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鹏程的头像

马鹏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02
分享

家乡是一种岁月

小的时候,对于家乡只是一种依赖,心里想着那就是我的老家,是我出生和长大的地方。随着年龄增大,对家乡的依赖由淡淡的牵挂变为了深深的思念,最后竟然成了一种归宿。就像世间有四季轮回一样,家乡也在不知不觉地变化着,但不管她怎样变化,甚至是变丑变老,我心里都一如既往且毫无怨言地想着她、热爱着她,尽最大可能地走进她。这也就是所传的“叶落归根”吧。

我的家乡位于晋北,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处。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我从小长大的村落是一处古民居。由于村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村子里的古民居也被我们当地人也称为古堡,年代久远且保存较为完整,地域文化特色十分明显,是远近闻名的古村落。古色古香的村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其中最有特点的是古堡中的马家宅院“七星九连环”。正是这样“七星九连环”的独特布局而区别于晋北其他民居,考其背后原因,应当受到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影响。古堡和“七星连环院”共同造就了这个古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据老一辈的人说,这样的院子在当时是老财人家的几进几出的大院。在当时,但凡是这样的大院,起脊的门楼是一家赛如一家的,不仅有前后抱柱,而且有雕工细腻的木雕、砖雕和石雕等装饰。我小的时候,这些大院的大门十有七八还存在,只是椽木和大门的油漆早已斑驳不堪了,但昔日的气派和神韵依稀尚存。

时至今日,走在古堡的街头,街上充满年代感的老作坊、酿酒坊和当时磨面碾米所用的石磨石碾,都是我最深刻的记忆。小的时候,不少的街坊邻居都是一同住在“七星院”里,人口众多,是现在人口中名副其实的大杂院。当时淳朴的民风民俗和融洽的邻里关系,在今天看来是那么难得。记得在当时,如果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院子里挨家挨户送上一份,到了过年的时候更是热闹非凡,可以说几乎每天都有邻居们送来不同的美食。这与现在小区里两扇冰冷的防盗门后的邻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十八九岁时就去了外边上大学,那是我第一次离开了家乡,先是在省城太原求学,毕业后又先后在太原、临汾和上海的很多家医药企业工作。之后我从上海回到了山西,通过公开招考,在朔州山阴落了编制,按照老一辈人说法来说是“吃上了公家饭”,也是稳定下来了,慢慢地也就在山阴安家扎根了。虽说这里离老家不太远,但稳定下来之后心里总会感到是人在异乡。之后再回到老家时,从心底里生出的那种惦念、那种盼望、那种期待,让自己也感到莫名其妙。

改革开放之后,大部分古堡中的居民都搬了出去,在外围盖了新房,有的到县城里买了楼房,在古堡中居住的人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的人对古建筑保护意识变淡薄,古建筑的损毁也越来越严重。

2020年夏天,损毁严重的古堡迎来了新的生机。古堡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出资对我们村里的古堡进行修缮治理,对古堡中损坏严重的古建筑要恢复它原本的样子。刚开工的那几天,我正好陪父母在村里,看到古堡中多少年破旧不堪的样子要换新颜了,我高兴得就像是我们家要盖新房一样。施工队拌水泥的场地我们家无偿提供,院子里小车子随便使用,尽可能地为施工队提供帮助支持。夏天天热,我和老妈还多次把自己院里种的白菜、菠菜、水萝卜、黄瓜、西红柿和其他新鲜蔬菜送给了施工的师傅们.

从那以后,每次回老家时,我都要到古堡里头转上好几次,走遍每一条街道小巷,村子里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学校、文化活动广场等都要走到。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站在那里看上好久,就是想和以前对比看看家乡有什么变化。甚至我还走出村外,看看地里庄稼和几年前有什么区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是回到村里就要抽出时间在村子里转转,到田地里走走。

在点滴时间里的走街串巷,那种自然淳朴,更加深了我对家乡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的情感。人在他乡,只要有机会,总要打听一下村子里情况。村子里只要有一点点新的改变,我也会激动不已。

直到今天我才深刻感悟到,家乡其实是一种岁月,是一种从遮风避雨到念念牵挂的岁月,是一种从涓涓细流到一往情深的岁月,是一种从春季满目荒芜到金秋果实累累的岁月。从百余年前的古堡,到不被重视的残痕断臂,再到经过修缮之后的焕然一新。但不管怎样变化,我总能感觉到,也能闻得到,家乡原来的的味道还在,大杂院里和古堡中朴实善良和勤劳的民风依然还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各级政府对古建筑群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这给新时代的古堡带来了无限的活力。我也坚信,我的家乡人会在他们勤劳善良、脚踏实地的接续奋斗中,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