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胜昔的头像

孟胜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1/06
分享

陪母亲读书

文/孟胜昔

母亲年岁大了,身体状况不太好,做了个支架手术,我和家人轮流到医院陪护。

母亲平素喜欢看报纸,我每年都为她订阅两份晚报,一份是本市的,一份是本省的。她足不出户,便可了解本地本省的大事及趣闻。这次母亲住院治疗,我每天将当日的晚报带到病房,让她在病床上慢慢地看,以舒缓病痛和心理压力。我自带了一本贾平凹散文集,陪护母亲之余翻看几篇,权当解闷儿。

母亲手术很顺利,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了。她先在病房里转了几圈,又到病房外的廊道走了几个来回,然后坐在床沿上,戴上老花镜,拿起晚报看。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母亲又随手抄起我搁在床头柜上的那本贾平凹散文集读起来。看到母亲精神状态如此之好,阅读兴致如此之高,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母亲是高小毕业,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毕业。当时的学校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的学制是四年,高小是两年,学校里又有初小又有高小,就叫完全小学。母亲说过,那个年代,初小生是刚把眼睛睁开了一道缝的半文盲,高小毕业了才算是睁开了眼。母亲虽然学历不高,但并不妨碍她读经典文学作品,诸如《红楼梦》《红与黑》《红高梁》等都读过。此时,母亲安然地坐在病床上,两手捧着贾平凹散文集,镜片下细眯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口里念念有词,俨然进入了深度阅读状态。贾平凹说,聚精才能见到“神”。聚精会神的母亲,在日光灯的映照下,满头银发泛着祥瑞之光,她念念有声:“可现在,公路上啥车都有,连棣花也有人买了私家车,才知道驾驶员很容易的,几乎只要是个狗,爬上车都能开。”“呵呵呵”——母亲忍不住笑出了声,她接着念道:“以前西安的人来,皮鞋印子留在门口,舍不得扫......”沉浸于贾平凹幽默风趣语言的母亲,神采奕奕,她抬起头对我说:贾平凹写得真好笑,写得真好啊!她又低首念道:“棣花人听说过火车,没见过火车,通车的那天,铁路西边人山人海,火车刚一过来,一人喊:来了——所有人就像喊欢迎的口号,来了来了!等火车开过去了,一人喊:走了——所有人又在喊口号:走了走了!但他们不走,还在敲锣打鼓。十天后我回棣花,邻居的一个老汉神秘地给我说:你知道火车过棣花说什么话吗?我说:说什么话?他就学着火车的响声,说:棣花——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不穷!我大笑,他也笑,他嘴里的牙脱落了,装了假牙,假牙床子就笑了出来。”“哈哈哈”——我和母亲都大笑起来。母亲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哦”了一声说:我在马站的时候,听当地人讲过三个小故事,至今还记得清楚,我说给你听听。

其一:一辆帆布篷吉普车开进山村里,村人们都跑来围观,一个老汉拍了又拍、摸了又摸,啧啧称道:这家伙穿着雨衣、趴在地上都跑恁么快,它要是站起来的话,还不跑得更快!

其二:某老汉到部队看望儿子,他儿子是高级军官,把父亲安排在部队招待所住下。早上,一位女服务员到房间里打扫卫生,顺便送来一块香皂。女服务员走后,老汉就着茶水,把这块香皂嚼吃了。第二天早晨,女服务员又送来一块香皂,老汉又把香皂吃到肚里。第三天早上,当手中握着一块香皂的女服务员走进房间时,老汉连连摆手拒绝说:识字班啊,识字班,恁送的这个洋点倒是怪好,可俺实在是享不了!

其三:一位老大娘的儿子在部队当兵,她思念儿子心切,就精心衲了一双崭新的布鞋,准备寄给儿子。她听村里人说“邮电”寄得快,拿着一根长竹竿来到村口的电线杆旁,用竹竿挑着布鞋,把布鞋挂到了高高的电线上,然后心满意足地回到家中。过了一段时日,老大娘一直没收到儿子的回信,心里十分挂念,又来到了村口。远远地,她看见挂在电线上那双布鞋在风中飘摆,心里“咯噔”一下。待走近细瞅,新布鞋已变成了旧布鞋,她猛然明白了:噢,原来这是儿子把他穿旧了的布鞋“电邮”回来哩!

母亲只是觉得故事本身可笑,并没有笑话故事中的人的意思。她经常对我们说:咱们不能看不起任何人,人在有的时候不能忘了没有的时候。人家对咱们的好处,永远也不能忘记!

几十年前,十七八岁的母亲刚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一个名叫马站的偏僻山乡。她远离父母和兄弟姊妹,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倍尝思家之苦。可以想见,母亲独自艰辛地生活在山村,独自在静寂的夜晚听着狗吠、望着星空,独自的看花开花谢、叶绿叶落......彼时,村民们讲述的故事排遣着她心灵上的孤独寂寞,让她的精神不那么忧郁;村民们对她生活方面的帮助,让她铭记在心。在母亲看来,她记忆中的这三个小故事与贾平凹的散文叙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贾平凹的语言文字把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得具有敏锐的感受能力的母亲一触即发。贾平凹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读者,我想除了他的文学语言与口头语言几近一致,接地气、通地脉外,还有他对读者的坦诚、直截、准确,清言隽旨,前於后喁。作家是讲故事的人,应该把故事讲得有趣味、有智慧、有内涵,故事精彩纷呈,人物光彩照人;除非是语境改变得太厉害,而非要用隐语、呓语、独语与读者交流,读者是不会买账的。

年轻人常展望未来,老年人常回望过去。人们大都在面朝未来的方向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匆遽劳逝的生活中往往有价值的东西却被抛弃在身后、遗忘在脑后。我们需要像母亲这样朝后回望的人,把生活中、记忆中那些有意思的经历、有情趣的故事、有价值的东西,以及那些美好的情感,重新打捞起来,捡拾起来。回望是一种定力,也是一种能力。在一天又一天的日子的熬煎里,常回望过往,不至于茫然和糊涂,使“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的坐标更清晰一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