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宓月的头像

宓月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12/07
分享

洗尽古今人不倦

平时喝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直到参加麓岛茶会:十位衣袂飘飘的茶人,一人一席,向舒臣老师奉上自己的毕业作品,接过舒臣老师亲自颁发的毕业证书。那天下午,我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会,发现自己平时只是在喝茶,而没有用心品茗。

一杯好茶,需要岁月的沉淀。一场茶事,关乎友情、修养、情趣和审美。当茶叶在壶中静静舒展开来,水便有了灵魂,人也找到了宁静。在茶香氤氲中,世界安静下来。

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最终都是与自我关系的外化。当我们放下纷繁琐事,给自己一小段品茶时光,我们便拥有了这世上最奢侈的东西:宁静。宁静,给予我们聆听自然、与万物沟通的机会,让我们拥有了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今年夏天,是成都几十年难遇的酷暑。在这样灼热的环境里,做到气定人闲不焦躁,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一开始阅读《茶席美学清谈》书稿,我就被慢慢带进了一方清凉的世界,身心有种说不出的安适。我给自己泡了一壶红茶,一壶一杯,就着《茶席美学清谈》,独享着午后的阅读时光。骄阳透过窗玻璃影在阳台的罗汉竹上,闪烁着斑斑光点,有一种别样的美感。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流沙河先生手书《庄子·人间世》里的这句话悬挂在书房已经多年,而我,却是在这一瞬间才明白其含义。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中国古典美学的切入口便是“虚静”二字,腾空自己,才能给予思绪遨游的空间,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至境。

没有一种草木像茶一样,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文化品质。无花的茶,以浪漫的姿态走进生活;无言的茶,繁衍着茶禅茶道的哲学智慧。茶既不是能填饱肚子的蔬菜,亦不是包医百病的草药,而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保健品。中国是茶的故乡。我相信自己的血液、基因、灵魂里飘逸着茶香茶味。无论庶民百姓还是文人雅士,无论牛饮还是品茗,茶叶茶水茶香茶味都已入眼、入手、入嘴、入胃、入血、入心、入骨髓、入灵魂、入文化。

中国人是茶泡出来的。从外到内塑形中国人的重要元素非茶莫属。我不敢说有茶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但我敢肯定,有中国人的地方一定有茶。我相信,凡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喜欢的味道:茶味。舒臣在书中动情地写道:“自始至终,就没有我们闽南人在一张茶桌上解决不了的恩怨,天大的仇恨,只要一句‘来喝茶哦’,对方就能解一半气。”

《茶席美学清谈》既是一部讲如何习茶礼茶,如何识茶具器皿,如何设计茶席,如何举办茶会等知识性实用书,更是舒臣多年来在茶道学习、教学和日常体验中,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撰写的一部诗集,一部茶道之书、人生之书、历史之书、美学之书。书中的每个词、每句话都让人唇齿含香,让我们在诗情画意中养眼养胃、养心养性。她说:“课上的茶席欣赏,我习惯以一句诗,或者诗人的阶段性格作为设计的主题。”

“案前无意的低头,烟霞落了一地。”

“满架蔷薇一院香,生活中离不开光怪陆离。”

“杯茶可释人间苍凉,借着这杯茶汤,可诉久别,可告情长。”

“留一份不足,给未来期待;留一份期待,可得明日之美好。”

“当我们愿意打开自己的窗户,整个山谷的芬芳都会向你扑鼻而来。”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期待着下一场遇见。”

图文并茂的《茶席美学清谈》,共分茶人风范、茶席美学引言、茶席设计要领、茶席色彩、茶席诗话等六个章节,既有对茶人衣、妆、饰的基本要求,茶人应秉持的心境(平等心、敬畏心),茶席设计的功能学、礼学、美学以及色彩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一个个案例和故事来讲述茶人自我身心修炼的要义。尤其是最后一章“一席一人,一生一逢”,舒臣为项羽、卓文君、王维、陆羽、李清照、仓央嘉措、杜甫、苏轼八位古代人物撰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诗体传记,又为他们每个人精心设计了一座茶席:“死亦为鬼雄”“愿得一人心”“共邀天地两寂然”“空见年年江草齐”“朗朗清辉照古今”“安得世间双全法”“此老无声泪垂血”“千古风流人物”,每一茶席暗合此人性情、志趣和命运。每一茶席就是一个人生的舞台,历史的舞台。这是一出茶席,也是一出茶戏。真可谓席如人生。

“不管是茶席还是空间,它们的美都应该具备‘摄受力’,这是一种安定的力量,可以让外面步履匆匆的灵魂因这方席,因这个人,这个空间获得心灵上片刻的疗愈,承载当下的觉知,在安静中绽放生命的张力。”

舒臣是一位茶人,茶师,更是一位诗人、哲人、生活美学家、空间艺术家。她行茶、设计茶席、主理茶会,好像魔术大师,把天地万物请进她的茶壶里,融成了一杯包含情怀和哲理的茶汤。她认为茶人对器具“应该是如恋人一般去熟悉,去了解,而不是去驾驭。”她认为事茶时的妆容应该“在你有的和你要的之间找到平衡点,不违和,不做作,美得不露痕迹。”

“只有耐得住孤独的人,才能有资格享受前方的繁花似锦。”

“时间与阅历会陪你把茶人的气质揉进骨髓,朝朝夕夕眉目间都是旷世的温和与柔情。”

“四季轮回,只许春归,却不许我再少年。”

“茶席是茶人精神世界的呈现,是茶人的舞台,它暗藏着一个茶人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每个茶人终其一生都想要有一个疗愈心灵的空间,有一方安定人心的茶席。”

“流言,止于杯中;过往,烟消云散。”

“小时候不懂茶,又涩又苦,等喝懂这杯茶时,早已是茶中人。”

“以茶为师,虽是缄默不言,却遇水则化,疗愈人心。”

在《茶席美学清谈》里,舒臣用一个个生活场景来展现茶道美学,不但有景、有人、有情、有故事,更有专业的、人文的、艺术的融会贯通。她不是高高在上地讲授茶道美学知识,而是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她告诉我们,“能讲究的时候为什么要将就呢。”这种交流,就像茶香的恬淡和旷远,时间虚化了,纷繁俗事远去了,却又感觉到无边的丰富和充盈。

舒臣在写茶,写茶事,也在写人。她的文字干净利落,幽默风趣,充满了生命的温度和情感浓度,又似茶般含蓄、素淡、低调、内敛,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其中的万千情愫。她写父亲与茶,在看似平常的对话中,父女之间的那份懂得,那种深情是那么令人动容。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茶,就是父女之间最好的沟通媒介。

在谋生之上,应该有一种爱美的生活,而茶席茶会就是生活艺术化的最好呈现。马尔克斯说,爱是一种能力,有的人生来就有,有的人无论如何也学不会。我觉得,一个人情感的深度和浓度,决定了他对美的感知能力。因为一切的美与知,都是根植于情感的沃土。最深的情,从来不在喧嚣聒噪处,而是在默默相守的时刻。

每位走近舒臣的人,都会感受到她的真情与善良,沐浴在她营造的茶香风雅中,体味生活之美与艺术之美。无论年龄大小,她与她的学生亦师亦友。她的工作室取名“予舍”,意即“用一杯茶施予他人温暖,同时在一杯茶里舍弃贪嗔痴。”她擅用白描,寥寥数语,就细腻地勾勒出鲜活灵动的小豆、妙鑫、茵子、阿芬、薇薇这些因茶而蜕变的女子形象:小豆“第一天课后用托盘端着器具出去,隔着玻璃墙都能听到水池那边几个器具在吵架,场面有点激烈”,到后来“洗水池落子无声”;一身风尘仆仆穿着的妙鑫,会在烦躁不堪的时候选择一身茶人服,给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以慰籍;性格内敛的茵子,在一杯茶汤里遇见了最美的自己,也找回了夫妻间柔情蜜意的浪漫;阿芬、薇薇则在茶事中懂得了“看似随随便便的‘美’,背后都是无数次踮起脚尖的潜心经营”,“美很奢侈,要活得像个人才看得见”。

在成都琴台路的皇城老妈火锅店包间里,我第一次见到舒臣和她的爱徒小豆。在未谋面之前,我已经多次听闺蜜说起过她,心里早已有了我心目中的她。那天,我最先到,而且自作主张点好了菜品。我没有点牛羊猪肉,连肉圆都没点一份,我觉得她不会喜欢。见到她本人后,印证了我的直觉和想象。她清瘦、飘逸,自带着几分仙风道骨,她的样子正是我心目中茶人最美的样子。我们为内心的这份默契而无比开心,也为今生有缘相聚而感到幸福。缘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仿佛冥冥中早已有安排,在某一个恰当的时刻相遇,不早也不晚。真是高山流水喜相逢,天南海北皆有缘。

中国人讲究生活情趣,热爱悠闲生活,敬畏大自然。有闲,才会有心情去欣赏美的事物,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精神才能随心所欲地飘移逍遥。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才能遇见真正的自己,一个完整的自我。当茶香袅袅升起,用心事茶是一件极具审美意味的事。无论是一人独茗,还是两人对饮,或三五个性情相投的朋友结伴而饮,茶席成为了庸俗生活和雅致精神遨游之间的一种自然过渡。品茗是一件怡情养性的雅事。易经的阴阳嬗递,道家的清净无为、抱璞归真,儒家的治世学问,都能相融于一壶茶中。

现代科技好像给我们的生活装了一个加速器,大量的冗余信息包围着我们,无数的琐碎事务追赶着我们,手边有永远忙不完的事,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催促我们“快点,再快点”。阅读《茶席美学清谈》时,我才理解,生活需要慢下来,我们得学会忙里偷闲,等一等自己的灵魂,让自己活得像个人。

一个人是否快乐富足,并不取决于金钱、物质、权力等外物。如果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焦虑之中,美感也会随之消失。我们谈论茶席美学,其实是在谈论一种人文主义精神,一种审美意识的觉醒。当人成为一切事物的中心,当幸福生活成为一切知识的终结,也就抵达了我们所追求的艺美境界。

茶能“洗尽古今人不倦”,人生又岂能没有茶聚。请人喝茶是一种礼节,一种优雅,一种尊敬。自己品茗是一种自由、一种从容、一种自得。喝茶品茗都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的生活内容就取决于我们的生活态度。

品读《茶席美学清谈》,请不要急于打开书页,最好是先泡一壶茶,待茶香萦绕之时,再缓缓细读,慢慢品味它的精妙,它的幽微,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我相信,每一位打开《茶席美学清谈》的人,都会聆听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获得一种特殊的缘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