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庆龙的头像

孟庆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13
分享

“信阳毛尖”的韵味

知道信阳毛尖是河南信阳的地方名茶,但一直没有机会品尝。

大约是2008年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个叫李波的女作者发给我的两首诗歌,写的很好,很快,我便为其安排在日报副刊上版了。此后,李波有发了几首不错的诗歌,我也给发在了当时主编的日报副刊上。后来李波还给我发了几篇散文、随笔,我也给处理了。再后来,为了联络方便,她加了我的QQ,便让我看到了她在个人空间连载的关于写青春流浪之类的小说,大概是中篇,一章一章写的,我也是一章一章看的。阅读了一些之后,从人物到故事情节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让我这个写小说的人不能不感动,因为,李波的小说语言特别地道而又韵味,故事推进也是张弛有序,此起彼伏。并让我觉得在小说写作上李波是一位特别有悟性的作者——她的文笔语言诗性,对于人物的塑造,故事的摄取与把握,也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于是,对于她小说的读后,我也在QQ空间上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期待地鼓励她好好写下去,将这种自身所熟悉的生活力求表现出来,完成自我的写作欲望。

只是当年那个我没看完的青春与流浪的小说最终这些年来她到底写完没有,我真的就不知道了。

不过,也就是在我看她这个青春流浪的小说期间,她往我邮箱发了一个三万多字的中篇《123,木头人》,期待我能抽时间看看她这部已经完成的中篇小说。于是,阅读的快感实在让我不能自己,我记得我是一个晚上就看完的,特别兴奋,也特别感动。很快,我还把这种感动形成了几千字阅读《123,木头人》的小说评论,并告诉她,我要把这个中篇推荐给《山东文学》的朋友一用,并争取配发评论。

征得李波的同意后,我很快给《山东文学》下月刊执行副主编刘荣玉老兄打了电话,并谈了我对这个中篇小说的看法,同时期待荣玉兄能够给安排个好的位置,推一推李波。荣玉老兄听后也很有兴趣,说你发过来吧,我们看看再定,如果像你说的那样,我们就安排下期头题发表。结果我发出邮件的第二天,主编刘荣玉老兄便给我家里来电话协调说,的确如你所言,这个中篇《123,木头人》写得太好了,我们决定下期发头题,只是你写的评论就不一起发了,为了让大家多了解些李波的写作,也权当宣传,小说发表后的下一期再发你写的评论。

我说,你老兄能这样处理真是不错!我先代李波谢谢老兄!

一个月后,李波的小说果然被安排在了《山东文学》头题发了,隔一期,我写的李波小说的评论也发了。对于我的尽力推荐,李波自然很感动,把我给她准备的两期《山东文学》杂志还在回河南老家看望他父母时,专门带给她父亲看了,让她老爸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份女儿在大刊物发表文章的快乐。此后,我就我给了李波荣玉老兄的个人邮箱,让她直接与荣玉兄联系,有作品也直接发给他。后来,我见到《山东文学》给我寄的杂志,偶尔还断断续续发了李波的几首诗歌作品。

也就在李波的中篇小说《123,木头人》在《山东文学》发表不久,她回到河南老家看望完她的父母再返回潍坊后便与我约见了一面,还给我带了两盒他们河南老家产的“信阳毛尖”的清茶。这大概也是我人生第一次品味着毛茸茸的,清香淡雅又汤色微黄的“信阳毛尖”。此茶真的很清爽。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的信阳市,也是属于国内的名茶之一。从事文化工作和爱好品茶的人自然都不陌生,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之地(以《道德经》著世的道教鼻祖老子就出生自中原河南),河南信阳一带更是重峦叠嶂,峰峰相连,据说十分适合茶树的生长,所以信阳一地的茶叶也就十分丰富。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中,但凡名茶之地,总是不乏有着名茶的来历与典故,留美流韵。而生长于中原地区的“信阳毛尖”,也同样与“碧螺春”、“龙井茶”等一样,都有一个韵味十足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信阳本没有茶,乡亲们在官府的欺压下,吃不饱,穿不暖,许多人得了一种叫“疲劳痧”的怪病,瘟病越来越凶,不少地方人都死绝了。一个叫春姑的闺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给乡亲们治病,她四处奔走寻找能人。

一天,一位采药老人告诉姑娘,往西南方向翻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便能找到一种消除疾病的宝树。

春姑按照老人的要求爬过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江,在路上走了九九八十一天,并且也染上了可怕的瘟病,躺在一条小溪边。这时,泉水中飘来一片树叶,春姑含在嘴里,马上神清目爽,浑身是劲,她顺着泉水向上寻找,果然找到了生长救命树叶的大树,摘下一颗金灿灿的种子。看管茶树的神农氏老人告诉姑娘,摘下的种子必须在10天之内种进泥土,否则会前功尽弃。

想到10天之内赶不回去,也就不能抢救乡亲们,春姑哭了。

神农氏老人见此情景,拿出神鞭抽了两下,春姑便变成了一只尖尖嘴巴、大大眼睛、浑身长满嫩黄色羽毛的画眉鸟。小画眉很快飞回了家乡,将种子种下。见到嫩绿的树苗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画眉高兴地笑了起来。

这时,春姑的心血和力气已经耗尽,在茶树旁化成了一块似鸟非鸟的石头。不久茶树长大,山上也飞出了一群群小画眉,它们用尖尖的嘴巴啄下一片片茶叶,放进得了瘟病的人嘴里,病人便马上好了。

从此以后,种植茶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有了茶园和茶山。


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信阳毛尖”的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古人员证明,信阳种植茶叶源于战国中后期,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曾把信阳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相传武则天因饮信阳茶治好了肠胃病,特赐在毛尖产地车云山上建千佛塔一座,以彰茶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尝遍名茶而挥毫赞道:“淮南茶,信阳第一”;1915年,“信阳毛尖”漂洋过海,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1958年,“龙潭牌”特级、一级“信阳毛尖”获国家银质奖;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龙潭牌”特级“信阳毛尖”在全国名茶评比中以“形美、色翠、香高、味浓”夺得总分第一名,荣获国家金奖。全国名茶仅两枚金牌,“龙潭牌”的“信阳毛尖”不仅与“西湖龙井”并驾齐驱,且在色、香、味上更胜一筹。据说,如今的“信阳毛尖”不仅走俏国内,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远销日本、美国、德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了解到这些相关“信阳毛尖”的历史与典故之后,再次欣赏、品味着清香弥漫的这茶,似也缭绕得诗情画意了!

    感谢李波,让我第一次品茗这么清纯干爽的“信阳毛尖”,并对此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谨记此文以纪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