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将写作归结为两个阶段,先是“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后是“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随物婉转”者众,“与心徘徊”者少;描绘景物的感性形象的多,表达对景物的真切感受的少,能进入心灵体验的更少。涉足文学创作领地不深的初淑珠,她的散文由“随物婉转”到“与心徘徊”,可以说是一个跨越。
“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季节对人类情绪的影响颇深,而春天尤甚——春气发扬,万物催发,人们总是洋溢欢乐的情感。乘着骀荡春风,初淑珠开启了她的“江南行”,她与春水花潮相遇、与苏州园林相遇,与自然生命相遇、与历史文化相遇,江南的韵致韵味化作了种种情感和感悟。《春风十里,最美江南路》的文字里,有诗意的浸染、有灵魂的塑造、有哲思的潜流,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孕育、生长、成熟、收获的希望和愿景也内蕴在诗情画意、风情万种的江南了。她以文字述写的,不同于他人的眼睛和内观照下的青石板路,让我想起几年前,我到苏州时所住宾馆的门前那条长长的青石路——彼时,夜幕初降,略显幽暗的、逼窄的青石路上穿行着汽车、自行车,我在公交车上用眼睛抚摸着窗外灯火璀璨的综合商场、购物中心,聆听体察着橡胶轮胎与青石路面的摩擦,姑苏城的历史过往和时代情感仿佛具有了一种深邃而隽永的意味。
当下,一些小资和闲情文字披着游记散文的外衣在网络上逛游,其顾盼雌雄、忸怩作态让人不忍卒读。而初淑珠的散文《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克服着虚荣和浮躁走向读者,使平淡的游历充溢着生活的情趣。她一路走来,赏西塘、看梨花、观海听涛,品悟人生、开阔胸襟,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她用文字记录其行迹、体验、心境,以察观实,以我观复,于嚣烦尘世而自知自信自立。如果说《春风十里,最美江南路》是目视前方,那么《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则是回望来路;初淑珠既有砥砺前行的信心,也有回望心灵的能力。一篇好散文,除了要有好的语言外,还要思想条理清楚、情致真切、境界新鲜。初淑珠的散文《学会奔跑》,主要叙写了她的小弟弟成长成材的经历,朴实无华、鲜活生动,具有心灵的渗透力,能让读者领略到人生奋斗的旨趣。文中有一段话,可谓命运的吟味:“执着的人儿,注定会在岁月的淘洗下,雕琢内核,茁壮筋骨,将生活磨砺出微光。而你所付出的一切,岁月都会还给你”——此之“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妙语机得,切合主题,相为融浃。
父亲题材的散文不好作,特别是要写出有诗意的文章更难。初淑珠的散文《陪你变老》,没有把简单直截的抒情作为诗意的表现形式,而是变换层次,采取近察远观,诗意便蕴藏在这有距离的观注中。由是,一位正直善良、好强执拗,不趋炎附势、不屈服命运,为家庭“扛起风雨,撑起希望”的严父慈父形象便呈现在读者面前。阎连科说,“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的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透过初淑珠的温润文字,我们能够感知她的父亲给予儿女的“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莫言讲,“一个作家难以逃脱自己的经历,而最难逃脱的是故乡的经历”。初淑珠的散文《月夜·童年·甘蔗林》,“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记叙了童年时代的她与弟弟一起在故乡的月夜里“偷甘蔗”的事情,氤氲着纯真纯美的情愫,也带给我们些许感动。故乡生活和童年时代给了她丰厚的馈赠,她在以后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我相信,她笔下还将会闪耀出更多、更美好的童年光彩。
初淑珠是一名语文教师,她把她的写作经验“还原式”地传授给学生,没有太多的“形而上”的说教,学生的作文在语言上、结构上就没了“程式化”的东西。她指导的学生没有用欲望的眼睛观察和认识这个世界,尚显稚嫩的文字在混浊世事中保持一份童真的清醒,因此,他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每当有学生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并获得了奖项,初淑珠都会为她播撒的文学种子的萌发而欢忭不已,这也使我们感受到文学升华的幸福。
散文是以内心为主体,包含了个人情感和经验的心灵史、思想史。如果说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是一条丝线的话,那么事物行为和事实片段就是一颗颗珠子。初淑珠用这条“线”将生活和生命的珠子串联起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念珠”——散文集,可喜可贺!我为初淑珠写这篇小文,虽然是友情评论,但光有溢美之词是不行的;仿野人献芹的古例,再讲些月旦之词:她的散文的境界不够深远,文化底蕴还不足;描写表面的经验多,深入的精神体验少,欠缺沉郁高华的品质、撄动人心的力量;语言文字尚需凝练,行文节奏上还要下功夫。——我的一点粗鄙的看法,愿其勉旃。
希姆博尔斯卡的一首诗写道:“有没有一种用符号的锁链/能够拴住的时间?/有没有永远随我心意的存在?/写作的快乐/坚持的可能/一只凡人的手的报复”。初淑珠有对文学的信仰和追求,或者可以说是真诚的精神,加上人生的经历和生命的体验之种种,我们有理由相信,她会在坚持不懈的耕耘中感受文学带来的快乐、我手写我心的愉悦,她以文字符号形式留下的美丽人生的印记永远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