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延安的小阿做
毕天霞
当我从延安革命纪念馆如海的人潮中发现阿做,那天恰好是“六一”节,我们这支红色旅行团,正走过纪念馆展厅的一转弯处,就在转角的刹那,他那镶着靛青色边条的洁白的短袖校服和胸前佩戴的鲜艳的红领巾,从人缝里,豁然跃入我的眼帘,他的周边围满了人,我们团队的美女解说员瞥了一眼随口说,他是我们这儿的义务解说员,我不由自主急忙走过去,这时便隐约可听他那稚嫩的声音,没有任何的扩音设备,完全的原声:
……一天,毛泽东对他的马夫侯登科说:“你喂马,帮了我大忙,这功劳要给你记上。现在我不骑马了,你愿意改行吗?”“许多人都到前方当干部去了,你还在这里喂马?”侯登科说:“我愿意给主席当一辈子马夫。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很光荣的。主席不骑马了,小青马还可以帮通信员送电报、送信、送报纸。”后来老侯一直留在毛泽东的身边,他把小青马喂得膘肥体壮,专给毛泽东送信、送电报、送文件,到新华印刷厂取《参考消息》等报纸。1948年冬,正值大决战,老侯因积劳成疾去世了,为了不干扰毛泽东工作,大家将这个消息瞒住他。一日,毛泽东提出要骑小青马散步,卫士便把老侯去世的事告诉了他,毛泽东很惊讶,生气地问:“老侯在我身边工作多年,他病故了,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我?”毛泽东喃喃地说,深情地回忆着老侯,他吩咐要通知地方政府给以优待,并帮助老侯家解决生活困难,他又沉默了好一会儿,说:“要号召大家向老侯同志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
在陈列着一匹小青马的皮革标本的橱窗前,身穿校服的少年中规中矩地站着,深情地讲述着。
我边听讲解,边瞻仰少年身后橱窗的陈列:巍峨的三山鼎峙,蜿蜒的二水交汇,一片山青,纵横沟壑,凸现了延安这座“塞上咽喉”“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军事重地。一匹小青马,身长187厘米,身高132厘米,身上烙有军功马标志,鞍銮齐备,四蹄直立,马首高仰,在群山前畔,英姿飒爽,整装待发,似正等侯出征的主人,扬鞭奋蹄。它,是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时的坐骑,当年毛泽东主席就是骑着它,指挥红军队伍辗转穿插崇山峻岭之间,取得了西北战场的伟大胜利。
我定睛看他,十二、三岁的样子,圆乎乎的脸,纯净清澈的大眼睛,憨态中透着灵气,一位留着花白胡须的老者左手搭在他的肩背上,右手拄着杖,弯腰侧耳倾听,故事似乎已经讲完,老人却像个孩子一样不断地提问,他便像小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认真地回答,旁边一位60多岁的阿姨听得非常认真。
我走近他,他眼中流露出自信和询问,我注视他校服的前胸印着的蓝边圆形校徽: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小学,我感觉到自己的激动,请求他,能跟我合影吗?他显得局促又有来自心底的乐意,他的脸上泛起红云,右手不停地扭捏着裤缝,令人愈加喜爱,我靠近他,旁边的一位男士欣然地为我们拍下合影,我又请他站到小青马的后侧行着少先队礼为他单独留了影,我问他的名字,因为我想记住这个小小的少年,他羞涩地告诉我:阿做。
我要去追赶我们团队,匆匆间,我抚着他的肩动情地说:今天你度过了一个也许是你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任老师 ,延安干部培训学院的教授,在枣园为人民服务讲话台教学现场,她以女性特有的柔美的声音,轻声讲述张思德的事迹:
张思德,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他的岗位既平凡又不平凡。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在一次反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仍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到达陕北后,他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读书时,学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总是迷惑,一个烧炭的战士被压死了,如何值得毛泽东为他写下了被称作“老三篇”之一的篇章,以致后来从中南海新华门内的影壁到各级政府机关、工厂、学校、部队都醒目地书写着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手迹。这次红色之旅终于让我得到圆满的答案:张思德既是普通的又是不普通的战士,他在平凡的岗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昭揭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他的形象已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里程碑,他代表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他和侯登科一样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为了追踪张思德当年劳动的环境和苦累,讲好张思德故事,这位看上去很文静的任老师,多次只身驱车地处森林、道路维艰的张思德烧炭原址。
李二妮,我们延安红色教育之行的向导,一个乳名在延安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叫二妮的80后美女,会说能唱,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从西安火车站接到我们,沿途便开始介绍延安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民俗特产,并随着车窗外的地点变换,讲述发生在当地的革命故事和趣闻轶事。她的讲解朴素活泼,她的歌喉含有浓重的陕北特质,在大家旅途疲惫萎靡时,便来上一段陕北民歌,或信天游或小调,或粗犷高亢,或委婉悠扬。每天早上,她6点半从家出发,早早到集中地做好一切准备等我们,每个参观现场,她都是提前安排好看、听、学各个环节,每到饭点,总是既考虑让我们吃饱,又体现陕北特色并结合我们的饮食习惯,一天的活动完成,再把我们送到住地,才回去,到家都得10点多。自始至终,她没有向我们推销任何特产,整个行程丰富紧凑,给我们很深的印象,我们团队大多数人留下了她的微信,希望有机会再去延安时,能直接联系她。
在杨家岭,我迎面遇到一家三口,男孩穿着与阿做像似的校服,也佩戴着红领巾,我禁不住问他,你是来参观的吗?他母亲带着骄傲说,他是这里的义务讲解员。我又问,那你认识阿做吗?他说,不认识。是啊,在延安,应该有许多像阿做这样小义务讲解员呢。
阿做、任老师、李二妮、小男孩,他们都是延安的普通者,又都是红色故事的传播者,他们像当年的侯登科、张思德一样,都是在看似平常的岗位上做着平常的工作,不同的是,他们目前不是英雄,他们只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但正因为他们,我们,乃至无数后人才更加懂得英雄、懂得英雄故事、懂得英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