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天霞
每届花开,总想起母亲。
母亲喜花,喜父亲养花,喜看父亲养的花。
父亲的花园不大,四季有花。
初夏,母亲着一袭绣着玉兰的丝绒旗袍,摇一柄父亲手绘兰花的绢扇,立于紫藤架下,桃红飞颊,惊喜凝眸,看满园花开,听蜜蜂嗡嗡,朱唇轻启:花开热闹。更有翩翩蝶舞,似围着花飞,又似绕着母亲在飞。
待及牡丹、芍药将谢,我拎上小篮,随着父亲,小心采撷那片片绸缎般嫩滑剔透的瓣儿,由母亲和上白糖、米粉、鸡蛋,一小勺一小勺舀到开油锅里,直炸得满屋油香、蛋香、花香,炸成金黄片片,吃起来是甜而不腻、糯而不黏,香清满腮,那是母亲所做的糕点里我最喜欢吃的。母亲会做很多,分送邻家小孩,孩子们都很喜欢,母亲则高兴地说,花开热闹。
最为热闹的当是菊黄蟹肥时节,父亲的菊品很多,且不说那金黄玉白,其中一株绿菊,在那时算为稀罕,每次开得尚未蓬勃,父亲的几位老友便相约来赏,看得满园菊影摇曳、风姿绰约。母亲也高兴地忙起来,前一天便去定购螃蟹,那时的螃蟹并不贵,味道特鲜美。中午母亲温好陈年老酒,端上一大盘顶壳红的大螃蟹,父亲请他的老友入座,我拣一空位坐上,母亲是不落座的,她须不停地烧菜上菜。饭间,父亲和他的老友心思并不在菜上,他们边吃边对诗作赋,有一时对不上的便罚酒一杯,一条蟹腿需吃几首诗。坐在上首的金叔叔每每一手打着他的折扇,一手捋着他的并不曾留有胡须的光溜溜的下巴,和着叔叔们吟诵的节拍摇头晃脑,我便憋不住想笑。我喜欢吃蟹黄和蟹膏,叔叔们便轮番出题让我背诗,背上了,奖一块。饭后,母亲端上一小盆煮透的茉莉花茶,给父亲和客人们洗手,然后他们一起去父亲的书房,书房很小,三面是书架,中间大小两张书桌,母亲提前沏好了茶,书香、墨香、茗香满溢,父亲和他的老友开始以菊为题泼墨、吟诗,我则在他们之间来回逡巡、即兴仿作,往往弄得是手脸一抹丹青一抹水墨。直到夜阑人静,母亲边安排我脱衣上床边说,花开热闹。
花落花开,母亲渐渐开始背着双手看花,往往是驻足一株满树灿烂的花下,仰首眯眼,看那开得最为奔放的花朵,热烈的玫瑰红晕染着她的面庞,她轻柔而欣喜地说:花开热闹。
父亲故去,老房拆迁,母亲选址一带小院的平房,携父亲留下的花树入住。每当花开,母亲依然看那满园花开,依然会说:花开热闹。每当牡丹芍药将谢,依然会做花瓣小点,我依然清香满腮。
我也喜花,也喜养花,也会用米粉、鸡蛋、白糖、花瓣炸成小点。
幼时,去郊外看荷花,一清早便跟着父亲走很远的路,亦步亦趋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远处人家的房舍和树木都笼着翠烟,惊讶父亲的裤管被草尖上的露水打湿,追一只总在眼前的红蜻蜓,再眼睁睁看它飞入茸绿的麦田,然后便看到清凌凌的水面上,一望无际的荷叶在初升的太阳下滚动着晶亮的露珠,一支支粉色的荷袅娜绽放,之间有亭亭玉立的洁白的莲娇羞地含着红涩尖尖的蕾,偶尔可见一支托着青翠可人的莲蓬,我就要想方设法去采摘,回家的路上,烈日当头,我顶着一片大荷叶,擎着一支待放的莲,在孩子们惊羡的目光中到家。第二天,插在瓶中的荷花竟然开放,并散蕴着气爽的清香,我呼朋引伴前来观看,那种愉悦已是多年没有的了。
若听说人家有花开漂亮,父亲便带着我寻去。有一次去看人家的月季,敲开门,跟主人说,来看花的,主人很是欢迎,带进后院,哇,满目的姹紫嫣红,满院的馨香流动,每一株都比父亲还高,每一株花下都放着一只盛满花瓣的竹匾,惊艳、悚芳,不是一个诧字了得的。临走,主人剪几支我最喜欢的送我,说,难得孩子喜欢。
那时我有个远房表叔住在乡下,每年谷雨前后他会来我家,带一束粉的娇嫩莹透的芍药给我,他家有一株百年以上的牡丹,每次来都跟母亲说开得如何比上年壮观,邀约我和母亲来年一定去看,但至今也没去看过。我喜欢芍药独有的韵色和馨香,插在瓶里,放在床头,伴香入眠。
我也喜养花,但没有小院,只能在阳台上养几小盆,虽没母亲说的花开热闹,但也常有惊喜。
近年,远近都有花开,我便邀友去看,梨花雪的梨花、梅花湾的梅、卞仓的牡丹、黄尖的菊、大洋的樱花、还有闻名遐迩的荷兰花海,每到花开,总是百看不厌,那花开得,已不是母亲说的热闹所能形容,但我看花已不再因为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