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一诺
----读游磊《善路:“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纪事》
米玊
读游磊老师的《善路:“全国道德模范”黄久生纪事》有感,有话要表。
从头到尾,心波难平。印象之深刻,感动之汹涌,非一语所能言之。
可谓红尘一诺,终生难忘。
“21年来,他从来没有忘记履行自己的诺言。21年来,双柳树镇每一户困难家庭的生计、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冷暖都成为他永远的牵
挂!”
字字千钧,句句深情。
对于黄久生,我很陌生。大概与我孤陋寡闻有关。第一次知道这个人,以及他的感人事迹,是在游磊老师的文章里。我不仅刷新了自己对社会新闻的认知,也再一次感受到了报告文学的力量。温暖,而动人。是唤醒,是感召,是聚焦,是升华。
是像白米饭一样朴素、实在的精神食粮。那么亲切,那么触手可及。这种力量,就在你我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里,就在每家每户的烟火日常里。
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整天疲于生计的忙碌里,忽略了,淡忘了,习惯了,这种看似平常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以及人性中普遍存在的闪光点。
他做到了。不仅用文字忠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观所感,而且精准地捕捉到了这闪光点的真正感人之处,动人之处,并且借助于文字把它放大,不是虚无的夸大,也不是不负责任的吹捧,是细微之处的强大精神内核,在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的叙述中,一点一点聚变成为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会激发更多的善行善举,会催生更大范围内的文明之举,会助力推波整个社会形成向善向美的良好风气。
这是我所欣赏的报告文学作品,这是我所敬重的报告文学作家。这是我所理解的报告文学文体。如若,没有对社会人文的高度关注,没有对百姓生活的丰富体验,没有对世俗人性的深度挖掘,我觉得即使生活中这样感人的事迹在我们身边发生,我们也不会把这种感动,变成支撑我们人生观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更不会细化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严格标准,不会上升成为我们终生追求的崇高信仰。尽管人之初,性本善。尽管,人心向善,本无非议。尽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屡见不鲜。尽管,随着当今信息传播的极度发达和立体多元,公众视野被无限扩大,吸引眼球的各类消息无处不在,但究其实,如黄久生类这些故事和力量的背后,是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良知和时代担当。
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以心换心的真诚,是感恩与回报的呼应,是纵然天灾难料,世界薄凉,人心却始终柔软,生发温暖的无穷力量。如同,能赶走漫长难耐的寒流煎熬的,是徐徐吹拂的春风。知恩图报,源于一丝善念,起于一颗善心,化于一种善行。能让人剥离虚假的外衣,不再彼此设防,在岁月的风雨中找到信任和依靠。能让人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和苦难面前,心连心,手挽手,肩并肩,彼此相扶互助,同舟共济,共度难关。让人看到希望,重振精神,高高扬起生活的风帆,在时代的滔滔洪流中,乘风破浪。
正因此,我深刻理解了,一个农民工,一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一个热爱生活,知足感恩的普通人,何以受到社会如此强烈的关注,竟先后7次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与鼓励。
品正为范。在社会关爱中勇于追梦,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黄久生,一生善行天下,以涌泉之水报答滴水养育之恩,尽毕生所能反哺故土,
让最朴素的美德在自己身上得到细致而完整的延续与传承。
他卑微,却不渺小。他出身贫寒,却灵魂高贵。他历尽艰辛,却永远感恩。
这是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种引领。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一直都闪耀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也始终流淌在我们中国人世代传习的文化血脉中。成为一种文化记忆,一种文化基因,一种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则是一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蓬勃的生命力,一直都在,也将会越来越旺盛。
黄久生,是一粒种子,在他生长的大地上,将会有更多的美德之花灿然绽放。
这是一种力量,一旦汇聚,产生的威力将不可估量。这种力量,是无言的大爱,是我们夜行时路遇的一盏灯光。而游磊,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在用他的文字,用他热爱这个世界的方式,在汇聚这种力量的光芒。
米玊。2018年8月27日。于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