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每木夫的头像

梅每木夫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24
分享

“玩”玉里的悲喜剧

“玩”玉里的悲喜剧

——读苏迅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有感

梅锦明

“门开了,虞老师闪身把他(秦家骝)让进去,反手将门闭合。他们已经很默契,不需要多余的一句话。”这是苏迅长篇小说《凡尘磨镜录》首页里的一段话。请注意,这里有几个字非常值得玩味,“闪身”、“让进去”、“反手”、“闭合”、“默契”,虞老师和秦家骝偷偷摸摸、谨慎小心的行为通过这些字,惟妙惟肖的突现了出来,看得到他们两个人的行为很不一般,像是在进行地下工作,或者就像以前老电影里看到的,情报交接。其实,秦家骝不过是拿上家里祖传的几块老玉上门请教虞老师。现在看来一件多么正常、甚至高尚的事,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要是被人发现,很可能引起一场不必要的口实是非,或者甚至揪抖。苏迅这部长篇小说以这样的场景开头,不失为是给这部小说设置的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预示:特定年代里,一代人的特定命运,或者喜剧,或者悲剧,难脱与时代纠缠在一起。诗人、评论家孙昕晨说:“这部小说是为过去时代所奏的一曲挽歌”,深有同感。

小说写出了秦家骝、虞焕章、虞师母、亲娘(祖母)、陈耀祖、小兰、“三块”等多人命运的演变、发展、沉浮,看了发人深思,令人扼腕悲叹。

中国人爱玉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在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玉文化,本来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美好象征,温润如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抛砖引玉……什么美好的事都可以用玉来比喻。

虞焕章老师是爱玉如命的人,解放前年纪轻轻的他在上海滩以“虞小开”声名显赫一时。有名的是他对玉知识的掌握,对玉文化的深谙,再是对玉一掷千金的收罗。就是这样一个人,解放后只能一直隐匿蜗居在小城,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份,不敢传播玉的知识,不敢出家门交友论玉。即使改革开放了,他还是一直生活在文革带来的恐惧之中,可以说他的一生,压抑、困顿、脱离现实社会,活得就如一具穿了玉衣的僵尸,这是虞老师最大的人生悲剧。有幸与秦家骝相遇后,虽然他们年龄上是两代人,因为志趣相投,他毫无保留地给家骝传授了玉器知识,让家骝大开眼界,提升了对玉的鉴赏能力,使家骝成为爱玉、懂玉、藏玉的高手。

家骝因玉而升华了对人生的感悟,他从虞老师的身上看到了一个爱玉人应该有的处世价值,就是家骝最后做的,不为玉的外在经济价值所动,将几十年积累的无价宝藏,捐献给了博物馆。不否认有家骝眼睛失明的外在因素,但更主要是他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悟懂了玉,悟透了玉,让自己也化身为“玉”。是的,一代代后人自会从家骝捐出的藏玉展览中,明白玉,珍爱玉,从而爱屋及乌,升华到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本身,这是家骝极为可敬的一面。

秦家骝本着家庭世泽,他一出生就与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抓周”时他居然抓了一块“玉扇坠”,祖母担心他长大后会不会是个“白相人”。家骝与虞老师的上海滩成长有所不同,他从来不以藏玉的非凡价值来张扬自己的身价。每每买下好玉,就是到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巨款拍得虞老师失传在外的另一半“白玉鱼符”,也从没有给人显耀,他对玉的热爱是骨子里的,全然不是光为玩玉,他要的是积累对玉的了解,通过玉文化看清楚繁复的中国历史真相。他从来没有倒手贩过玉,入了藏就不出手,付钱往往还带有对别人的同情、感恩之心,如向堂兄和“三块”收玉时支付的钱财,都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意料。

本来家骝是五六十年代中的幸运儿,出身家境殷实,自小祖母疼爱有加,就职国营单位正式职工,转制因祸得福成为民营企业家,后又成为房地产商,身价千亿,活得人人眼红。但他还是不幸的,这个不幸是时代强加给他的,他年纪轻轻被下放去淮北插队,让他尝尽了落后农村的苦难。更无奈的是他经不起当地大队书记女儿追求,娶了淮北姑娘,有了淮北孩子,几乎一辈子要做淮北农民。就是这样一段强加给他的经历,抹都抹不去,像身上划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让他的一生潜伏着难以避免的危机。这是他返城后老婆小兰一直担心的,也是他老丈人一家提心吊胆的事,所以当初非要他与他们一家签了永不离婚协议,才同意他返城。这种悲哀,深深的刺痛了当时的家骝和父母。但时代像一部经典的机器,担心变成了现实,他事业有成后,有了外遇,有了私生子,本来看起来很美满的婚姻(女儿南南都成家了),一下子坍塌了。受了伤害的无辜小兰,因为要让父亲九十大寿过得圆满,拉上家骝假作恩爱夫妻双双回娘家,悲剧就在回来的路上发生了,小兰因为车祸暴亡,家骝死里逃生,但眼睛受损,再看不清他心爱的玉了。

冥冥之中,是不是那个谎诞时代对他大幸的报复?或者再是那个博大精深又冰清彻骨的玉对他落俗的报复?评论家孙昕晨说,亲玉,就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说中说:玩玉是人生的一场修行。从这几句话里我悟到,难免没有宿命的成分。

“三块”这个人物虽然着墨不是很多,但每每出现,总是活灵活现,标准一个市侩小人物。他文革没有学到文化,在社会上一直游手好闲,后来跟风做玉的二传手,转悠在古玩市场,搜罗玉信息。没有本钱,就把信息卖给藏家,中间赚个好处费。偶尔也直接参与贩玉,但弄不好就亏,主要他根本不懂玉,没有玉知识,只是凭自己的瞎猜侥幸赚钱。他更不幸的是贩玉赚了钱,就去挥霍,今朝有酒今朝醉。玉不雕不成器,“三块”与玉打了一辈子交道,却没有悟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把玉当成赚钱的媒介,根本不关心玉有什么文化,有什么醒世意义。即使家骝一直在他身边,他知道家骝对玉研究精深,也佩服他的知识和眼力,但素养限制了自己的人生高度。像“三块”这种不成器的人,社会上占很大的比例,“三块”是个俗人悲剧的象征。

苏迅以玉为背景娓娓道来的这部小说,特别值得称颂的是他自己对玉的热爱和精通。他把一辈子积累的玉知识、玉与人的关系的大彻悟都渗透进了这本书里,打开了当下人们对玉的新认知。这本书有着温润如玉的出彩,金口玉言的智慧。

悲喜剧人人有,拿作家方方的话说:“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但愿这座山不要再在以后的“虞焕章”、“秦家骝”、“小兰”、“三块”等人身上重演,人人都能玉树临风、玉汝于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