热,就跑到河里洗个澡,但自己自认为是比较听你话的孩子,老师在学校强调,不能到附近的水塘和水库洗澡,因为容易发生溺水事件,加之爸妈也管的比较严,关于戏水的事就再也没有干过。

喜欢故乡的夏,因为我们可以享受一个长长的暑假。那是告别了学校后的轻松,每天不用端坐教室听课,只需要把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做好,其他的时间基本都是我们的,可以在电视前看《西游记》,看《大风车》,还可以上山拾菌子,总之一切的一切,故乡的夏可以自由支配。

其实有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夏的,每逢下大雨,在家的我们就得拿着盆,到楼上接水。家里是瓦房,很多地方经常漏雨,不接不行,每天被妈妈使唤着去屋里接雨,那个时候,很羡慕有钱人家的小平房,自然是不用再这样接雨的。那时心里就有一个想法,等长大了有钱了,我要好好修一栋漂亮的房子。

故乡的夏是狂野的,万物生机盎然,精力旺盛。我渴望长大,渴望充满力量,想拥有夏的力量来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上中学时,我写过一篇作文,大致的意思是长大之后,针对家乡的面貌你最想干的事情,当时的梦想是憧憬,我写了很多,但至今已经记不起来当时到底写了些什么,我只记得我写了很多远大的理想,那篇作文还得了奖。那是造梦的年代,走出大山的渴望已经深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

秋的脚步轻盈的来了,却丝毫感受不到一丝的凉意,秋是一年中平缓过度的季节,我对故乡的秋有一份独爱。

谁人不说家乡好。因为那是份热爱,爱的有点自私,有点偏执。因为那里编织你的童年,你的小学、中学时代,最梦幻年龄的生活环境是充满怀念的。

故乡的秋,山野是我们乐园。约上三五伙伴,背上背篓,向着门前的大山走去,一路上,大家开始计划怎么安排,一伙人分工,首先找几棵低矮弯曲的树,手拿斧头,噼里啪啦,把背篓装满,放在路边,开始我们的疯狂计划。有的去地里刨几个土豆,有的掰几棵包谷。我们呢,自然是开始修筑工事,找一个小土包,把下面挖空,上面自然是要留烟囱的,只不过,我们这个烟囱是顺着地面凿一条小沟,然后再在上面铺上草皮,这个工事是个复杂而耐心的活,稍微不注意,就要重新选址,重新建造。

一切就绪,拾来的柴火连同玉米、洋芋等放进去,开始点火烧东西吃。成功的几次,我们吃完烤玉米,烧洋芋,几乎没有烟火,可谓是大功告成。埋锅烧玉米土豆主要是乐趣,其实大家没吃多少,关键是忙碌的过程,分工协作的喜悦,玩过之后,背着背篓开心的回家了。

故乡的秋,田野是我们的乐园。秋是收获的季节,在稻谷还未成熟的时候,去田埂边捞鱼捉泥鳅;在地里收割玉米时,几根玉米杆如甘蔗一般的甜。那时候,吃的东西很多,苹果啊,犁啊,核桃啊,板栗啊,多的数都数不过来,填饱了我们的胃。

故乡的秋,站在高山上,鸟瞰整个小山村,在袅袅的炊烟和树木的映衬下,那是一幅甜美的画卷。很多时候,诗情画意不是想象出来的,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相传,小山村曾经有军队驻扎过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这里有山有水,西面环山,一个小型的坝子,军队驻扎于此再适合不过,至于是不是驻扎过军地无从考证。祖先是教书的,我们世代都崇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品德,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传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下来。

故乡的秋是耕作田间的快乐,是满山红遍的盛景,是山村周围的果实累累,是遍地可口的野味,是各种食物的味道。我怀念故乡的秋,是心底里安放的那个小山村,是一种世外桃源般向往和期待的归属之地。

冬的脚步是无情而寒冷的,它毫不留情给你留下深深的烙印,冬是一年中最无情的季节,我对故乡的冬感触颇深。

故乡的冬,是满山遍野的雪白,是田野里的打雪仗,是每天上学前自己制作的火把,是上学路上的一路冰渣。冬是一个聚集能量的季节,如同一个饱读诗书的学者,有知识的储备,能够在某一天冲破寒冷,一鸣惊人。

故乡的冬,在我的记忆是父亲回家团聚时那段长长的山路。每年的冬天,父亲所在的单位总是特别多而忙,我时候寒假也会去住上一段时间,有好几年,故乡的腊月总喜欢下雪,在和父亲一起回家团圆的路上,树木结冰,处处是银装素裹的壮美。那时候,父亲总把我放在肩头,在这条回家的山路上,尽情的奔跑。那时候,归心似箭,回家的脚步变得轻盈而急促。一条二十多里的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而父亲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

故乡的冬,自然是热腾腾的饭菜,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团团圆圆,那时生活算不上富足,切其乐融融,气氛比啥都好。韭菜扣肉、百合扣肉很多宣威农家特色的菜,配上那时最时髦的香槟饮料,有爷爷奶奶的呵护,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让我忘记的故乡冬的寒冷。

故乡的冬是值得怀念的。小学时,每天早上,都会用当地的松毛(松树的干叶子),用绳子扎一个大大的火把,一路上晃动着红红的火把,拉开了上学的序幕。我也觉得奇怪,每天上学,鼻子冻得通红,却乐颠颠的,没有一天迟到,就想去上学,现在想再拥有那份执着却已无法难回。

故乡的冬,有鲁迅笔下描写的捉麻雀的场景。有时候也会用扫出一片空地,下面放上粮食,簸箕用木棍支起;或者用两块砖头,一块放平,一块同样用木棍支撑,引诱麻雀过来吃食,将它捉住,然而却一只都没有捉到过。

漫长寒冷的冬,温暖的火炉上有热腾腾的饭菜,还有在门前堆雪人弄得满身湿透后父母的责骂,或者被爷爷奶奶抱着在炉火旁一边烤火一边听着他们讲故事。这些温馨的画面被定格,成了儿时美好的时光。故乡的冬就这样纯粹,喜欢故乡的冬,喜欢它放弃奢华、褪去华丽、储备能量,默默坚守,喜欢它等待着厚积薄发,实现春的新绿。

故乡的四季,随着学习工作关系慢慢的变得遥远,但却无数次的想起,在梦中忆起,点点滴滴,汇集成美好的童年,成为独特的故乡味道。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