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竹墩子的头像

竹墩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08
分享

不老的竹镇集

地处南京六合北部山区的竹镇也叫竹镇集。 ­

所谓“集”,我想大概就是人文和贸易结合的意思吧.当然,形成“集”还需要独特的地理和自然条件。所以,同样叫“集”,有的地方的“集”大,而有的地方的“集”小。“集”的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镇的规模大小,他们有着相辅相承的关系。­

而旧时的竹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具备了这样地条件。可以这样说,地处交通枢纽的竹镇集,在南京江北地区可以当然不让地称之为老大。这决不是自吹自擂,因为任何一个靠自发而形成繁荣大市的“集”,都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底蕴的。而竹镇就具备了这样的资本,这也是竹镇的骄傲。­

所以,竹镇俗称“水陆码头”,又被冠以“小上海”的美名。这何尝不是一个证明呢。这里,让我来给你说说我听到和看到的竹镇“集”吧。­

竹镇集开市的日子是农历每月的初三、初六、初九,并依此类推......­

逢集的竹镇,处处为市。尤以老街(正街)十字街、驴市口(巷)、土戏台(大会堂)、王家巷、猪市场、食品站、观音塘、跑马塘以及东大桥、西大桥等处的市景最红火。 ­

那时,赶集的人太多,小孩子上街一定要有大人拽着,否则,便有走失的危险。那种小孩子找不到大人,大人走丢了孩子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镇上的大人为了预防小孩子一人偷着上街,便会吓唬说街上有“老拐子”专门拐小孩子。但这也不全是吓唬,也确实发生过小孩子被拐走的事。 ­

我儿时很蒙懵懂,就喜欢往人多的地方钻。不过,还算幸运,始终没有碰见“老拐子”。 ­

十字街是竹镇集市的核心,这儿一到逢集总是人头传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得有两样:一是混饨;二是回炉干子。至今一提起这些,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多咽几口唾沫。那个味啊,就好象昨天刚品尝过一般,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

现在,就让我为您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九、十点钟的时候,正是竹镇逢集的高峰时段,十字街人潮涌动。当买家和卖家各怀心思,讨价还价的时候,一股股浓香已经悠悠然地飘满了整个街面。 ­

先看看十字街东面。这会,那永胜园饭店的店堂里已坐满了吃混饨的赶集人。瞧他们吃混饨的样子,你就能感觉到那东西有多爽口。这里既有吃的唿溜声,更有乐的欢笑声。忽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嗓子:我的混饨下好了没有,我孙子又吃完了,快点上啊。顿时,把整个店堂点起了一遍欢笑声。 ­

再看看十字街西南。一阵阵飘起的轻烟,让那炸干子的奇香不由分说地钻进了你的鼻孔。一会功夫,这个摊子的周围就聚拢了好多“贪嘴”之人。只见油锅飞滚,干子欢快地接受着热油的“洗礼”,很快就把自己染成了金黄色。然后,这些金黄色再回一次锅,加点黄豆芽和红椒糊,这样就成了美味地道的油炸干子。于是,你要十块,他要二十块,还有要带走的。把个摊主鼓捣地手忙脚乱,不亦乐乎。而吃干子的人则尽享口福,满足而尽兴。 ­

说到了吃,必然要提起玩,因为吃跟玩总是连在一起的。 ­

竹镇老街与北大街交会的地方有一条巷子,老竹镇人称之为“七人巷”。关于“七人巷”的故事,我在以后的拙文中再另行讲述。七人巷的东南,有一个在当时看蛮大的广场。广场的西边是一座坐西朝东,完全由土垒筑的戏台,这就是竹镇人记忆深刻地土台子。 ­

这里一到逢集,就成了找乐的好地方。民间艺人不请自到,踊跃地抖出自己的看家绝活,引来广场上一阵阵开怀大笑。要说广场上最忙碌的,并不是那些卖艺人,却是那些从人缝中钻进钻出地孩子。 ­

再后来,广场上又盖起了一座大会堂,这里就成了竹镇人瞧把戏、看电影、孩子嘻戏、群众集会的场所。所以说,这里是竹镇集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 ­

记得有一回逢集,艺人表演耍猴。那天,不知怎么的,猴子就是不听艺人的话,艺人心急向猴子挥动了鞭子。不曾想,猴子也不是好惹的,猴子急了也跳墙。这个人类的近亲,除了向主人张牙舞爪,奋勇反抗外,还顽强争脱了锁链,逃离土台子,串上了旁边的一棵大槐树。后来,艺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猴子哄下了树。 ­

那天,我们看的真是过瘾。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起哄声、嘻笑声......还在耳边回荡。 ­

竹镇的集市,除了有好吃的好玩的,但更主要的功能还是交易。早年交通不便,有钱人靠骑驴远行,普通人就只能步行了。这些赶集人从几十里外跑来赶集,为的就是两个字—-生计。­

竹镇的集市贸易,从来就象一块磁铁,吸引着方圆数十里的人。六合的、仪征的、天长的、半塔的、来安的以及本区域周边的小集镇等,他们似乎都是以竹镇为商业中心的。 ­

当时,竹镇集有商铺1000多家,从土特产品到南百货应有尽有,有名得老字号饭店就有十多家,还有为数不少的旅馆等。竹镇虽处北山区,但她原来还有一条水路从未断过,这些都是构成竹镇商业中心的条件。据六合史料记载,抗战时期,竹镇曾一度做过六合县的行政中心。所以,竹镇号称小上海也一点不为过。­

每回逢集,竹镇集付出的总是琳琅的商品和淳厚的民风;每回赶集,赶集人得到的总是收获与和谐。 ­

傍晚时分,远道而来的人已经选好了自己落脚的旅馆。其实,他们本身就不想走。因为,谁不贪恋繁华。

尽管竹镇有十多家旅馆,但有时还是安顿不下这些南来北往的赶集客。于是,精明好客的竹镇人又开创了一项新的职业---“租被子”。这样,那些留宿的赶集客便可以找一家熟人或是亲朋家,临时安顿一下。

在那个青条石铺陈的老街上,暮色中总能看到老大妈、小媳妇扛着被子的身影。她们一边走还一边与街坊韶,脸上始终挂着喜悦的笑容。由此我懂得了什么叫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