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灌晒的大香肠,在我的儿时已堪称家乡有名头的副食。
那时东坎街的香肉馆已公私合营为集体,座落于繁华东西三里的街中段的北侧,面朝南,门脸不大,门口两侧的太阳地里,除阴雨天之外,总是撑着用竹竿扎成的三角架,架上横一根长竹竿,竿上永远圈挂着没有晒好的红里透着油光的香肠,堵着门放一长条形半人高柜台,我只要略微踮脚就可看到台上两只长方形白瓷托盘里的食品,一盘劈成两半的猪头肉,一盘盘绕着叠起的香肠,都是老远就能闻见它们香味的。每逢跟父亲上街,走到香肉馆的对过,我就站在街心不挪步了,父亲自然知道我的意思,不用我开口,便牵着我的手走过去,递上一角钱,站在柜台里边的围着丈青色长围裙、套着丈青色袖套的李三姑,便用泛着油津津亮藿藿的专制菜刀,切一拃长的香肠,放在小盘秤上一称,用一小张油纸一包,递给父亲,另外再切一小片塞进我嘴里,我便很高兴地跟父亲回家了。有时我与父母耍赖或哭闹,父亲也会允诺一起去香肉馆买香肠,就能把我哄好了。
这是家乡的香肠留给我的最初记忆。
随着生活富裕,县城悄然兴起每年一进冬月,许多人家自己灌晒香肠。
灌晒香肠须选晴好天气,如遇连续阴天,香肠容易变酸。
买上好的猪后座肉,顺带买一副猪小肠,后座洗净按肥瘦二比八,都切成小块,也可根据家人喜欢调整肥瘦比例,剔下来的带肉骨头留做骨头汤,去香料店,按肉与香料比例买专为灌制香肠配置好的香料,主要是八角、茴香、花椒、桂皮、丁香之类磨成的五香粉,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香料种类和比例请店主现配,回来再按照喜欢的口味加盐、糖、白酒、白酱油、葱姜汁,也有人家仿香肉馆制法放一点红曲,晒好就跟香肉馆香肠一样的浅浅的殷红,还有人家会放点香醋或自家磨的红辣椒酱,把肉块和作料搅在一起拌匀,腌着,趁空把小肠里外洗净,用刀背顺着一个方向轻刮,刮去肌浆,一根通长白色半透明的肠衣渐渐显露出来,用清水洗净,把肠衣的一头套在水龙头上,放水冲洗净里面,再用少许盐泡洗,祛除异味,待用。这时腌在作料里的肉开始散发五香肉的味道,且越来越浓。
一天一夜后,肉在作料里浸透,家里五香肉的味道已很浓郁,开始灌制:把泡在盐水里的肠衣洗清水,慢慢套抹在漏斗嘴上,末端用纱线扎紧,一人持稳漏斗,一人把肉块从漏斗灌进去,灌一截,双手连抹带挤,把肉块挤紧实,程度需掌握在不紧不松,紧了,蒸熟的香肠显老,松了蒸熟后稀松没有嚼劲。
灌好后,分段用线绳扣扎,绕挂在干净的竹竿上,再或撑或挂,放到外面光照好的地方,开始早晾晚收,届时,整个冬季,县城里随处可见人家门前檐下、阳台衣杆,酒馆饭店门侧,或长或短,或多或少,或架或悬,晾晒起油光水滑的大香肠,如在阳光充足时看,根根油光锃亮、肉香欲滴,令人馋涎。
晒至三、四天后,用手轻捏,软而不硬为好,然后用草绳串成一挂,收进屋里挂在不碍事的地方,想吃随时割一段,蒸炒随意,以蒸保持原味为佳。
如家里猝然来客,不及添菜,割上一截,隔水蒸至饱满,里面的肥肉通透油亮,瘦肉粉而不艳,稍冷,斜切成片,顺势压放盘中,上撒数粒葱翠青蒜碎,及待入口,油而不腻、嫩而不腥、滑而爽口、香而醇美,客人尝了不由得啧啧称赞,临走,再割上一些作为馈赠,客人乐不拢嘴。
昔日小酒馆的客人若以一碟花生米,外加一小盘香肠做二两小酒的下酒菜,便足显富余了,后来的大小饭店的冷菜非一盘香肠不能称其色香味俱全,甚或上一盘热香肠为特色菜。
后来有了家用绞肉机,既免去切肉之烦还代劳灌制,香料商也兼卖收拾好的肠衣,又有冰箱和真空包装延时保存,家庭灌制更简便,更风行。
初开始,各家灌了自己吃,顺带捎给在外地学习工作的亲人,后发展为馈赠外地亲友的礼品,不想很受欢迎,竟很快出了名,成了贴牌地产美味,并披上“滨海香肠”的精致包装走出家乡,成了闻名遐迩的驰名特产。
走遍大江南北,尝过许多特产香肠:上海的红肠、广东的广式香肠、四川的腊肠,都是出了名各具特色的好货,上海的红肠色艳肉嫩、有嚼劲、有弹性、香味浓郁,但嫩而无油,欠点肉味,广东的广式香肠色泽亮丽、肥膘切丁、带有酒香,但略显油多且甜,四川的腊肠外表油红、内里红白相间、辣香扑鼻,但老人食之略嫌辣和干硬。吃来吃去,还是家乡的手工灌晒大香肠最为合口,且可根据个人喜好调成老少咸宜的口味。
又到冬月,正是家乡灌晒香肠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