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卡丹的头像

马卡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8
分享

中街——时光里的书香系列之七

中街

马卡丹

一条村道与花溪垂直,跨过花溪上四座桥中的大桥,前行30来米,便开始拐弯,以一个自由的弧度一直通向后龙山脚。两个行政村就在这拐弯处分界,沿溪的两列长龙为四桥,自拐弯处直抵山脚的一大片区域为中南。两村一姓,共同的始祖——南宋末来此开基的马七郎,以牌位的形式端坐在靠近后龙山的马氏大宗祠里,注目他的后裔子孙,八百年间如何从后龙山脚的香花树下起步,如蚕吐丝,繁衍出千家炊烟;如何在清代因雕版印刷业鼎盛而拓展出一街六巷,抵达繁华之巅;如何在印刷业衰落之后渐趋沉寂,也因此留下了雨打风吹却不曾消散的众多遗迹,让今天视野所及的两个村子,先后跻身中国传统村落的行列。

不难想象,村落的发展是沿后龙山向花溪拓展的。这条连接后龙横跨花溪的村道,也就成了中街。如果说村落是一棵大树,中街就是当之无愧的主干,八百年的时光在它身上刻下了密密麻麻的年轮。它伸出的六条巷子,是六根粗大的旁枝,巷子再延伸出条条分巷、支巷,则是更加细小的枝枝叶叶,遍及村子的各个角落。当时代的风浪拍打这条主干的时候,所有的枝枝叶叶都随之起舞,一个村落就在风浪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你知道,我说的是清代,是乾嘉年间此地雕版印刷业登峰造极的年头。

一条街道,并不宽,那个时候,也就是三米左右吧,两边都是店铺,百货铺、豆腐铺、肉铺、剃头铺、钉秤铺、竹器铺、锡器铺、铁匠铺、草药铺……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街道上铺着鹅卵石,一边是小渠,流水潺潺,靠渠一边的店铺便在渠上架设青石板往来。清晨,中街的炊烟常常最先升起,噼哩啪啦开门开窗的声音,窸哩嗦啰洗菜洗衣的声音,交相起伏。中街的热闹刚刚传出,周边小巷的炊烟便接二连三升起,漫漶一片。在后龙山上望去,千家烟腾,蔚为大观。马七郎后裔、明中叶赫赫有名的二品大员马驯,为之命名“梓里浮烟”,想他主政四川、巡抚湖广之际,念起故里的千家炊烟,挥之不去的乡思,怕也是如烟飙升,难止难扼吧?

中街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书坊,当年,该有20来家吧,各在街上占一个店面,书香盈屋。店面之后多为院落,厅堂横屋俨然,既是起居之所,也是图书作坊。这样的书坊后来都随着雕版印刷业的衰落而破败,不少连遗迹也不存了。遗迹尚存的如今成了国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仅仅中街上就有6处,除了乾隆皇帝题写“大中丞”匾额的时中公祠属名人祠堂外,另5处都是书坊,靠得还挺近:81号的大成楼,91号的隆丰堂,105号的文汇楼,110号的史丰堂,116号的百薮堂,百薮堂与大成楼两处竟是两两相对,只隔一条中街。当初,这些书坊各自卯足劲儿竞争,把生意做到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南方11省。你看他起高楼,你看他添豪宅,书业鼎盛之际何其风光?只是“繁华总被雨打风吹去”,大潮一退,满架图书顿成引火废纸,万千雕版只做填灶柴薪,衰落之时又是何等凄凉!

中街最粗的旁枝叫“岌岗路”,一条巷道,把中南村的另4处国保单位全集中在这里。“万竹楼”,四堡古镇最古老的书坊,没有之一;藏经阁、翼经堂、马勋祥祖屋,一处处占地都在千余平方上下,当年都堪称豪宅。巷道也是鹅卵石铺就,路边是水沟,水沟之上是风火墙,高高,长长,一色青砖,墙之上的屋顶黛瓦参差。儿时的我到这里走亲戚,沿着风火墙走啊走,总也走不到头,不禁就想,我家的亲房怎么喜欢住在这“圈子里”(家乡俗语,监牢之谓)呢?待得入门,院落天井回廊横平竖直,门楼厅堂照壁画栋雕梁,不禁又想,“圈子里”住着还真有几分富贵气,我咋没有投生到这“圈子里”呢?

与“岌岗路”相比,中街的另5条旁枝名气不如,特色却不在其下。牌楼下,顾名思义那里有过牌楼,据族谱考证,是马驯的“大中丞”牌坊;关帝庙,那条巷道上关公香火旺极一时;还有横弄里、岗背岭、大禾塘,各各特色鲜明。就说“大禾塘”吧,从中街踅出20米左右,霍地一个其大无比的池塘,种的是大禾是芦苇是茭白,忘了,只记得娇黄满目,四周的房子都显得矮了。呜呼,而今“大禾塘”已填,其上崛起了排排新屋,除了巷道的鹅卵石依旧,那一种闹市旁的田园之感,还能去哪儿寻觅呢?

沧桑巨变的何止是这些旁枝,最是中街让远方游子再难辨识。街道早已拓宽,水渠成了暗沟,路面改铺水泥,汽车跨过花溪,一气穿越中街只须读秒,就是直上后龙山顶也不过数分钟,回转头来傲视这条八百年的街道、这棵八百年轮的老树干,还能有几块老树皮呢?不过几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若干歪斜倾侧大多无人居住的砖木平房,再没有了。八成以上都是新楼,是的,都是楼,一座,一座,又一座,再一座,水泥,瓷砖,马赛克,还有说不上名字的涂料,赛高,赛美,赛舒适,赛壮观,寄寓的都是年轻人向往现代生活的激情,哪怕这种现代生活不过是城市鸽子笼生活的翻版,不过是千楼一面全无个性,依旧趋之若鹜。传统村落独特的美,就在这样的冲击下“流水落花春去也”,再难成型。神州大地上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有多少不曾面临如此的尴尬?

有一年春节返乡,到后龙山脚的祖祠祭拜。汽车忽地穿过中街,直抵祖祠门前。小弟感叹,真方便啊,哪像以前,要过中街,挤出屎!

我说,你懂啥!如果不是一步一步走过满街的鹅卵石,如果不是一摇一摇欣赏两边店面的风味,如果不是忽左忽右在乡里乡亲的寒暄中穿行,那还叫过中街吗?那还是中街吗?

小弟瞪我一眼,你喜欢,那你去老房子住啊,看你能住几天?

噎着了,顿时无语。我其实也是一个好龙的叶公,尽管无限向往青砖黛瓦风火墙的传统生涯,可真要住进那庭院深深的厅堂厢房,怕真是呆不上两夜的。

注目中街上残存的古建筑,我庆幸,家乡,毕竟还留下了这些繁华的碎片,这些历史的遗迹,能让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与传统相对,心中漾起几许涟漪。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