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双喜的头像

马双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7/27
分享

回族碗儿菜

        碗儿菜是回族人家最熟悉不过的一道普通菜肴了。说它熟悉,只要是回族人,无论男女老幼一谈及碗儿菜如数家珍,总会自诩一番。说它普通,源于它的食材便宜,做工简单,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谁都会做,又做得起。

碗儿菜虽然是寻常百姓菜,但它味美爽口,让人百吃不厌而成为回族人家婚丧嫁娶、节日庆贺、招亲待友的首选菜肴。千百年来,世代相继,从未失传。

做碗儿菜的主要食材是白萝卜,越是又大又熟的白萝卜作出的碗儿菜味道越纯正地道。将白萝卜洗净,用板擦切成片状小条,放到开水中煮一会儿,等到煮得絮软状时,从锅里捞出来,再倒进水缸里用凉水泡一会,待晾冷了,再反复在清水中漂洗,这样萝卜的辛辣味和刺鼻味就去掉了。然后在锅里倒进适量清油,等油热透冒烟时,将事先切好的葱花放进锅里,加上少量的调和、食盐爆炒,等葱花的香味飘散时,把漂洗好的萝卜条倒进锅里,加进适量的粉条和豆腐,有条件的再掺合些牛羊肉或鸡肉,这时做出来的碗儿菜香味四溢,吃进嘴里,爽口沁心,吃后余味无穷,一定是天下最香的美味。

回族人家,不论红白喜事,还是节日庆典,都要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首先要做的是给先人去上坟,以表示对死去的亲人的怀念;其次要请阿訇到家里诵经,以祈求家里风调雨顺,家下平安吉祥,每当此时都要做碗儿菜招待客人。这时的碗儿菜要尽量准备丰盛的食材,尽力做得可口惹人,这时必须有肉,才会满足主人的心愿。其实每每在这样的日子,回族人都要宰生来表示节日的重要或仪式的圣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生活还比较困难,宰生以鸡鸭为主,那时除了婚丧这样的大事情,平常很少吃到碗儿菜,只有在一年一度先人的忌日上才会一饱口福,吃到日思夜想的碗儿菜。在回族人的潜意识中,先人的忌日要比逢年过节重要的多,因此,回族人从小就有一种孝敬父母长辈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由碗儿菜而固化形成的。于是乎,碗儿菜无疑间成了回族人以孝为先传统美德的功臣。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转起来了,宰生渐渐的由鸡鸭变成了牛羊。

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渐富裕,碗儿菜中食材的比例关系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白萝卜逐渐少了,肉食逐渐多了。值得一提的是由碗儿菜带来的人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它就像一种粘合剂,把邻里、亲友、亲人之间的关系紧紧的粘贴在一起。不管谁家,一旦要过事情,都会请亲朋好友、街坊邻里来家做客,除了用碗儿菜招待客人,还会把剩余的碗儿菜东家一勺,西家一碗地送出去,让左邻右舍也尝尝鲜。因此,品尝碗儿菜,也就品尝出了庄户人家的憨厚坦诚,也品尝出了街坊邻里和睦相处、相互关照的情谊。这种情谊就像碗儿菜飘出的香味,能够扩散,吸引更多的人向真、向善、向美。

回族人过喜事,既不敲锣打鼓,也不用烟酒招待客人,那种喜庆完全能够通过一碗热气腾腾的碗儿菜表现出来。庆典这天,前来助兴的亲戚或街坊邻里拖儿携女,包括汉族朋友或邻居也会前来贺喜,大家热热闹闹蜂拥而来,这时候一碗碗冒着香气的碗儿菜端上桌,主客喜笑颜开,推来让去招待得非常实诚,客人们吉言祥语客套一番,然后美滋滋的大口饱尝这特殊的美味,那种喜悦、和谐的气氛顺着碗儿菜的香味弥漫开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

回族人有一种风俗,一旦有丧事,主家就不能动烟火,只能在将逝者埋葬了才能招待客人。在没埋葬的日子,街坊邻里就主动给主家送饭,那饭菜既做得精心可口,又出手大方,你家一盆,我家一罐,让前来送葬的亲戚不至于饿着肚子。在丧事的第五日或第七日,逝者已经入土为安了,接下来的事情是举行盛大的招待仪式,一是请阿訇念嗦以祭告亡灵,二是借此盛情招待不辞辛劳、忙前顾后、劳累了多日的亲朋好友,这时碗儿菜又成了招待贵宾的不二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回族人,不管谁家有了灾难,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前往帮忙救助,即使是往日的仇人,也会放下架子,尽释前嫌,前去探望。

难怪有人说:“过事情的碗儿菜,要比平常的碗儿菜不知香多少倍,是因为这碗儿菜有了仙味。”可不是吗?这时的碗儿菜渗进了一种和谐、团结、亲如一家的感情,这份感情愈深厚、愈真实,碗儿菜的香味会更丰富、更浓烈,吃后,更会使人回味无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