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民新的头像

马民新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9/06
分享

秧田畈记忆场


  秧田畈,在池州市东至县地图上是一个不起眼村民组,版块上有周家山、唐山寺、马鞍岭、黄皂坑、狮子门等地名,犹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茶都菇城”官港镇。

走在秧田畈,山峦起伏,绿色泼满村庄、乡间小道,倒映在椭圆形河水里甚是养眼,大自然匠造的“翡翠湖”,朋友说这是“唐山寺水库”。《建德县志》记载:“唐山寺在县南三十五里,昔系周繇舍宅为之,今其后裔周馥重建”。明邑人吏部尚书、太子少保郑三俊曾到唐山寺学堂师从金德范,明崇祯三年(1630年)作有《唐山寺碑记》。光绪11年(1886),少年许世英游览唐山寺时曾作对联一副:唐朝沿见前贤迹,山势犹如太古风。并作《小心亭》诗曰:周家山丽唐山寺,中有唐贤古隐居。清庙百年兴黍稷,旧帮千载识茅庐。桃花水讯来时路,杨柳门停长者车。我爱此中人语静,小心亭上夜观书。

脚踩在大小不一鹅卵石上,每颗石块烙刻着时光印记,都有一段段烟火味的故事,正如周家山一样,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她不语,枝头上鸟儿莺歌燕舞,还有竹林间传来悦耳的山歌,回荡在山川、村头。据周学熙、周学渊、周学煇所作《行状》中记载:“六世祖讳繇,咸通进士,与许棠、郑谷等称咸通十哲,官至御史中丞,时人称为诗禅,池州文学自公始”。试想,官港秧田畈山水滋养、成就了一代“诗禅”周繇。如今生于斯长于斯、热爱周氏文化研究的施铁君老先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港民歌唱红了大江南北,谱写出实现百年梦想、坚守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赞歌。

    山坡上植物果木疯长,黄花红果压弯了枝头,我叫不上它的名和姓,只把收获的喜悦放心间,眼熟的是茶树、板栗树,在秀美东至的山林随处看见,是否是唐代“至德茶”或周家兴办的农林公会,让每一片山头被植绿,造福桑梓。可能是东至县最早兴起的植树节吧。

    《建德县纸坑山周氏宗谱》记载:余宗始祖讳访公,字谘臣,号隐庵。原居婺源七都。公,资秉敏捷,秉性刚毅,博通经史。举孝廉,洊升荆州刺史,历御史中丞。当武后废嫡之机,已动,意欲申明大义,挽回之,无如章未上,而太子竟废,遂终身抑忧,轻视功名,飃然远举,不仅为避祸计也。归途过至德镇之秧田畈,见其地四山环绕,水田丰腴,而无车马之扰,遂结庐隖中而息影焉。

    裸露的黄壤土,夹杂着砂砾,坚硬且有韧性。土地因人而肥沃,环境因人而有了骨架,有了支撑,于是乎,一座有灵魂的山脉——周家山出现了。阴沉木静静地躺在唐山寺遗址脚下,如侍卫,素有“纵有黄金满箱,不如乌木一方”之说。这是不是秧田畈记忆磁场,刻录着周家山、唐山寺、马鞍岭、黄皂坑、狮子门等过往信息。不远处周氏宗祠碑刻安放在屋内,时光久远,布满尘埃,蜘蛛网丛生。好在几年前东至周氏文化研究同仁利用周末冒雨在周家山祠堂拓片,屋内潮湿、闷热,灯光灰暗,却心里亮堂堂的。

“唐山寺”由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庙名,并以“敬题”落款。从赵家谱序可以看出,李鸿章为赵朴初曾姑爹,而周馥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可以得知李、赵、周朋友圈关系非常密切。

    《东至县地名录》记载,秧田畈位于木坑、兆吉、九龙、下畈等四河的汇口处,过去常遭洪灾,人称“殃”田畈。周家先祖迁居此地后,这一块热土悄然发生了变化,千年农耕文化在开花,佛文化在此地弘扬。山上有了果树茶林,河溪鱼虾肥美,山间庙堂香烛不息,诗书诵读声迎来八方来客。

在唐山寺遗址对面,顺着竹林边小路走下去,坡路有点陡。下去以后,眼前豁然开阔,地势平坦。回望来时路,唐山寺遗址高高耸立,掩映在竹林里。季节性干裂的土地上,犹如散落的桃花有模有样,其间偶有小草点缀,旧时的房基、天井形状依稀如旧,砖瓦瓷片肆意地撒落。我的心不禁升起敬意,思索许久。溪流旁鹅卵石众多,随行的在寻找最心仪的那一块,也没什么看相,记得那次同行的周馥玄外孙女张凝女士带走了几块,可能是寄予着“尧舜之乡”更多的思念。身在家乡之外,那一块块鹅卵石正可以抚慰游子的最柔软地方,走过千山万水,挥不去的永远是淡淡的乡愁。

秧田民歌、五猖庙会、十番锣鼓,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着县内文化人齐聚,这里山水,这里人文和风情让你我留恋忘返。秧田畈打糍粑文化节非常有名,由来已久,糍糍的味道,味蕾就不知不觉打开了。

    秧田畈,我来过二、三次,来去匆匆。等闲时坐爱《小心亭》,寻觅千年农耕文化,欣赏官港民歌,感受秧田畈诗书唐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