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妹妹相差两岁,我四十五,她四十三。个头上我俩差不了多少;身材上我偏胖一些,她胖瘦匀称。我们跟其他姐妹一样,聚到一块儿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尽的心,手足之情绵长深厚。但因生活习惯、为人处事、子女教育几方面理念不同,我们又常常为此争论。所以按我妈的说法,我俩虽是亲姐妹,但有时根本不像。
先拿生活习惯来说,我和妹妹大不相同。
妹妹是爱干净的人,柜里衣服被她叠放得整齐有序,家具地板被她擦得透亮放光。只要有空在家,她忙碌的身影就会四处显现。
有一回我和我妈过去,看她家整理得像样板间一样就觉得有点儿不自在,拘谨得把换下的鞋整齐摆放一边,后看完稀罕东西也很快摆回原地,不敢乱挪乱动一点儿。
喝茶的空档,我妈夸赞妹妹手勤,我却听不得,“嘁”了一声,丢过去一句讽刺话:“你天天为这个家打苦工,不嫌累吗?”我妈白我一眼,我不以为然。坐在一边的妹妹只一个劲儿抿嘴笑,既不为母亲的称赞自喜,也不为我的挖苦恼怒,更不多作辩解。但她从不马虎,细致拾掇,日复一日。
生活自律的妹妹显然是家里家外人眼里的楷模,可我却不很赞同她的生活方式,觉得她活得累、活得苦,活得不自在。所以我不像她,自己的家两三天才收拾一回。这不能说我懒,我只是觉得儿子在外省工作,家里没人折腾,没必要天天擦抹。再者说,打扫得再干净,隔一天又变回脏乱的样子,能有啥成果?还不如绣一会儿鞋垫,至少能看出点儿变化。不过,我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各按各的行事。
在为人处事上,我和妹妹的理念也大有区别。
妹妹性情拘谨沉静,做事刻板认真,这从她一向遵循的两点一线的单调模式上就看得出来。上班,回家,清扫,做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的轨迹基本如此,循规蹈矩,毫无生气。即使同事、朋友偶尔叫她吃饭游玩,她也总是找借口避开,极少参与。说实话我不喜欢她这种活法,觉得人活到这份儿上还有啥意思?这种一层不变,没有一点刺激和新鲜感的生活还叫什么生活?我就不一样了,我喜欢交际,只要有活动随叫随到,乐不思蜀。在我微信的朋友圈里,新疆、广西、武汉……很多城市的人都有,交情深浅放到一边不说,最起码打听点当地信息还是很方便,可信度高。我觉得三教九流的人都可以打交道,因为哪类型人都用的着。只要趋利避害,不沾染他人的坏习气,就无往不利,办事无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像亲姐妹吗?一点都不像吧!
说到子女教育,我们的观念和做法差异性更大。
妹妹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做事周到,待人温柔,对女儿表现出的更多是慈母的疼爱和关怀。而我粗枝大叶,大大咧咧,不咋操心儿子的生活细节,而更多关注他的成长。
妹妹的女儿悦悦每回大学假期归来,妹妹都要买好各色水果,备齐各种肉蔬,熬鸡汤、蒸鱼、炖肉,一天到晚张罗着做饭,把孩子吃得直打饱嗝。这让我颇感奇怪,孩子那么大了,难道还能饿着吗?瞅着孩子回家的机会,为什么不多谈些大事情,只注意这些小细节?我有时听她讲述,心里来回直嘀咕,不过我没有反驳,只问她详细了解过孩子的学业没有。她说也有问,不过很粗浅。我摇摇头,不很理解。在我看来,应和孩子多谈谈心里话,帮他操操大心才要紧。我自己的儿子在国外攻读博士,回国机会很少。不过,只要他回来,我就和他探讨在校所读课程、科目过关难度、与导师相处的关系这类话题。有一次听他讲和导师关系一般时我很着急,就拿别家孩子和导师相处的故事影响他,让他学会尊师重道的礼数,然后在行动上践行它,吃吃喝喝的事则放在其后。
针对以上这些不同理念,我俩常在我妈家探讨,争论不休时还拉我妈过来评判。我妈先是笑笑不说,听得多了也就放松地分析一二:“千人千面,谁和谁能相同?即便你们是姐俩,脾性不同,走的路和历的事不同,形成的观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各人有各人的喜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分寸的把握。你们一个好清扫活得太累,一个好交往容易染黑,做过头了都不好。两人谁也没必要说服谁,只有互相融合,共同进步才符合大理。”
我听了不禁拍手叫好,“妈,你可真会分析,不偏不倚,谁也不得罪?”
“妈说得在理。姐,咱俩不应该互相排斥,应该互相学习。”
“理解了,我以后会减少交际时间,多投精力于家里。”
妹妹见我反省自己,也马上检讨说:“我以后少在家里擦抹,多出去游玩,改变改变生活方式。”
“这就对了,你们岁数也大了,能常保愉悦的心情就好。”我妈作了总结,我们的争论到此结束,而且觉得无再延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