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莹的头像

卢莹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4/06
分享

【防疫笔记】春天里

城乡所有防疫卡点放开后,可以自由出入去做志愿者的那一刻开始,心里既高兴又担忧。能够在这样特殊的时候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与人为善的喜悦感自是溢于言表。可要走出家门,并且深入乡村走访,就避免不了接触危险,总还是有些许担忧的,乡村是否仍无恙,池塘是否清如许?但一想到接下来要去看望的都是需要帮扶的关爱对象,也就放下了顾虑。

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没有公开对外招募志愿者,而是约了几个熟悉情况且经常见面的骨干伙伴,下乡走访帮扶对象并不是简单的送物资,为此,我们提前筛选走访对象,还计划好了适合每个帮扶对象的走访“攻略”,在心理和物资上提前准备。

3月5日那天,我们四个志愿者在东街路口集合,这是在家宅了一个多月后,头一次出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家心里还是有点小激动。

没想到东街路口依然有社区工作人员值班防守,我们很配合地量了体温,告知工作人员我们是志愿者,去看望独居东街96高龄的孤寡老人。

穿过几乎空无一人的街道,来到黄奶奶住的那条小巷。远远的,看到身穿红马甲的南康义工“儿女”来了,黄奶奶开心地猜着一个个“儿女”的名字,看着因我们的到来而孩子般开心的黄奶奶,我的心里感动又温暖。

此次走访的目的,一是了解黄奶奶疫情期间的身体与生活状况,看到黄奶奶见到我们时元气满满、笑容可掬,想来这段时间奶奶的身体和生活均安好;二是帮助奶奶清洁内务及煮饭。对于我们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女同胞来说,轻车熟路。戴好口罩,戴上一次性手套,系起围裙加油干。没多大功夫,我们四人就把黄奶奶的屋子打扫干净,餐具清洗好,物品整理归置并清理出一堆废弃的东西。接着将带来的水饺煮熟,为黄奶奶配好调料,供她单独食用。

没想到,这次“惹祸”了。

在我们告别黄奶奶准备离开时,黄奶奶立马放下碗筷,踉踉跄跄地追了出来,阴沉着脸非要拉我们和她一起吃饺子。我们赶紧回到奶奶身边,佯装“妥协”,却又一边瞄着时机,准备再次伺机“逃走”。

黄奶奶委屈巴巴地问到:“为什么你们不陪我吃完饺子再走?”我赶紧解释:”奶奶,现在是疫情特殊时期,不但不能聚餐,我们大家还要保持距离。”“嗨!我不懂,什么时候也要吃饭啊,哪有不吃饭就走的道理。”黄奶奶欲罢不能哭笑不得的表情把我们都逗乐了。我们四人陪着奶奶又聊了一会天,趁她一下不注意就偷偷溜走了。

在我心里,不和别人打招呼就走是大不敬的事情,明知道黄奶奶可能会失望,但特殊时期,我们只有这么做才能“及时撤退”。因为我们志愿者伙伴每次去探望黄奶奶,为她清洁内务、煮饭,陪她一起共同进餐后她还再三挽留,舍不得这些“儿女”们离开。她总是热情地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来,食东西,坐下来食点东西”“下次一定不要买这么多东西来哈!”“吃完饭再走哈!”“再坐一会儿哈!”仿佛,每一个来到家中的志愿者,就是她最亲的亲人。

那一天,看到96岁高龄的黄奶奶和我们志愿者谈笑风生,满满的精气神,状态良好,没有丝毫的畏惧,我能想象,街道和社区为了给居民们撑起一片天,尤其关注和重视社区里疫情之下每一位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该是做了多少工作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啊。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真是一件幸福又自豪的事。


时光飞逝,一周很快就过去了。这次,我们要去探访的是“大胆”定向关爱帮扶的一位大学生和她的家人们。

3月12日上午,“大胆”开车接了我们几个志愿者,从城区开车出发,经过家具城向郊区驶去。家具城干净又安静,平日里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不再,一排排的门市铺面都紧闭着铁门,家具市场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听说,疫情当前,“线上直播”成为品牌和商家营销和蓄客的重要手段,南康众多家具从业者利用疫情停工的空闲时间,学习直播知识,开展店铺直播卖货。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都在为顺利渡过因疫情带来的市场“寒潮”而加倍努力。

我们即将要去探望的大学生李小梅年前从学校放寒假回来,她立马就去了电子厂打工,直到工厂放假。年关将近,父亲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却重病住院,李小梅便一直陪护在医院。为了省钱,她借了一个小电瓶车,每天回家煮饭,兼照顾年迈的爷爷及身体欠佳的妈妈和妹妹,再将煮好的饭菜送给住院的父亲吃。后来父亲因病重需要转到大医院,她一人辗转办理各种转院手续并始终陪护在爸爸身边,直到前一天才出院。这个春节,人人谈“疫”色变,没有防疫物资的李小梅,天寒地冻,家里医院两头跑,一天也没有停下好好歇息,还把这一年来勤工俭学、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积蓄,全花在了住院的爸爸身上。对于小梅这样的花季少女,俨然承担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责任。面对父亲住院和疫情带给小梅的“寒潮”,我们想来不由得泪目,而小梅却一直笑对生活。

爱心车载着我们沿着小梅中学时代、每天骑自行车上课回家的乡路往村庄深处驶去,沿路花开灿烂,绿色葱茏,家家门前鸡鸭成群。春天来了,乡村处处是风景,而且一路几乎没有遇到人和车,感觉有点微妙,仿佛所有人都在为我们让道,那一刻生出俗念,“专线专道”畅游乡村的感觉真好。乡村生机盎然,就是不一样的美。幸得下乡走访,不然就要错过这场和春天的约会。

想象着那些年李小梅一天只吃二顿,下了晚自习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回家的情景,没有路灯,有时连手电筒也没有,弯弯曲曲又漆黑一片的村道,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一个女孩,每天的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当小车载着我们来到李小梅家屋坎下的老树底下,不禁想起,爱心姐姐“大胆”曾经开车来接李小梅去城里的高中报到,那一天,也是在老树下,“大胆”帮李小梅把行李放进车后备箱。转眼,已是多年,李家的生活虽然依然艰苦,但当年刚考上高中的那位小姑娘,在“大胆”多年如亲姐姐般的引导关爱下,她的腼腆拘谨和忐忑不安已然不见,代替的是满脸的阳光与自信。

走进李家的土屋,小梅和爷爷热情的笑容瞬间就消散了我心间的忧虑。小梅的妈妈闻声从里屋出来,看到我们几个身穿“南康义工”红马甲的志愿者登门探望,一口一个“坐坐”,显得很激动。今天的她全身上下拾掇得干净整洁,看不到智障者平时惯有的症状;刚出院的李爸爸身体还很虚弱,他挣扎着起了床,非要出来客厅迎接我们。看到我们带来大包小包的慰问品,李爸爸眼里充满了感激。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多月,几乎与世隔绝,突然有人上门探望,还带了水果、牛奶、食用油和衣物,那感觉,由衷地温暖。

最后一个从屋里走出来的是妹妹,我和大胆在回去的路上,一直慨叹小梅家里没有网络,心痛地猜测妹妹这段时间该怎么来进行线上学习。

忧他人之忧,好像是我骨子里带有的品质。

当我们将爱心志愿者们捐赠给小梅姐妹俩的衣物一一拿出,告诉小梅这不仅是志愿者们的“衣”份爱心,“衣”份温暖,更是为了传递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将来,等你们有能力了,同样可以以这种方式传递给别人爱和温暖”,懂事的小梅抱了满满一怀的衣服,笑着连连点头:“谢谢叔叔阿姨,谢谢姐------你们太好了!”。“大胆”随手挑了一件新毛衣在小梅身上比试,哎呦不错,衣服仿佛就是为小梅量身定做的,粉白的颜色和小梅干净清爽的脸庞很配,简单宽松的款式,也遮不住花季少女的蓬勃气息。看着“大胆”为小梅比试衣服的一幕,好像日子回到了从前,疫情没有发生过,我们都还是在阳光下这样无忧无虑的模样。

我们又叮嘱小梅,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好在线学习,把之前在医院里因陪护爸爸而耽误了的功课及时补上。要当好“一家之长”,同时也别忘了照顾好自己。

走访回来的路上,看到一簇簇迎春花竞相绽放,黄色的小花,端庄秀丽,不畏寒威,不择风土,心里甚是欢喜。虽常被朋友们吐槽总是喜欢关注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可朋友们有所不知,我心里的人间风月,便是这一草一木的相思。就像小梅和她的家人们,即使眼前的日子过得清贫,但在一起能相亲相爱有说有笑,疫情之下一家人能安然无恙,便是这世间的美好。


3月24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了郊区龙潭,在一栋民房内,谢爷爷抽着旱烟,和衣斜靠在一张老式的木架床上,房间光线昏暗,弥漫着一股异味。在这张原始古旧的木架床顶上,拴着好几缕布绳,岁月的洗礼和烟熏火燎中,木架床和布绳已变得破旧不堪。屋子里除了还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再也没有其他家具。桌子上仅有的一部彩电正播放着新闻,却显得格格不入。

忆往昔,谢爷爷和老伴张奶奶两人曾经种了13亩地维持孙辈读书,他们的事迹还被媒体报道过。2016年,谢爷爷因从阁楼意外坠下,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还引发多处褥疮,生活从此困难重重。五年来,光是为谢爷爷外用的护理药物就耗费了一大笔开支。而与日俱增的,除了谢爷爷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负责照顾他的老伴张奶奶更是感觉力不从心。

张奶奶忧心忡忡地跟我们叹息:不知是年岁大了,还是年轻时长年累月的劳作,落得现在两个手臂经常酸痛无力,再也干不了力气活了,唉!

为了不让谢爷爷成天躺着,张奶奶在木架床上悬挂了好几缕布条,教躺在床上的谢爷爷用手拉住,她在爷爷背后用力推着,借助两人的合力,帮谢爷爷翻身坐起。

五年瘫痪在床,再也不能下地劳作,但是作为一名老党员,年过古稀的谢爷爷依然保持着党员的执着和坚毅。在和志愿者交流中,聊起自己曾经走南闯北的经历,谢爷爷敞开心扉聊起了自己的四个儿子:

排在第三的儿子四岁时便溺亡;大儿子四十多岁时因脑溢血过世,大儿媳便带着一儿一女去了外地,从此很少和谢家联系;二儿子在外地做木工时因意外过世,儿媳妇改嫁后再无联络,留下两个年幼的女孩,其中一个当时才一个多月;现仅存的小儿子因伤导致间歇性癫痫也无劳动能力……

我们听了无不在内心暗自悲叹,命运多舛,造化弄人。一旁垂泪的张奶奶转身在抽屉里翻找着什么,不一会,她抖抖索索地拿出珍藏的一张《赣州晚报》给我们看,2013年的报纸,疲软的纸张显得格外有岁月感。果然,上面刊登有他们夫妻的故事报道。

谢爷爷几度哽咽:“没有了,三个儿子都没了”,沉默了一会,谢爷爷擦干眼泪,露出一脸的坚定:“可我们还是通过辛勤劳作,养育着年幼的孙女,供她们读书,养她们长大。”

谢爷爷的床边放着一张小桌子,桌上摆着一个茶壶、一个杯子还有一个烟袋,他从烟袋里拿出一些黄烟、两张烟纸,慢慢的卷着,然后熟练的在口中舔了舔,接着点燃了这筒黄烟。

谢爷爷抽着旱烟,烟雾吐了一圈又一圈,我们谈的话题越来越多,不知不觉聊到了正午。

看着屋里敦厚的老两口,一位78岁的老党员、一位73岁的农村妇女,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驾驭13亩稻田的麻利,更多的沉默和无奈取代了曾经的勤劳苦干,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沧桑。家庭的重担没有压垮两位老人的脊梁,一连串的不幸,并没有让他们绝望。但瘫痪后的日子里,相依为命的两位老人再也不能下地干活,仅靠低保和补助为生,年岁逐增,生活上的困难可想而知。就像谢爷爷口中徐徐吐出的烟雾,那挥之不去久久萦绕的,是黄烟丝燃烧后原生态的辛辣味道。

走访之前我做了些准备,带来一大袋除了可供两位老人穿的旧衣服、替换的旧棉被及食用油、饼干、牛奶等物资,另外联系爱心志愿者胡居士提供了五大袋纸尿片、垫毯、尿垫裤子和尿壶,同行的志愿者廖家革买了蒸糕和水果,我们细致体贴的心意,给了谢爷爷和张奶奶很大的信心和安慰。

在与奶奶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谢爷爷曾经有一部电动轮椅,原本每天,谢爷爷可以下床坐在轮椅上出门透透气。后来轮椅故障,一天24小时只能躺在床上,谢爷爷再也无法下地,更别说出门了,严重的褥疮让爷爷痛苦不堪------

  张奶奶浑浊的老眼,充满了渴望,她多想尽快为老伴修好轮椅,解决爷爷心中目前最大的一个烦扰。可一场疫情,让他们几乎与世隔绝,连修理轮椅这样的事情,都变得艰难。

返程前,我们一行志愿者对谢爷爷这位老党员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表示了赞赏,对谢家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相信有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关心,老两口一定能坦然面对不幸的现实,好好过完今后的人生。

很多时候,我们志愿者无法改变帮扶对象的命运,但上门走访,仔细倾听就能拉近距离;靠近他们,真诚帮扶就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爱心力量。

走访结束,在随车回去的路上,下起了大雨,细密的雨丝从天而降,洒在田野里,打在车窗上,也淋湿了我的心房。又一次,忧他人之忧,如春雨般绵绵不绝的,是这次走访带给归途特有的伤感。

  不过,我能做到的是,回到家里赶紧四处联系修轮椅的师傅,没顾得上煮午饭,一门心思我也要把今天的“任务”完成。

等折腾完,已经快下午两点了,忽然间,饥肠辘辘,疲倦和饥饿感席卷而来,全身无力,一下便瘫坐在椅子上,连微信都不想回复,就这样静静坐着。

看着窗外大雨滂沱,心里有想哭的冲动。我知道,人不能陷入情绪,要适可而止,毕竟,还有许多重要的工作等着我去完成。

一想到,有人瘫在床上等轮椅修好才能下床,还有人小小年纪就挑起照顾全家人的重担------也就不敢自怨自艾,多愁善感了。

志愿帮扶之路,任重道远。尽己所能去温暖乡村深处的心灵,我、“大胆”,还有许许多多的志愿者伙伴,会一直行走在这条充满爱的路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