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书的孩子长大了,恰如当年的你我。
在读书中解惑,于懵懂中成熟。
字义上来看,读书与念书,似乎并无本质上的区别。然而此书,断然以“念书”为题,展开未知的故事,悬念顿生,如话家常。一个“念”字,口语一样亲切,晨昏一般自然,表情一样生动,带着脉搏的节律,呼吸的温度,乡土的味道。
而当读完最后一页,方知“念书”之原委,确乎较“读书”更为贴切、生动、鲜活。
似乎那个大雪的冬夜,冷寂的乡村之中,一老一小围炉,念书的孩子全神贯注,听书的老人津津有味,可爱的小狗端坐一双棉鞋之上,眼巴巴有模有样地听着书,沉浸其中;或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一间局促的电话亭内,一个小小少年,一手拿书,一手持话筒,投入忘我地对着遥不可及的家乡,神情专注地朗声念书,倾诉思乡之情、念旧之绪,而电话那头,则是盼星星盼月亮的发小“燕子”和曾经朝夕相处的亲密小伙伴儿——那只令主人公“开开”牵肠挂肚的可爱精灵“小胆儿”。而这一切,犹在眼前。
往日的形影不离,今朝的念兹在兹。共有的欢乐时光,永远的伤痛别离。是的,只要有爱,人间何惧。
故事只是故事,却又不仅仅是故事。
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以成人的眼光忆童年。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故事里有很多人回不去的时光,也有很多人盼望长大的种种。这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也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依。有遇见,就会有错过。有相聚就会有别离。重要的是,曾经陪伴着一起走过的那些日子。也许没有轰轰烈烈,只有琐碎与平凡。是个体的存在,但却引起了读者的共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哭,或笑。因为感动,更因为懂得。看过那么多生死离别,读过这些似曾相识的故事,才知道懂得,是最大的慈悲,而慈悲,是最深沉的爱。
河南作家孟宪明的《念书的孩子》,捧读之余时而大笑不止,时而热泪盈眶。读起来感觉轻松,想起来意味无穷。掩卷细思,不舍渐浓。
这个故事,关乎城乡二元化,外表是顺应时代的无奈与辛酸,内核则是乡愁与亲情。生活的真实影像,一幕幕透过简单有趣的文字,徐徐地舒展开来。懂事重情的开开,富有灵性的“小胆儿”,亲切智慧的爷爷,可爱善良的燕子,节俭家常的姥姥,可亲可敬的老师,以及头脑精明的朱靓,“最佳配角”胖子……孩子的世界与大人的世界,相交相融。留守生活的孤独与伤痛,初到城市的困惑与不适,回归乡村的踏实与温暖……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图景,充满了凡俗的烟火气,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对过去的深切不舍,以及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善待。在关照当下现实的同时,小心呵护着内心的信念,于看似平常的细节中,雕刻着与故乡的亲近与疏离,勾画着人性的幽微与崇高。朴实,诚信,善良,担当,世俗且纯粹。
念书,从一种具体的行为,演变成为一根主线,脉络清晰,贯穿始终。连接起乡村与城市,以及围绕孩子们展开的聚散悲欢。念书,也从一个动宾词汇,摇身成为一种意象,引领着无数个支撑整个故事演进的细枝末节。这是专属于这个时代的备忘录,这是献给当下孩子们的成长记。看似顺手拈来,实则独具匠心。貌似风轻云淡,实则深情如许。
言约义丰,妙趣横生。
零零碎碎,坚持不已。电子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或深夜于孤灯橙黄的温暖陪伴之下,或午后于茶饭完毕短暂的小憩之隙,净手开卷与文字安然相处的乐趣,非亲临其境而难得知真意也。
我是先读完此书,而后仔细看了作者简介,和封底的推介。始知书乃后于获奖同名电影,今日得见,深感荣幸。油然敬意,叹服所列不虚,不禁拍手叫绝。
何等慧眼识珠!2014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13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2入选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电影目录,2012、2013连续斩获第九、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电影奖”和“最佳演员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多少的心血付出,多少的艰辛打磨?冷暖自知。
而在此之前,除去四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的《民间礼俗》《民间服饰》等不说,单就2002年获中国第三届少儿读物“蒲公英奖”银奖的小说《双筒望远镜》,和获河南省长篇小说精品工程优秀作品奖并经台湾出版(繁体字版)发行海外的《大国医》,就已是声名远播了。更别说包括这些在内的影视剧本、主编丛书以及先后20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的辉煌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哪一个不是浸透了作者不为人知的劳作与对文学的执着?相比于河南省文学院一级作家、民俗学家、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长和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这些现实生活里的名头,那些倾注于笔端、洋溢在作品中的深情,以及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的文学叙事与艺术呈现,更能打动人心。而由此产生的力量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精心构建与灵魂的丰厚滋养,更加精彩,也更加永恒。
收获之前,先问耕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田。而且,播种和收获,从来就不在同一个季节。人世一遭,不复重来。择一事不易,终一生更难。
建党百年,恰风华正茂。玉汝于成,道阻且长 。初心不忘,行则必达。纵国际国内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各种风险叠加交织,然站在下一个百年的新起点,每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深感有幸生于华夏?家国情怀的文化基因,几千年来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念书的孩子》里,又何尝没有心忧家国的影子?
在时间被切成碎片的当下,从繁杂的日常中,从微信、抖音以及微视频等等多媒体并秀的日子缝隙,像努力挤出海绵里的水,利用碎片的时间认真读完一本书,第一次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而那种一直以来对于生养我的故土深存于内心不敢轻易示人却浓稠得化不开的歉疚,愈发浓稠。正宗的槐花蜜一样,透明中蕴含着自然的精华,彰显着时光的沉淀,于四季轮回中散发着清新的甜香。那种味道,深刻于每个细胞的记忆之中,随着生而不息的新陈代谢,转化为身体的必需元素,成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都在,生而不灭。说是一种精神也好,说是一种寄托也罢,说是一种期许也成,说是一种回报亦未尝不可。不言而诺,重若千钧。是的,难道不应该,为血浓于水的故乡写点儿什么吗?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道法自然。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自己知道,春暖花会开,柳绿桃红,莺飞草长。秋到果满园,丹桂飘香,五谷丰登。岁月有情,季节有序,从不辜负每一寸悄然而逝的流光。
我,亦应如此。就像,“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一旦动笔,如同终于下定决心,开启一场情感的寻根之旅,灵魂的朝圣之路。义无反顾,满怀虔诚。
不为修来世,只为今生,不断地——
与最好的自己,一次又一次别后重逢。
米玊。2021年11月13日。于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