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少龙的头像

毛少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7
分享

丑牛不丑

世界上所有的牛,不管是水牛,黄牛,奶牛,斗牛都是同一个祖先,叫原牛。

原牛,意谓原始牛只,是家牛的祖先,就如同猿是人的祖先一样。在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的《黑森林》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象,色彩独特,体型巨大,速度超群,无论面对人兽,它们都不示弱,无法被驯化,就是幼牛也很难驯服。

野牛变为家牛的过程是很缓慢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各种家畜当中,牛的驯化较晚,有学者认为,牛的驯养并非在世界上某一部分、某一地区,也不是某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民族进行驯养的。其驯化的程度,与人类经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随着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牛的驯化、变异日趋符合于人类经济利益。

万千动物中,牛从来不与人为敌,还勤勤恳恳地提供着最彻底的服务。耕地时,日月轮回,是农耕文明的标签;运输时,负重前行,成为货物搬运的"机动部队";娱乐时,斗志昂扬,呼出的气息可以沸腾整个赛场;食补时,全身是宝,无论是食材还是药材都给予人们最大的需求……

牛是草食动物,它的生理有个特殊现象叫"反刍"。它们在进食的时候,大部分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被吞入到瘤胃中,然后在瘤胃内经浸泡软化、搅拌揉磨后,部分食物进入到肠胃中,部分经逆呕重新回到口腔进行咀嚼,并且再次混入唾液进入瘤胃,直至食物被彻底嚼碎为止。牛的反刍现象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因为牛是草食动物,在自然界有很多肉食动物是它的天敌,为了躲避天敌,牛就逐渐进化出这么一个进餐的习惯,先迅速地大口大口地把草吃进肚子里,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在休息的间隙,再把草反到嘴里进行咀嚼。

据说牛是不能下楼梯的,你可以很轻松的牵一头牛上楼梯,但是你没有办法让一头牛跟着你下楼梯。这是因为牛习惯了总是重心向前,而下楼梯这个动作,必须使重心向后才能保持平衡。加上阶梯间距较小,牛没有办法掌控。很多人都听说过,如牛嚼蜡。但是实际上牛的味觉十分灵敏。牛之交流很多时候也是通过食物味觉,嗅觉来进行。母牛找找小崽就是通过气味来进行分辨的。当然牛还和小朋友一样,喜欢吃甜、偏酸的食物。在斗牛场我们总看见斗牛士用红色布料来激怒牛,其实牛是色盲,红色并不能激怒牛进行攻击。所谓的西班牙斗牛,红色的旗帜什么的,都只是为了烘托现成激烈血腥气氛。如果你一直拿着绿色的旗帜在晃动,他也会攻击你。

牛的眼睛就像一个玻璃体一样,在它看到人的时候一般都可以把人放到很大,所以看到的人一般都像一座大山一样,这样它们一般在生活中都比较服从于人们的管理。这一现象与鹅正好相反,鹅的眼睛看人却非常小,所以它一点都不惧怕人,而且有时候会有着反抗行为,还会追赶着人来,欺负人。

牛自从走进了人类社会,便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是农耕时代,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只要有人类的足迹,就有牛的影子。

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治水时,每当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在商周时期,人类还没开始使用牛来干活时,牛的地位也不低。在那些崇高的青铜器上,牛成为显著位置的常见纹饰。这时的“牛”基本都是抽象的,大多只表现某些显著的特点。比如:弯弯的犄角,大大的耳朵,圆圆的眼睛,就像“牛”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一样,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示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牛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弭灾、求福、征伐、田狩、报谢等都要举行祭祀。夏商周时,牛大量用作牺牲,《礼记.曲礼下》记载:“凡祭……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有灵性的,可以通神,因此,在重大的祭祀仪式上一般都要选用牛,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古代祭祀所用的牛,在颜色、体态方面都有严格规定,不是随便拉来一头牛就可以作献祭用的。为了掌管国家所有的牛在祭祀、军用等方面的用途 , 周代设有“牛人”一职,汉以后曾发展成为专管养牛的行政设置。

中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有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要么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如"牲、犟、牦"等。牛在十二生肖中,是体积最大的,与老鼠成正对比,所以人们在生活中以“鼠”喻小或少,以“牛”寓多或大;如大材小用为“牛刀小试”或“杀鸡焉用牛刀”或“牛鼎烹鸡”;“牛目、牛嘴、牛肛、牛脚”则形容人体某些部位粗大不雅;骂人声音粗野而难听为“牛声马哮”或“牛声马调”;说宁在小地方做首领,也不在大地方做部下为“宁为鸡口,勿为牛后”;汉书中有“独念牛衣涕泣时邪”一句,故后人形容贫贱为妻之贫苦境况为“牛衣对泣”;孟子云“牛山之木尝美矣”,本是指山东临淄县的牛山地方林木之美,后人借喻人之秃顶;韩愈说:“牛溲、马勃、败鼓之皮”,后人遂形容极细微之物也有着用处,是谓“牛溲马勃”。

牛体大,毛自然多,因此以“牛毛”喻众多而细密。《抱朴子》书里说:“为学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强调做学问之不易。杜甫有“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的诗句,是古代法令繁苛的具体描写。

人们常把不智不肖,愚笨者称为“蠢牛”或“饲牛”。古时讥笑目不识丁者为“青瞑牛”(瞎眼牛)。世人谓不明话意为“对牛弹琴”。称毁誉由人为“呼牛呼马”。正如从《庄子》所云:“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形容贤愚利钝不分为“牛骥共宰”。形容貌丑或宵小朋友挚为“牛鬼蛇神”(后老师意得以辱名)。报恩于人宁“做牛做马”,即做牛马为人耕作驮行之意。

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柳宗元文:“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出汗牛马。”后人遂把书籍多称为“汗牛充栋”,可见牛很早就沾染上了书香。

最青睐的一幅牛画是《童子牧牛图》,二牧童一俯一坐牛背之上,相与攀谈,垂柳数枝,摇曳随风,画出江南一片春色;最喜欢的一首牛歌是《老黄牛》,这首安徽民歌既唱出了牛的勤劳和贡献,又唱出了人牛和谐相处的生活画卷;最热衷的一篇牛故事是《牛郎织女》,为了人类的美好姻缘,老牛忠心请愿去死,换取人间婚姻的圆满:最敬佩的牛人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他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牛骨骼健硕,肌肉发达,天生一副神力。此力,正可以开天辟地,邪也能毁天灭地。据说魔界中的首领是牛魔王,他曾向天下发出豪言和警告:我若成佛,天下无魔;我若成魔,佛奈我何。在《西游记》中,吴承思对牛魔王不惜笔墨,写出了一个能逆天反地妖魔形象,它遇石破石,逢山开山,让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都无可奈何,它也是天界唯一劝服却没有收走的妖怪。这并不是天界不想收,而是不敢收,不能收,只有这样才样维持三界的平衡和稳定。可见世间一切"牛",只有对其真心对待,真诚相交,真情牵引,便会天地换新颜。

一代伟人毛泽东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发出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以鲁迅为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当今的中国朝气蓬勃,蓄势待发。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弘扬“牛精神”,艰苦奋斗,继往开来,在真抓实干中推动美丽“中国梦”的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