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再一次失眠,绝对是因为一本书,彭学明的《娘》。
本来已经睡下,本来已经睡着,本来已经做梦。可是调皮的儿子依然精神饱满,依然玩的忘乎所以,所以我的美梦还没开始就被他一声“爸爸”叫醒,睡去再醒,对于我这样一个神经衰弱经常失眠的人来说,无疑于打了一针兴奋剂。醒来之后到下一次睡眠可能就是十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所以等儿子睡着以后我依然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难以成眠。无奈之下,悄悄的溜出来,躲进小卧室,打开台灯,拿起摆在床头的《娘》。
彭学明的《娘》是一本值得天下做儿女的人都应该精读的书,他用近乎苛刻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位湘西妇女悲惨而又坚强的一生,支撑她生活下去的全部力量就是自己的几个子女,能够养活他们是当娘的唯一希望,她一生结过四次婚,一生有过五个儿女,和人打过架,讨过饭,被人侮辱过,也被人骗过。但是她对子女的爱是真诚的无私的,她的心始终是善良的纯朴的。
初看时并不觉得如何,也许是作者的生活和我们离的太远,也许是我对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不太了解,再加上书中很多湘西的方言让我很难读下去,断断续续大半个月才读了很少的一部分,今夜难眠,看到摆在床头的这本《娘》,我又拿起来准备用来培养瞌睡,不料这一次拿起,就没能放下,中间上了一次厕所,也是捧着书进去又捧着书出来。
书的后半部分,给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娘”来到城市后,生活的孤独寂寞,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城市人情的淡漠,以及作者经常忙于各种应酬,对娘的生活丝毫不曾关怀,一个孤独的农村老太太在城市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卑微,一个成天在忙着事业的儿子对母亲的忽略和冷漠,作者用最深刻的语言来刨析自己对母亲的冷漠,当看到他的娘离去的时候,他强行让大夫给娘打针的片段,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酸楚,做为娘,此刻她需要的只是儿子一句关怀的话语,她要的只是让儿了把她送回老家,她希望自己死在故乡,也好将来有人给她上坟,就这简单而又卑微的一个愿望,做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儿子,居然不能满足,而是采取了现代人认为最正确的实际上是错误的处理方式,打120叫来了救护车,在违背娘的意愿下,强行进行医学治疗,一针下去,娘就昏死了过去!其实,此刻老人家的心里最需要的是情感的安慰,读到这里我不仅想到了穆斯林去逝时要念“穆罕穆德,唯有安拉……”,让人们在信仰中死去,也许人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最重要的真的是灵魂的安息和精神的慰藉,现代科技的发展,始终挽留不了人的生命,倒是给许多无辜的生命在临死的时候给了一份紧张和恐惧,前些日子听妻子讲过她们单位某同事的家人,才三十多岁,一次简简单单的胆结石手术,却结束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我并不是不相信医学,我并不是想说医学没有用,我也并不排斥医学的神奇,我只是想说,有些时候,人对精神安慰的需求远大于对肉体的拯救。
读《娘》让我想到自己的娘,虽说娘的身体也不怎么好,虽说娘也曾在鬼门关上走了一回,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医学的发展和120的及时,娘才幸免于难。两年前,我的娘得了脑溢血,当早晨起床后发现娘不对时,赶紧打了120急救电话,如果我的家离医院太远,如果我的娘那一天不在兰州而是在老家,如果那天早晨起床之后没有多看一眼娘,而是急匆匆的赶去上班,如果……,只要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变成现实,我的娘后果将不堪设想,所幸我的娘生生的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了,为此我要深深的感谢给了娘起死回生的大夫,我要感谢现代科技提供的一切便利条件。
娘那次得病,情况和彭学明在书中描述的非常相像,他的娘每天坐在沙发上等待着晚归的儿子,我的娘每天虽说早早的就躺在了床上,但是她从来没有睡着,一直在等着我的归来,我每天晚上加班不管到几点,回家后第一个听到的声音总是娘的声音,娘一直醒着一直等着我的回来。有时候我加班通宵不回家,她也就通宵的不睡觉,彭学明在书中写到每逢这种时刻,他总是生气的骂娘不该坐在沙发上等他,而我也会用同样的方式甚至更加恶劣的语言去骂娘。对娘所做的一切,我总觉得是多此一举,是无谓的干耗,娘对我的工作性质并不了解,我也给她讲不清楚我每天晚上半夜不回家都在做什么,她只是在心里盼着我早点回来,只要我回到家里,她才能安心的睡去。母亲对儿子的爱就是这样的无私,而做为儿子的我们,每次给娘的总不是一副好脸,吹胡子瞪眼睛。娘的肚子里从来不生儿子的气,只要你平安回来,娘就放心了。尤其是我买了车之后,娘总是每天都在担心着我牵挂着我,她说她做梦经常梦见我的车被碰坏了,我听完后,从来没把母亲说过的话当个事认真对待过,还经常嫌她唠唠叨叨,在每日的牵挂和操劳中,娘彻底病倒了,早晨当妻子发现的那一刻,我摸了摸娘的手,已经冰凉的如石头一般,娘的半个脸严重扭曲变形,半个身材几乎和“死人”一模一样,全没有一点知觉,那一刻我才明白了娘活着是多么的重要,那一刻我才明白了娘意味着什么,接下来是紧张的抢救,我在医院里陪了好长时间,终于看到娘睁开眼睛了,终于看到娘能够吃饭了,终于看到娘能够下地走路了,终于能够领着娘回家了。那一段时间,单位上电话不断,催促着让我上班;那一段时间,杂七杂八的事也不少,我一概置之不理,直到最后,我懒得再去接任何一个电话,有一天我的手机未接提示高达120多个电话,我索性将手机关掉,跟外界的一切联系都彻底切断。一心一意的陪着失而复得的娘,是娘的这次大病,教会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把更多的爱和关怀给予自己的娘,争取更多的时间去陪陪自己的娘,在她的有生之年,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和她多说说话,娘不在乎自己的子女有多能干,不在乎你能挣多少钱,不在乎你能当多大的官,不在乎你的社会地位有多高,也不在乎你的事业干的大不大,娘只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平平安安,娘只盼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多陪陪她。但是娘又在心里担心着我因为陪她而影响了工作,娘永远都生活在这样一个感情的矛盾中,只有在不断压抑自己的感情中慢慢变老。娘的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这是娘用生命教给我的有关人生的一堂课。
彭学明的书中充满了忏悔和反思,他的书中也多次提到目前农村的空巢家庭,也多次提到娘对于土地和劳动的挚爱,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娘养鸡的那一段,最后把六只鸡背到了县委书记的家里,请求县委书记帮她照看。书中写到娘每次来回的路费够买好多好多只鸡,但是娘从来不算这个帐,也许不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不理解,土地对于一个大半辈子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意味着什么,记得去年父亲在西安、兰州转了一大圈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庄浪那个偏远的小山村,西安有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兰州也有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他还是选择了回到老家,还是选择了回去营务庄稼,那段时间父亲跟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人都在地里种麦,而他成天闲闲的坐在这里……,后面的话就不往下说了,起初我总会顶他一句:自己的孙子不看,非要跑回去出力,一辈子力还没出够?后来,我慢慢的理解了他的心情,他是舍不得自己的二亩黄土地,他是舍不得营务了大半辈子的庄稼,他是舍不得养了好多年的牲口。我不再用“孙子重要还是你的驴重要?”这样的话来堵他的口,他执意要回家,我也就不再勉为其难,但是当我提出要开车送他回去时,他又不乐意了,因为那一段时间我特别特别的忙,只能勉强挤出一天的时间,早晨去晚上回,来去六七百公里,他不放心我一个人开着车走夜路,所以坚决不让我送他们回去,就自己搭乘长途车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回去了。回去,父母的心安定了,我又开始牵挂,只要稍有闲暇,便驱车回家,陪父母说半晚上话,吃两碗娘做的白面片片,拉半袋子父亲种的洋芋再回到兰州。
父母离不开的也许只是一种生活习惯,父母舍不掉的就是那一抹黄土地,父母忘不了的就是那个我们都曾经生活过的叫做“老家”的地方,也许年龄越大对“老家”的思念就会越深,常言道,叶落归根,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彭学明在《娘》中说,孝顺首先就是顺,其次才是孝,顺从了父母的意愿就是孝。这个思想在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被称为是封建糟粕而大加批判。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一心只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奋斗,全然不顾及自己父母的意愿,更不可能去顺从父母的意愿。
在儿子的幼儿园,发了一本书《弟子规》,我又一次的读到孝顺做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再一次的普及到基础教育中,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和飞跃,孝顺父母并不是封建糟粕,孝顺两个字也并非是贬义,孝顺是值得提倡值得大力发扬的一种传统美德。
夜深人静,一本书,一句话,让我彻夜难眠;我明白了如何给娘一个幸福的晚年,我明白了如何跟娘说一句贴心的话,我也明白了孝顺两个字的含义。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愿天下所有的儿女都懂得孝顺自己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