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宓月的头像

宓月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9/16
分享

静默在家

昨晚九点半,朋友圈里都在疯狂转发成都解封的好消息,隔着手机屏,我都能感受到大家在奔走相告,弹冠相庆,老泪纵横。我很高兴,也很淡定,没有欣喜若狂,因为静默开始时我没有悲痛欲绝。

居家办公两周,除了每天一早起来做核酸,不能像往常一样出小区散步,与我平时上班没什么不同。编稿、阅读、写作,只觉得时间不够用。要说有什么异样,就是可以心安理得宅在家里,毫无内疚地“躺平”,身心更放松更自由,还可以无所顾忌地刷手机。

几个月来,因为高温、干旱、地震、新冠疫情,四川频上热搜,许多计划中的事情被迫延期、取消,让我切身体验到了“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平生第一次如此频繁地经受这些大事件的考验、淬炼,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也有不少感悟。它们对我的影响、对社会对未来的影响还没法准确评估和预测。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科创中国·院士开讲》中推测说,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他给出了一组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他说:“隔离在家的居民,有接近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其中有超过10%的人,在疫情之后,也不能完全恢复正常。”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我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不属于“抑郁、焦虑、失眠和急性应激反应”这类人。这次成都静默,政府应对规范有效,也非常人性化。虽然最近一周防控逐渐加码,区与区之间开始增加隔离,让我无法预知静默还将持续多久而略感不安外,生活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不便的。看到每天风雨无阻辛苦做核酸检测的医务人员,想到有人正面临车贷房贷等具体而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我就感到幸运,自己不过是居家而已。有朋友关心地问我情况如何,我总是说一切安好。

从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剧变时代,过去的经验已被颠覆,世界秩序在悄然逆转,普通老百姓很难跟这种大趋势对抗,“随波逐流”未尝不是一种应对办法。作为个体,在大趋势中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尽可能的“活下来”。个体在社会运转体系中,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却又是最没有话语权的一部分。当你成为了废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将你抛弃。因为有没有你,它照样会滚滚向前,谁都无法阻挡。每个人只有几十年有用的生命,放在一个大趋势里,实在不值一提。但这并不是看轻自己的借口和理由,我们依然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一开始的应对办法就是,在行动上洁身自好、静默居家、尽量不随意流动,心态上“躺平”,思想上乐观积极。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点阿Q精神,把坏事多往好处想,多鼓励自己。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叫“费斯汀格法则”,即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我们能够把握的便是对这10%的态度,如果往好处想,它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往坏处想,那么就会把坏事放大10倍甚至更多。在不得不居家的时候,如果把它当成给自己放的一个长假,心态就会完全不一样。第二个居家三天的第一天,我就开始收拾整理屋子,把平时不穿的衣服收捡起来,把可以用电动缝纫机裁剪的单独放一边,等有空时把这些过时衣服废物利用,说不定会裁剪成“时装”。 屋子干净了,心情也敞亮了。

居家两周,我真的很忙,忙着编杂志,忙着做饭、看书、写作、戳手机,忙着关注最新的成都疫情、俄乌战争、伊丽莎白女王葬礼等国际国内大事,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抑郁、失眠、怨天尤人、大喊大叫。

很多抑郁症,要么是闲出来的毛病,要么是孤芳自赏出来的问题,当我们做事时,特别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会结交很多朋友,会感到非常充实,时间过得也很快,哪有时间和机会抑郁?我曾遇到过一个抑郁症患者,她通过写作,给自己的感受、经历、困惑找到了一个纾解的出口,收获了不少朋友,完成了自我救治。

生活中,难免会有溺水般窒息和无助的时候,除了自救,没有他法,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往往束手无策。如果凡事都去看好的一面,我们就会看到一片光明;如果看到的都是令人绝望的事,最后也会不知不觉走进“地狱”。大数据时代,营运商大数据会准确捕捉我们把我们变成客户,对我们的喜好推波助澜,我们喜欢看什么,它就给我们推送什么。你以为看到的是一片森林,其实只是一棵树而已。你以为你所看到的好的坏的就是世界的全部,其实只是小小的局部而已,很多时候,连一件小事的真相都一知半解。

基督告诉我们神爱世人,佛陀指引人们心向慈悲,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在面临突发状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谁也无法选择自己会降生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去相信,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最好的。因为我们没有选择,当成最好的总比当成最差的好。每个人都是活在希望里的,而不是活在绝望中的。

居家,限制的只是身体的活动范围,我们的思想和想象却是没有限制的。1790年的春天,法国27岁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进行了一次环绕他卧室的旅行,并写出了《我的卧室之旅》。1798年,他又开启了第二次卧室旅行,彻夜在房间里游荡,并且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位置,后来写出了《卧室夜游》。旅行,并不是非得背上双肩包、开上车、坐上飞机去别的地方,旅行也可以在书中、在家里、在网络世界、在我们无限的想象中、在我们任何想去的地方……其实,能去往哪里,最终都由我们的心灵说了算,所谓的心向往之,便是如此。

在这个充满了不确定和变数的世界,我们或许最应该呵护好的是我们的心灵。它有时是那么强大,能带领我们完成我们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它有时又是那么的脆弱,只要每天对它喋喋不休地施以压力和悲观绝望,它就会真的消沉下去,直至完全失去活力。学会好好地哄哄自己,一切并没有那么糟,天真的塌下来了,也不会只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有什么好怕的呢?静默时享受宁静,解封时享受自由。

2022年9月15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