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5/29
分享

聆听名家声音 ——读《论梦萌与梦萌论》

聆听名家声音

 

——读《论梦萌与梦萌论》

 

崖上人

 

近日,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文论集《论梦萌与梦萌论》正式上市与读者见面。该书分上下两部,收录相关文艺评论文章127篇,具有文艺鉴赏、文论研究和文献保存价值。其中,上部收录著名作家评论家王汶石、王愚、李若冰、雷抒雁、白烨、牛玉秋、刘建军、肖云儒、李星、李国平、杨扬、杨焕亭等65人次评论文章,对梦萌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下部收录梦萌评论文章62篇,涉及文学、书画、时评、反腐等领域。书中所录文章大部已在报刊发表,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梦萌的生活逻辑和文学主张。

梦萌是陕西咸阳人,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工程师、高级政工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爱河》《悲喜娱乐城》《倾城》《金喽啰》《新部落》5部,长篇纪实文学《水经泽被》1部,中短篇小说集《绿太阳》1部,散文集《随意即风景》等3部,以及报告文学集多部。小说《爱河》在省台长篇连播,散文散见于《散文》《中华散文》《读者》等报刊,有的介绍到国外,是陕西作家群中颇有社会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作家。

在该书上部,时任《小说评论》主编及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文称,梦萌长篇小说《爱河》“虽然没有‘尖端’的技巧和手法,却有不乏感应着时代审美风尚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和大胆的艺术想象”。独特性对作家来讲非常重要,李星老师如此褒奖,说明《爱河》已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而《爱河》中的人物,“他们毕竟作为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的人物真实地站起来了,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思考”。很显然,《爱河》能给人以震撼和思考,其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评论家白烨在《击中人性的软肋》中写道:“《金喽啰》把这一切真实无欺又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之后,它便在社会批判与人性自审的双重方向上,具有了惊醒人、启迪人和引起社会反思的积极意义与正面价值。”在这里,“真实无欺”和“入木三分”只是一种写作态度,而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却是这部小说的灵魂和旗帜。“击中人性的软肋”,梦萌写得好,白烨评论更好。陕西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李国平在《从生态启蒙叙事到人性逻辑嬗变》写道:《新部落》“将批判与反思的锋芒直指造成生态灾难的现实社会及人类自身,极具穿透力与批判性,展现出不俗的艺术风貌。”穿透力是指对现实和人性的批判力度,作家没有深刻认识和斗争勇气,就不会有准确的批判,更谈不上穿透力。放眼当今文坛,真正具有穿透力的小说不多,梦萌作品能达到这一点,应是名至实归。西北大学教授费秉勋撰文评价:“《十八爷》是一个艺术性很高的短篇,……颇有《狂人日记》的韵味”。如此高的评价,既是对梦萌作品的肯定,也为短篇小说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原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汶石在《梦萌小说的独特风格》中写道:《绿太阳》的“长处是自然,就像一块蕴玉的璞”。老前辈如此高度评价,对作家来说,无疑得到了一块金子。

再看看下部梦萌的文论。他写书法家杨溥,“在偏僻的小屋封闭了八年,过着蓬头垢面、夜伴孤灯的苦行僧生活”。苦别人不能之苦,终于结出硕果。“无论是《出师表》还是《赤壁怀古》,都仿佛有一个很大气场正作用我的身心,那点、面、线中隐伏的千军万马仿佛直驱自闭的精神王国,让我深深感受到他与其书品回肠荡气的英雄气概和‘王后将相宁有种乎’的王者之气”。梦萌满腔热情赞扬杨溥,想必书家在天之灵,也会昂首大笑的。又如《程海漫画三章》写道:“一张照片,黑色穹庐就独独迤出一缕乌发,像雄鹰搏击长空的一只翅膀”。想象奇特,透出灵气。“因为头大,买不到合适帽子,所以冬天再冷也只好让那大头傲向风雪。因为头大,夫人专备了特号脸盆,不然洗脸时头就会卡在盆里拔不出来”。说笑话,画漫画,凑热闹,真有趣!《李星我师》写道:“他墩墩个,四方脸,络腮胡,有家乡杨贵妃墓上的白塔土永远也搽不白的黑而健康的肤色,使人不由得联想起茂陵的青冢和临潼的兵马俑”。想象奇异,真实亲切。长篇小说《爱河》在省电台连播后,梦萌问李星自己小说达到怎样的档次。李星回答:“从整体看,还有夹生饭,还没到火候,还缺少大气。”听听这口气,既语重心长,又直指缺点,这才是评论家与作家应有的正常关系。梦萌也一样,在《人籍焉在》中,他首先肯定了豆冷伯高涨的批判精神,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生僻词过多,损伤了整体结构的完美统一,造成不必要的阅读障碍”。写评论就应当严厉,不回避问题,使作品在批评中更加完美,使作家在批评中不断提升。除此之外,梦萌还对陈忠实、王海、杨焕亭、冯西海、陈德宝、婕妤等作家,以及中艾、顾鹤龄、何伯正、史仲胡等书画家作了评价推介。这些文章,语言隽永,构思精妙,风格雅致,立人生动鲜活,立言深刻含蓄,立论凿凿有据,读时既能增强理性认知,又可获得美感享受和人生启迪。

《论梦萌与梦萌论》的另一特点,是它集成近半个世纪众多名家评价一位普通作家的文集,这在文学界尚属首创。书中所录作家和评论家,有的早已作古,有的已成耄耋老翁,所以他们留下的文字尤显稀罕,不但具有珍贵的收藏纪念价值,而且对他们及文学的研究必将起到查余补漏的作用。

 

(作者为大文化馆馆员,著名纪实文学作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