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竹墩子的头像

竹墩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2
分享

竹镇老街,我的天堂

孩提时代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清晨四五点钟从街面传来的走路声了。

那时,我家就在竹镇正街的街边上。因为家里房子少,我和弟妹们夜晚便挤在堂屋里铺床睡觉。堂屋与街面只有几扇铁皮门隔着。所以,街上的任何动静,我听的一清二楚。

清晨,当我和弟妹们被街面上时断时续的喧扰吵醒之后,我们心中的一个共同的愿望便被唤醒。俗话说,小孩子巴过年。我们就是在每天清晨街面的喧扰中,数着过年的日子,努力想象着过年的情景,感受着过年的气氛,盼望着过年早点到来。街面那一阵一阵的走路声,寄托着我的希望。  

竹镇街面的路,是用青条石铺成的。它经过数年的车辗人踏,路面中间已形成了一道明显的浅槽。一到下雨天,路面中间很自然地就形成了一道水线。于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便趁机皮起了雨水,结果把衣服弄得透湿,引来家长好一顿责罚。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顽皮和家长的责罚是不可分开的,他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忽缺的要素。

竹镇的街,就是随着这条青石路由南向北,由东朝西的延伸,形成了南京江北地区的第一大镇。

我对竹镇的认知得益于奶奶的启迪。我是家里的长孙,幼年时很得奶奶宠。那时,我只要一犯错误,就会"懂事"的猫在奶奶的怀里,这样就能逃脱父亲的责罚。因此,奶奶是我的保护神。

我记得,奶奶会时常讲述一些竹镇的传奇往事给我听。尽管她的讲述,当时我不一定完全明白,但在她老人家不断的熏陶下,我还是从她的描述中,清昕得感觉到了家乡的可爱,竹镇的可爱。

竹镇有个民间传说。据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当初准备在竹镇造城。于是,派刘伯温到竹镇看风水。

后来,刘伯温回奏朱皇帝,说竹镇北有十里返(坊),南有鬼门关,东有斩龙岗,西有双门槛(坎),地名不好,大不吉利,不适宜造城。因此,朱皇帝打消了在竹镇造城的念头。

城没造成,竹镇人便自然不喜欢这个讨嫌的刘伯温。后来,竹镇的城垣既没有墙也没有门。不过,这也成就了竹镇人开放包容的个性。竹镇聚集了南来北往的人,仅在竹镇定居的少数民族就有十大几个。也因此,竹镇被省政府授予南京市唯一的民族镇。

竹镇老街的形成,主要受扬州城廓的影响,街细长巷幽深。既有小桥流水,也有寻常巷陌,更有码头驿站,别有一番意境。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在现实中看到它的原貌。因为,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三日,竹镇老街前后经历了日寇飞机多达九次的狂轰烂炸,老街街毁人亡。日本鬼子丧尽天良,罪恶滔天。

竹镇最热闹的街面,恐怕就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在我看来名不符实,它其实只是一条丁字街而已,不知家乡人为什么叫它“十字街”。

这十字街,由一条东西向和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在这里汇聚而成,形成了一个不大的街心广场。广场周边密布有饭馆,南北货店,食品店等商铺。

平日里,镇上的百姓或早或晚,总要去十字街那么一两趟。每天到十字街走一趟,成了竹镇人的一个习惯。十字街,只所以吸引人,自然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

清晨,这里的豆浆油条香飘满街,包子面食品种多样,且菜市也热闹。

中午,这里的卤菜店生意兴浓。竹镇人喜欢吃盐水鹅,而这里卖的老鹅味又地道。所以,每到中午,这里就会传出师傅在沾板上剁老鹅的铿锵悦耳的声音,钓人食欲。

晚间,暮色降临,商家纷纷亮灯。旧时,一九三八年之前,竹镇还没有电灯,但一点也没有因此而影响古镇夜晚的美丽。商家各式各样点蜡烛或烧煤油的广告灯和招牌灯,把个十字街装扮得别有一番情调,蒙胧中透着诱惑。

竹镇人喜欢玩斗蛐蛐。每天下午,竹镇人一边在十字街吃着晚茶,一边津津乐道地欣赏着蛐蛐的打斗。哄笑声,惋惜声,赞叹声,此起彼落。这里,成就了竹镇人慢生活的性格。

旧时的饭馆,午后是不关门的。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便聚在这里,韶韶往事,讲讲鬼怪传说。引得一些后生和孩童也聚集到这里,听得有滋有味。不过,胆小的人听了鬼怪传说夜晚就不敢出门了。但,过一天,他们仍然会聚集到这里,重复着听了害怕,害怕了还想听的过程。

这里成了竹镇的美食中心,商业中心,民俗中心。也许,这正是老竹镇人喜欢十字街的原因。也许,这正是十字街的魅力所在。

竹镇老街房屋的特点,主体上是徽派风格。 竹镇的形成始自于南宋时期。那时,竹镇还未成形,只是一片荒野。后来,宋金军队在此开战,便带来了人气。

据说,金兀术的姐姐要来竹镇前线观战。为了让她站得高看得远,便在竹镇这个地方垒起了几个大土墩。由于隐蔽的需要,还在土墩上种上了竹子。竹镇到现在还留有“五里墩”,“老古墩”等地名。但这仅仅是传说之一。所以,先前的竹镇是叫竹墩的。后来,为避宋光宗赴惇讳,而改用现名。

“竹墩”是竹镇的起源,墩二字也反映在竹镇人的性格中,竹镇人墩厚,重孝道也重感情。

真正让竹镇形成规模建制的,依我看还是在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徽商渐渐成势的黄金期。徽商光宗耀祖的经营理念深深影响着竹镇人。当然,徽商的房屋建筑形式,也就成为了竹镇人模仿的对象。不过,在竹镇老街的房屋建筑里,似乎也掺杂了一些别的元素,像是北方的那种。

夏日的夜晚,竹镇尽管很热,但也很让人留连。旧时没电,街上人家趁天亮早早吃了晚饭。然后,忙着从井台打来凉水,把门前的街面泼水降温,再铺上竹凉床,便准备纳凉了。

竹镇的街,原本就不宽。这样一来,街面就显得有些拥挤了,但并不乱。我记事时已是六零后了,记得所有在街面上纳凉的人,都把自家的凉床尽可能的往边上靠,以维护街面上的正常通行。感觉那时候的人不自私。

天一黑,各家各户便丢下了手中的忙碌,纳凉开始了。这时候,小孩子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一边可以痛快地听大人们讲故事,一边可以享受大人们用笆蕉扇带来的清凉。

每到这个时候,有个响亮又清脆的吆喝声,便会不客气的传进纳凉人们的耳朵里。“鸡头米,香...喷喷的鸡头米,快来尝呀,快来买......”于是,这家买一点,那家买一点。乐了孩子,也乐了买鸡头米的农家大妈。

当夜色渐深的时候,瞌睡虫赶跑了孩子们的玩兴,大人们也累了,要休息了。这时,又会传来另一种吆喝声。“蚊香嘞,谁家要蚊香,蚊香嘞......”这种蚊香是老街一户钟姓人家制作的,在没有出现机制蚊香前,老街坊们一直用了许多年。

当蚊香的烟雾和香氛在夜色中漂荡的时候,街上便安静了下来。此时,天上繁星满天,旷野中传来了昆虫的鸣叫,落单的孤雁雁过留声。竹镇的夏夜,是这样的深邃而安详。

当西北风呼啸的时候,地处北部山区竹镇的冬季节来临了。冬日的竹镇别有一番情趣。

竹镇人有九九吃鸡的习俗,从冬至一九开始,每逢九的第一天,竹镇家家户户要杀鸡,炖鸡汤以滋补。用老竹镇人的话说就是,九九进补,身子如虎。从中可以看出,竹镇人是很注重养生的。冬至那天,竹镇街上到处都漂散着鸡汤的香味。 

冬天,竹镇人喜欢吃咸货,腌鹅,腌鸭,腌鸡等是少不了的。此外,还要搞一些风鸡什么的。当然,风鸡的鸡可不是一般的鸡,那是一种个大肉嫩味美的“旋鸡”。竹镇地处山区,旧时野鸡野兔等野味也是要腌制一些的。不过,现如今国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因此,竹镇人这些年也改掉了吃野味的习惯。现在,到竹镇喝羊肉汤成为了一种时尚。

那一天,当雪花在天空漫舞,厚厚的雪被覆盖了大地,仿佛一下子,竹镇老街又回到了小桥流水,寻常巷陌,码头驿站的那个年代。竹镇人喜欢雪,雪花就象一个魔术师,顿时把老街装扮的格外妩媚。

此时,老街可就热闹了起来。打雪仗的,堆雪人的,象过节一般喜庆。特别是孩子们,简直就成了雪舞里的快乐王子。

今年,二O二O年。当雪花纷飞的时候,我一定要再去看看家乡的雪,看看竹镇老街的雪。我想,新时代的号角,一定会让漫天的雪花把竹镇装扮的分外妖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