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莫秋言的头像

莫秋言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17
分享

与亲情和解要趁早

日本电影《人生最棒的礼物》讲述了一对生离死别、父女和解的故事,影片的开头,女主百合子拎着行李出现在父亲家,鳏居的父亲亮介感觉无比诧异,在世俗的眼光中,出嫁的女儿独自归来,是一种不好的预兆。但百合子无心解释,与父亲开始了一段朝夕相处的时光。在女儿原本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个固执死板的老头,但这一次,从诸多的生活细节里,百合子感受到了一个别样的父亲。比如作为大名鼎鼎的翻译家,亮介甘心为女儿成为家庭“煮父”,并模仿妻子生前的样子,动作娴熟地系上围裙。
时光渐逝,亮介在拜祭亡妻时,无意发现女儿于墓前哭得撕心裂肺,就更加重了心中的疑惑。为此,他舟车劳顿希望能从女婿田渕那里获得答案。拗不过岳父的执意追问,田渕道出了妻子患癌、时日不多的实情,她想把人生最后一半时光分给父亲,另一半留给丈夫。噩耗让亮介瞬间苍老了许多,但却装作若无其事,认真陪伴女儿度过每一个珍贵的日子。他们一起上街买菜,一起翻译文学,一起观看电影……从前的隔阂慢慢消除,父女俩变得更加亲切,勇于表达爱,并和过往的不愉快和解。临分别前,女儿向父亲深鞠一躬,虽有遗憾,但已知足,继而一个转身便是来生再见。
作家韩梅梅在半自传体小说《趁一切还来得及》中也同样讲述了一段关于父女和解的故事。小城艺术家杨大远怀揣着终日的不安,在不惑之年前往首都,想要同生而未养的女儿得意相认。对于突如其来的父亲,得意并未做好准备,只是客气友好的接待,却没有喊他一声爸爸,更没给父亲忏悔的机会。她硬下心肠,不去在意他失望的表情,只觉得来日方长,可以慢慢修复并重新建立起父女感情。
没想到半年后,生父杨大远突发心肌梗死离世,她赶回云南小县城为他送终。在长辈们的形容中,关于亲生父亲的轮廓才得以清晰,他的多才、孝顺、清贫与仗义,让得意有了新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好感。但造化弄人,从此得意只能在梦里、于无声处,如杨大远期许的那般,喊一声迟来的“爸爸”。
以前我没有特别深入地想过与父母的关系,总认为来日方长,可以在一起的时光还有很多,况且身处物竞天择的时代,年轻的精力理应投掷于物质的积累与价值的实现,并且美其名曰是在为他们的晚年幸福生活而奋斗。直到几年前,我的父亲因为脑卒中失去了意识,孤独地躺在床上,被动地接受着我所有的安排。他在发病以前问我的最后一句话是“晚上下班要不要回家吃饭?”我自认为他做的饭菜早已不再符合我成年后的“胃口”,甚至在饭桌上也找不出同频的话题,于是狠心给予了拒绝。殊不知从那之后,回家吃饭成为我可望不可即的幸福。
过去我曾不止一次地于人前埋怨过父亲的固执和迂腐,也曾无数次地搪塞过他的关怀和好意,甚至指责过他的种种“不是”和“无知”,那些计较都从鸡毛蒜皮的成长往事开始,且都以我的胜利和他的沉默而告终。但在父亲倒下后,我哭红了眼睛并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过去总嫌他话多,我说的他都听不懂;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他还能开口,与我说说话。
作为子女,我们或多或少都曾怨恨过父母,怨恨当初他们的不理解,怨恨他们给过的无心伤害。但父母并非圣人,他们只是用了自己感觉合理的方式,扮演了生养的角色,并试图以“过来人”的经验,构筑了“标准”的行为准则,以求抵御岁月的砥砺,保护着他们一生耕耘的“作品”。
又有很多人,一生都在等待与父母和解,还有很多父母,也在等着子女同他们达成共识。或许,和解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不过是去承认自己对父母有过深重的指责,试着向他们袒露心扉,彼此建造一个新的链接渠道。
人生需要和解,越是重要的人,越要趁早开始,从容放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