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13
分享

周陵不周

梦  萌


最早听说周陵,是来自家乡的几句顺口溜:“吃菜咽糠,供到陵上”“再苦再穷,考进周陵”。意思是说,作父母的无论怎么受苦受难,也要把儿女送到周陵去读书。一是因为周陵中学始建于民初,颇有名望,是当时咸阳的最高学府;二是因为此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园,开国之君,即文即武,是出人才的风水宝地。这句顺口溜很有诱惑力,以至我读小学和初中时就有了这个目标,一定要考入周陵中学读高中。后来果然如愿,三年高中使我对周陵有了进一步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神圣之感与眷恋之情。


周陵位于咸阳北畈塬上,距市区十余里,世传为周之文王、武王、康王、恭王、宁王之墓及周公旦、太公望、鲁公伯禽等陪葬墓的总称。文王居中,武王背后,康、恭、宁前列左右,素有“背子抱孙”之说。宋人宋敏术《长安志》载:“周公薨,成王命葬于毕。”清毕沅注:“周文王陵在县北十五里”。现陵园地面建筑无从可考,单就至今保留各占地几百亩的周陵中学和周陵农场,就可推知当年陵园的规模和繁华景象。


周陵中学民国时属省立中学,解放后改为咸阳一中。学校大门是一座箭楼式的高大建筑,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亲书长联:耿光大烈启西周表海诘戎稼穑贻谋十五世;俊德敉功崇懋飨据泾浮渭葱茏佳气万千春。进入大门,东西各一排长廊套房,均为老师宿舍。道路中央有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古式小楼,名曰民主楼,想必建于民国,为学校集会之所。楼前辟有小广场,一律青砖漫地。紧挨广场,是八间四角重檐的大殿,称文王阁,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显示着崇文尚武和师道尊严的传统风尚。殿后角房数间,再北便是由文王坊和东西各两排碑廊及厢房合围的一个小庭院,古柏森森,木槿飘香,绒线花艳,碑石互映,充盈着历史与文化的氛围。文王坊为八间四角重檐,前一高台,青砖铺地,可容二三百人。文王坊原为图书馆,据称当时是全市藏书最多的,文革中被浩劫一空,现已改为博物馆。


出文王坊后门,即为周文王陵,陵前有清人毕沅抚陕时所刻“周文王陵”和国务院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石碑。陵为覆锥形,底径三十米,高约二十米。文南武北,父子仅百米之距,双冢联袂,相背相偕,岿然耸立于高天厚土之间。登陵南望,康、恭、宁三陵皆拢于怀,方园十几里陪葬墓更是多如星辰,青冢遍布,高者一二十米,低者仅四五米,组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古代墓葬群,成为咸阳塬上一大景观。特别是四周农场的数百亩果园和柏树林,苍翠葱郁,古香四溢,幽风阵阵,更勾起人们对历史的缅怀与感叹。


那时我最爱登陵和在柏林散步,除长时间涉入历史长河忘我忘性外,便久久思萦“周陵不周”的传说而若失若患。听老师讲,郭沫若于六十年代来此一游,第一个提出“周陵不周”的命题,随后围绕此命题一直争论不息。我想,既然周陵不是周陵,那么为什么后人要一代一代的张冠李戴呢?一个连祖先墓茔都搞不清的民族,能做到家业兴旺、民富国强吗?郭老最爱标新立异,如给曹操翻案,不都是紧跟形势和为政治服务吗?这个疑问困扰了我大半生,直到后来,无意间看到周陵的有关史料,又请教了一位学者,他从出土文物、地名方位、历史文献和陵墓形制等方面阐明了“周陵不周”的道理和见解,说得有根有据,头头是道,使我心悦诚服,这才对郭老的命题有所了解和认同。


原来,今传周陵乃秦惠文王陵、秦悼武王陵及汉平帝康陵、元帝渭陵和成帝延陵等的总称。以此推断,周公旦、太公望和鲁公伯禽等陪葬墓均为谬传。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起初我很震惊,真不甘心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历史原是一张纸,翻过正面就是背面,因而以谬传谬地传了两千多年的错误,如今似乎还要再以谬传谬地传下去。好在周人与秦人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无所谓伯仲之分与爷姥之别,祭了就祭了供了就供了也不是什么大错。所以至今这地方仍叫周陵,并名正言顺地出现在国家版图上,周陵乡仍是周陵乡,周陵中学仍是周陵中学,周陵农场仍是周陵农场,甚至连新建的博物馆也堂而皇之地冠以周陵博物馆。


很显然,无论宋代宋敏术处于什么动机,也无论清人毕沅错以何因,更无论今人耽于怎样的心态,这种以谬传谬的后果,无疑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历史的沧桑感,也无形中提高了周陵的知名度。所以我建议,当地政府不妨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即使不能为周陵正名,也会产生“愈争愈名”的轰动效应,这将对此地的旅游开发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如海,扑朔迷离,真伪难辩。周乎?秦乎?只有苍天灼日下的青冢和幽风阵阵的柏树林,年复一年默默保守着周陵的秘密。游人是不大理会“周陵不周”和“周秦之辩”一类事情的,他们看重的是拥有了一日的空闲与满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