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打开窗帘、天空呈蟹壳青色。一会儿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密集的雨珠打在房檐上、发出啪啦啪啦的响声。一只大鸟煽动着沉重的翅膀奋力向前飞去、一会儿就没了踪迹。
我喜欢雨天,尤其是连绵不断的毛毛小雨,湿润、清爽、沁人心脾,给人一种宁静、惬意,如醉如痴的感觉。北方有寒冷漫长的冬天,凛冽的北风,飘洒的雪花,寒气袭人。这实在是令人难熬的季节,每到这个季节,我就一直期盼那湿润、温暖、细雨纷飞的春季。
春雨贵如油是人们的口头禅,但却形象地道出了春雨难得的境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民靠天吃饭,每逢春播后,农民每天都期盼下一场透雨,让小苗茁壮成长。一场春雨后绿满大地,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便在农民心头油然而生。
春雨虽好,但久盼不至,令人焦虑。我喜欢夏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尤其是在蒙蒙细雨中散步,别有一番情趣。路上人车稀少,空气清新,如丝的小雨轻轻地抚摸你的脸颊,刹那间心中会生出种种美妙的遐想。连雨天坐在书房里,沏一杯清茶,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或放一段喜欢的音乐或读一本好书,妙不可言。进入伏季,片云可以致雨。阴雨绵绵,黑云密布,烟雾迷濛,使人回想起许多逝去的往事。孩提时我常常和小伙伴们在雨中奔跑、嬉戏,回来时被雨淋得像个落汤鸡,没少挨妈妈的巴掌.……
秋雨瑟瑟,没有春雨的细腻、轻柔,也没有夏雨的豪爽、热烈。秋风夹杂着秋雨,漫天飘零的秋叶,更增添了几分落寂、萧索、凄凉。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秋雨后,天气渐渐转凉
文人墨客对雨喜爱不同:苏轼有文《喜雨亭记》,周作人的书斋名《苦雨斋》……而古诗中对雨的描绘更是令人玩味: 杜甫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李重元有“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韩愈有“天街细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陆游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而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用听雨来概括自己的一生。词不长,我索性摘录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夜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人向我们推出了三幅画面,温软香艳的“歌楼夜雨图”,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霖图”,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三幅画面组成了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的特定人生长卷,是宋词中运用时空表现的艺术手法高度简练而又概括着人生道路的杰出名篇。
在山水画中,表现雨中意境的画作不胜枚举。像南宋李迪的《风雨归牧图》,明代夏昶的《湘江风雨图》,清代吴伟业的《南湖春雨图》,最有名的是清代吴历的《夏山雨霁图》。画中表现夏日江南山水在细雨飘忽下呈现出的空寂、肃穆和清旷的意境。整幅设景、布局和追求的气氛均围绕一个“静”字,使人感受到山中细雨寂寂,阗然无人的境界。
春之明媚,夏之葱茏,秋之萧瑟,冬之静寂。一滴晶莹的水珠,一片飘零的枫叶,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大自然的风风雨雨,无处不呈现着自然美。如何在日益强大的机器轰鸣声中,在物欲化的社会里,在充满浮华喧嚣的人生路上,保持住一点人间的诗意和对自然美的憧憬,不是显得分外重要吗?美学老人朱光潜在他的《谈美书简》中,曾经这样动情地提醒我们:“当我们来到了天边,当我们走到了海角,当我们来到了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间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对我们的心,轻轻地说一声:“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