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梦萌的头像

梦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5/11
分享

用真情实感打开读者的审美心锁 ——读刘正义散文集《漫卷红尘》 (代序)

梦 萌

近几年,我由于年事已高,精力不济,加之外界干扰,致使创作激情严重受挫,不但承担的命题长篇半途而废,且连散文随笔也懒得动笔。偶尔碍于情面,不得不为一些朋友和文学新人写点书序书评之类。即便如此,速度也非常缓慢,有的一年多,有的几个月才勉强交卷。截止三个月前,所欠文债多有,自叹江郎才尽。这不,正为几篇书评找不到感觉、入不了境界,突然接到好友刘正义电话,他说他要出版散文集,请我写篇序言。我拐弯抹角将上述苦水向他倾述一番,想婉言谢绝,但还没等开口,他的热情立即化解了我所有苦水。

时间后推两年,即2021年5月,咸阳市作协和西咸新区作协举办我的长篇小说《新部落》分享会,没想到会前邂逅分别30余年的刘正义。同样的惊喜,一下缩短时间的距离,擦亮记忆的荧屏。他还是那么端端正正、白白净净,表情

和声音烫贴得人心里暖洋洋、喜滋滋的。会后没几天,他竟在公众号发了一篇散文,历数我们的友情和他对我的夸赞,令我十分感动。

时间再后推四十余年,那时我三十多岁,在事业单位上班;他二十五六岁,是武装部干事。由于都喜欢写作,我们就成了文友。那时武装部经常开会搞活动,他都通知我参加,还把我的几篇稿件推荐给《民兵建设》发表。后来他调到军分区,主管宣传报道,我们仍保持着联系,记得我的作品还得过奖。再后我退休和寓居上海10余年,失去联系,但他给我的印象却永远难以磨灭。他热情、诚恳、睿智、聪敏、帅气、重情重义,还带有一点儿腼腆,像春风细雨般让人感到温馨、融洽和亲近。

想到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他发给我的《漫卷红尘》电子版书稿,随着鼠标移动,字里行间洋溢的浓浓情意,不但验证了这些印象,也深深感染我猝然不宁的心旌。是的,读刘正义的作品是一次精神苦旅,我其所以几个月迟迟不能动笔,正是在这苦旅中陷入感情旋涡,时而缠绵悱恻,时而跌宕起伏,一时很难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于是,我便长久地徜徉于书稿之中,和他一起四目对望,一起句斟字酌,一起弹奏感情的琴键,一起品味缪斯女神的艺术珍馐。

《漫卷红尘》是刘正义第一部散文集,分为亲情篇、友情篇、乡情篇等八辑,30余万字。从编目看,前三辑皆为情因,以情感人,即便其它五辑,虽各为其类,但大都充满感情色彩。他显然打的是感情牌,能感受到许多篇目是在苦水和泪水里浸泡而成。我有时读着读着,也不禁怦然心动,鼻孔酸楚,潸然落泪。而且,他的感情很真诚,很纯粹,是有感而发。所以,我想以真情实感为钥匙,着力从亲情、乡情、友情三个维度出发打开我的也是读者的审美心锁。

一、先说亲情。“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读刘正义的作品,正如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所云的那样,亲情剪不断,理还乱,将人的天赋禀性全然推入血溶于水的境界而不能自拔。

刘正义生于一个殷实之家,但几代单传,人丁不旺。他的父亲四岁离母,九岁丧父,有一个心地善良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且没有亲生孩子的继母,有一个相对固定且关系融洽的奶妈;刘正义出生时母亲因产后大出血而早逝,抚养他的也是一位贤淑慈善对他视如己出的一生没有生育的养母(也就是父亲的第一任夫人),也有一个哺乳他到两岁多的奶妈。两代人几乎复制了相同的命运。悲兮?喜兮?真可谓:悲喜交加,命运弄人啊!

生母去世后,抚养他长大的母亲(养母)把一生心血都倾注到刘正义身上。没有奶吃,奶奶(父亲的继母)和母亲就抱着他四处求人,之后有了奶妈,在家一住就两年多。有次刘正义身上出了疥疮,已经化浓,母亲就每天用嘴吸吮浓血,直到痊愈。还有一次,他得了眼疾,双眼被眼屎糊得睁不开,母亲一遍遍用舌头舔。好一个舐犊之情,天地为之动容!就这样,在奶奶、母亲和父亲的精心抚养下,他上了学、当了兵、结了婚。然而,就在婚礼第二天,一直把他当亲生儿子的母亲却撒手人寰。天哪!又一个悲喜剧,又一个命运复制啊!

母亲去世后,刘正义和爱人每年都要把父亲接到城里,但天一转暖,老人又执拗地回到老家,独自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对父亲来说是亲情守望 ,而对刘正义来说却是孝心的严峻考验!客观地说,他和爱人都经受住了这个考验,无论父亲的吃穿住行还是治病养生,也无论常回家父子同床而眠还是给父亲箍墓送葬,他都为后代和乡邻做出了表率。正如父亲临终前所说:“我今生能有你这个儿子,心里知足了。”

不仅如此,读“亲情篇”中的奶奶、表哥、叔父、堂姐、姐姐、四哥、大哥、妻子等,都能感到他感情和生命的投入。如他清明上坟跪在生母墓前恸哭:“啊,母亲,人世间最伟大的母亲,你把宝贵的生命给了我,把无私的母爱给了我,同时也把无尽的思念给了我。”又如他对妻子的衷情:“尽管,她已不再年轻,昔日飘逸的青丝已经花白……但是,她那颗与我相依相伴跳动了35年的心,却依然是那么炽热,那么真诚,那么透亮,那么动人心弦。”这些篇章,言笃意深,感情真挚,非常令人感动。

二、再说乡情。唐代诗人崔道融诗云:“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在第二辑“乡情篇”中,作者把乡情酿造得那般浓郁,那般芳馨,那般粘密,一时将我的读兴也陶冶得如醉如酥。

刘正义家乡在乾陵脚下,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乾陵、无字碑、奶头山等,这些著名而神秘的人文景观,赋予家乡更多母性图腾的意象,已成为乾县的一张名片,所以在乾县人的乡情记忆中,怎么也脱离不了这个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牵绊,刘正义自然也不例外。很难想象,在他生命历程中的两个女人,奶奶和母亲,她们集传统美德和人间大爱于一身,把母性图腾演绎得如此尽善尽美,感人至深!

除此之外,乡情在刘正义心中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的心仪。请看他怎样描写柿子树:“我家的柿子树,有的已有上百年了,连已经过世的父母都不知道是何年所栽。到我们这一代,只是不劳而获地享用着它丰硕的果实。”“我喜欢门前的柿子树,它伴随着我童年的梦,一年四季变幻着多姿的色彩和情趣。”在他心中,更把窑洞当作生命的脐带:“它依然是我童年的梦,我的精神之柱,我的生命之根!”“不管盖多大多美的房子,都要完整地保留下那几孔窑洞,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一段融入亲情的回忆,一段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事。”

童年的乡情,简直就是一个赖皮,赶也赶不走,越骂越显摆:“对家乡的回忆和怀念,永远定格在遥远的孩提时期,定格在咿咿呀呀的童音中,定格在与同伴三五成群的嬉闹中,定格在初入学堂的新奇与困惑中,定格在田野弥漫的袅袅炊烟中。”他认为乡情又是一只风筝,“对于在外奔波的人来说,不管你离开家乡多久,也不管你地位显赫还是穷困潦倒,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如丝线一样把你牢牢牵住,就像牵着一只翩翩欲飞的风筝。”他在《故乡秋色》中这样写道:“故乡的秋色是一种粗犷的美,没有小桥流水,没有温情依依,有的是沟壑、山梁、小河以及山间小道,走在上面,松软、踏实,有秋风相随,有鸟儿伴唱,有秋雨拂面,甚至,还可以吼一声秦腔,吼出赳赳老秦的粗犷和豪放,让凄美的秋色不再那么寂寞,那么沧桑。”毋庸解读,乡情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不饮自醉。

在这里,风俗习惯把乡情装扮得更加撩拨人意。他在《一辆自行车》中如此描写家乡人待客:“木匠一般是挑着担子上门做活,再吝啬的主家也要每天做几道菜,‘盘上盘下’,吃香的喝辣的,生怕怠慢了匠人。遇到给老人做棺材,自然少不了酒肉,家境好一点的完工后还要放炮搭红,热闹一番。”《写给远方的亲人》这样写道:“从自行车到每家小车;从窑洞到每家洋房;从泥泞小路到柏油大道……还有那些新名词,如互联网、支付宝、微信、高铁、动车、网购、外卖等等,您们更是闻所未闻。每年清明和大年三十,我们一定会来到您们长眠的坟地……慢慢诉说这些年来所发生的一切,共享祖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

《啊!故乡》又赋予乡情诸多时代感:“对于一个在外漂泊了几十年的游子来说,故乡就是他永远难以忘怀心心念念的梦,是他时时挥之不去无法割舍的情结。”“啊!故乡,你变了,变得越来越美了,我打心底里深深地爱着你!你犹如出水的芙蓉,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潮中,洗涤了自身的污垢,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在久负盛名的乾陵脚下,追逐着中国梦的脚步,尽情怒放,香飘万里。”

几十年后,当他回到这个村子时,觉得自己从起点到终点,好像走了一个圆圈,最后又回到出生的地方,找回遗失的童年。但他又忧心忡忡,总觉得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踟躇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往昔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有的家大门紧锁,有的老人在门口晒太阳,孩子也很少见。按说,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人有钱了,可是在人们的脸上,却看不出一点高兴的样子,大概是因为少了亲情的缘故吧?”于是作者大声急呼:“归去来兮,我心中的田园!”

三、续说友情。培根曾说:“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在我看来,《漫卷红尘》无疑是一块芳草地,到处开绽着鲜艳的花朵,散发着醉人的芳馨,而友情就在这花朵和馨香中汩汩流觞。

他对发小一往情深:“那份几十年来沉甸甸的浓浓的情感,实在不能不使我直抒胸臆,一吐为快。”橘友在他心中是一个爱的链接:一位老同学为什么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到山区买一位摆摊老乡的橘子?这既是友情,也是爱心。当作者得到精神安抚时,也使我的心情深受感染。正如文中所写:“虽然他当过多年领导,官至厅级,却能不忘初心,关注百姓疾苦,真是难能可贵。”在《远去的英灵》中,只差几天没去医院看望,他走了,永远地走了! 开完追悼会,“我却怎么也不忍离去,一直把他送到了福寿园,送到了他的长眠之地。”

刘正义说著名书法家陈天民始终“都没有停止过对书法如痴如梦的追求”,“看他写字,简直是一种享受。”他对军分区宣传科安干事感激不尽,说他“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在我的成长中,他对我有知遇之恩……至今使我难忘。”他对91岁的强秋芳老人这样描写:“强老是一本厚重而令人着迷的书,她的身上,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淡然坦然的自信,一种对生活执着的追求和随遇而安的心态,一种对生命的洞悉和旷达。”他与老干部建立了深厚友谊:“面对那些在战争年代经过血与火考验的功勋卓著的老红军、老八路,听着他们讲述的一个个战斗故事,本身就是一次次的革命传统教育,是心灵的震撼和撞击,是灵魂的净化和洗礼。”

而且,从上学到参军,从县中队到独立连,从武装部到军分区,乃至转业到国营企业等,凡和他相处的人,无不被他重情重义的情怀所感染,以至分别十几年几十年仍相互牵挂。这其中,既有下放挂职的杨政委、原兰州军区宣传部著名记者张立、《民兵建设》高编辑、军分区宣传科长王玉杰、独立连杜连长、军分区闫干事,也有投弹能手庞中福、多才多艺的田小田和李老根、军事过硬的刘二丑、勤奋好学的王晓伟和张治原、篮球队员吴德勤、书法家刘继忠、画家李秦豫和韩涨水等,以及采访对象老游击队员尹太秀、紫阳县武装部长刘志玉、兰州军区“模范民兵营长”孙天柱等等。他们的事迹感人,他也写得感人,能感受到他与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他如此抒怀:“他们又像我亲密无间生死相依的兄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地努力。命运也许使我们再不曾相见,但当年那颗淳朴的心以及笔耕不辍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进入网络数字化时代,友情变得更加直观和密切,朋友圈、战友群、同学群等层出不穷,这正好为刘正义和省内外朋友开通了交流直通车。而同学聚会、战友聚会又将友情推向了高潮。多少次,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和战友,欢聚一堂,告慰青春,放飞自我,拥抱晚霞,让生活更精彩,让生命更有意义。微信是酒,聚会是蜜,他就如此这般将酒和蜜一起吞下,沛然陶醉放歌:“如一股清澈而飞湍的激流,奔腾着,交融着;似一炉炽热而火红的钢水,飞溅着,融合着;像一曲雄浑而激昂的乐曲,飞旋着,震撼着。”

总之,刘正义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以真取胜,以情感人。而且语言朴实无华,句式精短,时有金句,读来琅琅上口。不足之处是时有应景之作,缺乏深入开掘和提纯优化。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精益求精,创作出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新时代文艺百花园增色添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