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5/02
分享

梦萌:陕西冷娃连载

  “陕西冷娃”既是陕西人的自诩,也是外地人对陕西人的谑称。这句偏正短语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陕西人与“四川舅子”、“上海鸭子”、“北京片子”、“甘肃客”、“山西侠”、“河南蛋”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感情世界和文化心理素质,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最好的例证与诠释。

陕西人特就特一个“冷”字,一个“娃”字。“冷”者,乃强悍、勇猛、鲁莽和面冷之意。“娃”者,即懵懂、憨厚、傻帽和稚拙之谓也。如此一“冷”一“娃”,活脱脱勾画出陕西人的性格特征。这自然又使人联想起秦始皇兵马俑、西安城墙和咸阳塬上星罗棋布覆斗状历代帝王陵冢,联想起秦砖汉瓦、弦板秦腔和以“香、辣、煎”为特色的羊肉泡。这些浓重的民俗风情、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像一个营养钵,孕育了除“冷娃”字面之外唯老陕特有的安份守己而又执着奉真,循规蹈矩而又王气实足的威武与傲岸。正因为如此,这块形似跪射俑的三秦大地才屡屡大爆冷门,如周武灭殷,如秦统天下,如文武之治,如贞观盛世,如世界八大奇观,如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如革命圣地延安,如西安事变,如《创业史》等,并由此张扬起一面周秦雄风、汉唐气韵和延安精神的伟大旗帜。“冷娃”们便于这旗帜下以近乎自尊自大的人格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张力,造就了“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人生格言和“房子一边盖,锅盔像锅盖,面条像裤带,凳子不坐蹲起来”的生活习惯和外貌特征

然而,随着社会多元发展和改革潮流的风起云涌,周秦雄风、汉唐气韵和延安精神也面临新的皈依与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这位跪射俑久张待发之箭不但射出秦俑方阵和明代方城,而且冲出撞关,冲出国门,冲向世界。从“孔雀东南飞”到“向中西部倾斜”,从“兵马俑热”到“法门寺狂风”,从台湾“陕西村”到吉尔基斯斯坦“黑老五”,从“苏陕干部交流”到“两个决定”,从陕北大油田到陕南小水电,从“运八”升空到“神城效应”,从每年一度黄帝陵祭祖到春节文艺晚会连年夺魁,从“陕军东征”到矛盾文学奖二连冠和美孚大奖等,“冷娃”们冷门连爆,冷活迭出,冷论骇俗,使大气层仿佛也冷不丁弥漫了竞争冷战的气氛。无论是北京文化圈还是深圳股市,无论是港台实业界还是欧美高科技,无论是出卖自己和著作的下海文人还是劳务输出的打工妹,也无论是车站码头、银屏讲坛、越洋电话还是自家的果园鱼塘,那带有浓重鼻韵喉音和怎么也改不了“天地丁子铁,白糖两碟碟”的醋溜普通话,无不充满着时髦名词、新潮观念、竞争意识等鲜明的时代特征,像元素周期表中钠原子一样特别活跃,吵啷得中国和世界都风风火火。

年轻一代陕西人除继承祖先“冷娃”基因外,情与性也发生巨大蜕变和异化。在“冷”字上,悍中有秀,勇中有柔,莽中有细,冷中不乏一副赤胆热肠。在“娃”字上,懵而含睿,憨而含敏,傻而含谑,稚而又显得一股勃勃英气。他们认为,京畿之地和老皇城根儿不再是祖先头上的光环,而是子孙们赖以赚钱和悠哉游哉的行头。他们穿牛仔服,蹬名牌鞋,佩BP机,走南闯北,发誓不混个人模人样就像黄河永不进潼关。他们善于折腾,公司办得不少,却朝令夕改,只换名片不挣钱。一旦钱挣多了,又像六月蒸馍炸皮列势,慷之慨之如菩萨普救天下众生。事干砸了呢,又龟得像孙子,然死爱面子的大旗不倒,养精蓄锐,伺机东山再起。他们讲义气,重交情,遇贫乐于解囊,遇难勇于拼搏,路遇不平敢于伸张正义。在生意场或学术界,他们头脑冷静,目光冷竣,面冷心热,绝无冷场,常爆冷门。有时也胡吹浪谝,一个周文王或秦始皇第几十几百代后裔就会让“北京片子”瞠目结舌,惊叹多亏毛主席当年多投一票,不然新中国首都绝对会被这些“陕西冷娃”抢夺了去。要不就吹嘘自己是兵马俑第一发现人,侥幸时便轻而易举地向洋人兜售几个仿秦俑或花裹兜。偶尔也想父辈之“热炕头”论,想吃家乡的搅团鱼鱼酸黄菜。于是,或陆或海或空,回家吃着吃着便由不得重蹈了“大男子主义”复辙。要是父母夫妻闹了别扭,就“冷眼向洋看世界”,把“冷处理”真正用到了家,言谈举止不无老陕的幽默感和蔫怪味儿。有时兴起,也“搬砖”,也书画,也丝弦,也跳舞。跳起舞来,更是天旋地转,星驰月移,王气十足,陕味极浓,活煞煞一群会走动的兵马俑!

这就是“冷娃”新概念。“冷”得来劲,“娃”得可爱,生得辉煌,活得萧洒。“陕西冷娃”就在这辉煌和萧洒中,创造出人生的大境界和大气象,扩而概之,仍乃二字:冷娃。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