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少龙的头像

毛少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30
分享

此"船“可待成追忆

在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陈列着一大一小两只同样的木帆船:低矮的船舱,并不宽敞的船身,简易的桅杆、风帆和斑驳的木板间,藏着72年前炮火侵袭和江水浸泡的印记。

军民鱼水情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黄梅工委将各地游击队合编为黄梅县独立营,迎接刘邓大军。11月,建立了黄梅县民主政府。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进驻大别山区的湖北团风至黄梅沿江一带。18日,一位名叫黄存山的连长和大个子李排长带领一个“尖刀连”来到下新镇柯思湖村,驻扎在老百姓家,并在这里设有临时指挥所。

柯思湖村地处鄂东、皖西交会处,北临革命老区大别山,其余三面由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源湖呈C字形环绕,此湖与龙感湖相连,水路可由安徽华阳河直通长江,也可经龙感湖到达安徽宿松县与黄梅毗邻的江堤边陈营。这一带是新四军长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当地群众有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此地是大军安营扎寨、渡江战前训练的好地方。

起初,黄连长找到船工柯自生、陈海舟、毛光烈等人,征集几十条木船,协助大军渡江。柯思湖是个大村,当时有130多家,近千人口,其中大部分人家靠打渔为生,小部分人家也半农半渔,这些人家都有船。苦大仇深的渔民们,听说大军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无不欢欣鼓舞,柯自生当即把胸脯一拍:“别说几十条船,就是百把条船也能找到。”

当晚,柯自生等人分头活动,很快就集合了60名身强力壮、有丰富行船经验20至40岁的青壮年。见到这些情绪高昂的船工,黄连长非常满意,很受感动,当即任命柯自生、陈海舟为这支渡江队伍中船工的正、副队长。

第二天,船工们就集结在柯思湖庙墩咀,与部队战士一起投入了紧张的水上训练。参加渡江作战的战士多为北方人,不擅水战。那时部队战士有“十怕”:怕长江无底,有风浪高一丈;怕沿江的蛇和蚊子,传说蛇有碗口粗,蚊子半斤重……

在这种情况下,解放军官兵在湖岸边勤练水战,泅渡、船只操控和水上瞄准射击,样样拿得起。最终,小木船的平均航速达到每分钟70米,靠岸后半分钟便可抢滩登陆。经过一段时间的水上训练,战士们熟悉了水性,掌握了站在划动的船上射击技术和快速跳下船向岸上冲锋的本领。船工们也熟悉了一些军事常识,组织性、纪律性也大大增强了。

打过长江去

1949年4月22日凌晨3时,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强渡长江。每只船安排了3-5名战士并配备了的武器弹药。

此时,夜黑、风大、浪高。

50只战船挂起风帆从庙墩咀出发了,经过大源湖到龙感湖,先后到达安徽省宿松县与黄梅交界的陈营停留,总行程50多华里,耗时大约6个小时。下午5时左右,以人力将船拖过江堤,推入长江,进而如离弦之箭直插对岸湖口。

渡江战船离对岸还有近千米就被敌方发现,顿时,枪声、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战斗越打越猛。当时,正在柯自生船上指挥战斗的黄连长一边用身体掩护柯自生划船,一边指挥战船向对岸逼进,快接近对岸时,他不幸中弹牺牲。在同一只船上的李排长和另外两名战士继续英勇奋战,船到对岸时,李排长也中弹了,血流如注。先冲上岸的战士与敌人猛烈交战,后面的船也陆续跟上来了,敌方的火力逐渐小了,还没等到后面的船全部靠岸,敌军的长江湖口段防线就被突破。

在这次渡江战役中,黄梅先后出动700多只船,数千名船工随船参加了渡江支前作战。有12名水手牺牲,8人失踪。一位叫毛光烈的渡江渔民曾回忆,部队渡江至南岸后,一幕情景令人惊异:被攻占的码头上,四五百人的国民党军队席地而坐,枪炮分架两边,无心恋战,缴械投降。见此情景,大家振臂高呼:“我们胜利了!”

渡江战役胜利后,柯自生、陈海舟、毛光烈等人荣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政治部颁发的协助解放军渡江“光荣证”、“人民的水手”荣誉证,以及一四三师颁发的“向支援大军渡江的英雄水手致敬”锦旗。而随着渡江战役的胜利,黄梅全境得以解放。参加渡江战役据估计军民比例1:10,一名解放军指战员身后有10名老百姓的支援,渡江战役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

"战船"永不朽

建国后,柯思湖村人对每一只参加渡江的战船都十分珍惜,每年夏季进行保养。平时,不靠它捕鱼捞虾,谋求生计。

1954年盛夏,铺天盖地的大雨下过不停,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水灾惨重,江堤溃口,外洪内涝。这些立过功的战船纷纷投入到与洪魔作斗争的战场,仅柯自生这只船在一个星期内抢运出近10吨粮食,转移500多名受灾群众。

随着岁月流逝,全村参加渡江战役的渔船先后不能使用了,当着废料处理了。唯有柯自生的船由于船龄较短,成色稍好,直至1990年仍保存着,但这时也已经破旧得无法修整,更没法使用。

1990年初,柯自生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他的后代眼见这只船在岸边日晒夜露,风吹雨淋,为了慰藉九泉之下的父亲,也为纪念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先烈,在这年冬天的一个早晨,他们来到渔船边,像祭拜先人一样祭过渔船之后,便将船葬入柯思湖村边的湖底,让它沉眠于茫茫百里的大源湖。

1998年4月2日,黄梅县人武部接到上级指示:迅速打捞参战渔船。4月3日,由20名会潜水的民兵担任潜水员,采取拉网式勘察搜寻。下午5时,在湖底沉睡8年的渡江战船终于打捞出水。

1998年4月10日,下新柯思湖村就像过节一样——这一天这条渡江战船将要启运到北京陈列。

县人武部挑选了两名在柯思湖边土生土长的木工进京修复,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精心细致修复着每一个部件。一天,他们在剔除船体内壁厚厚的桐油油垢和腐木时,惊奇地发现有一模糊标记,反复洗刷便可辩认清是刀刻的3颗五角星和“存山队”3个字。

据参加当年渡江战斗的3位老人回忆:在渡江前的训练期间,船工们为了便于称呼,便于记忆,也便于指挥,便把柯思湖这支船队统称为“存山队”,归连长黄存山指挥的船队。于是,船工们就都在自己船舱内壁刻上“存山队”3个字和3颗五角星。

经过一个月的修复,战船恢复了当年的容貌。同时,还复制了一只缩小的战船。1998年10月16日,这两只修复和复制的战船正式向中外游人开放。

战船记载的是一场伟大战役,更是孕育、锻造和传递着“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军民团结、奋勇争先”的渡江精神。渡江战役的历史与伟大的渡江精神在战船的见证下,已经化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