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竹墩子的头像

竹墩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4
分享

雨中的战斗

这是发生在家乡竹镇很久以前的事了,时间已过去了将近五十个年头。

那是一九七四年六月的某日,大概在芒种前后,在公社“G委会”的号召下,镇上的商店、学校、工厂、机关全体出动,在瓢泼大雨中到广东圩农场抢收麦子,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今年又至麦收季节,望着田野里渐黄的麦穗,便更加念及此事来。有时半夜醒来便再也睡不着,那曾经的一幕幕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这件事印证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

七四年的那会儿,学校是放“芒假”的。所谓“芒假”,就是在芒种季节,学校给学生放七到十天的假。放假期间,乡下孩子自行回乡务农,街上孩子则由学校组织下乡支农。说到支农,主要是割麦子,拾麦穗,打绿肥等。那时,我们都明白生产队是集体,打下的粮食都是国家的道理。因此,对于支农我们从不矫情,很少有人怕苦怕累的,大家“集体主义”观念相当强,都以热爱劳动为荣。

记得那是“芒种”之前,我们当时还没有放假。下午放学前,班主任老师来到班上,她神情庄严的说了这样一番话:同学们,刚接到公社通知,明后几天我们这里一直有大雨。同学知道吗,我们田里的麦子基本成熟了,如果大雨一来,又是连续几天下个不停,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如果这样,那我们成熟的庄稼就会受损害,农民伯伯辛苦种下的麦子就会霉烂变质……同学们,公社号召我们明天要参加雨中抢收,让丰收的果实颗粒归仓……在我们的脑海中,麦子就是我们的粮食,丰收就是我们的幸福,这岂能让大雨给糟蹋了,我们群情激昂。当老师问我们能不能做到时,我们一个个挺着稚嫩的胸膛,响亮的回答:能!

放学回到家中,看到父母亲也到家了。此时,母亲正忙着磨镰刀呢。母亲以前是乡下人,她磨镰刀比我们在行。她一边磨一边还不忘关照几句,无非是明天去割麦子要小心,别让镰刀划了手之类的话。父亲则从外面卖回了不少烧饼。我知道,这是父亲为明天参加雨中抢收自备的干粮。

闲着无事,我便上街走了一趟,感觉有一股不寻常的气氛在街道飘散。这是一种“大战”前的紧张和忙碌,体现了一种责任在肩的无比神圣!此时,烧饼店正忙的热火朝天,吊炉饼炉子的火苗正烧的串红,他们正加班加点赶制明天的干粮呢。还有……我知道,这些都是为了明天的战斗,为了明天那场在雨中的战斗,为了人定胜天!我突然在想,明天的雨会下吗?

清晨,被母亲从睡梦中叫醒,一骨碌翻身爬了起来,来到院中仰望天空,天色是阴沉沉的。匆匆吃了早饭,便火急火燎的向学校赶,我到时已有六、七个同学先到了,我庆幸自己没有迟到。于是,与几个同学闲谈起来,也不怎么的就开始议论起我的镰刀来。我的镰刀是母亲以前用过的,而且又经过昨晚母亲的磨砺,在看相上既锋利又灵巧,这也因此引来了他们的羡慕。他们说,这把镰刀用起来肯定省力。听了他们的夸赞,我心里乐滋滋的,这也增加了我参加雨中抢收的信心。一会功夫,同学们都到齐了,大家除了人手一把镰刀,肩膀上还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面只放二样东西,一样是中午的干粮,一样是盛满水的行军壶。老师点名之后,我们排好队便出发了。

我们从东后街路过东大桥,经过塑料厂右拐便进入宝应街,然后顺着西河向前,再跨过西大桥向南,就是通向广东圩农场的路了。此时,天色暗沉,但路上却很热闹。那时,汽车少见,短途出行主要靠脚,特别是这种群体行动,更谈不上车来车往了。只见一个个单位举着自己的旗子,带着一大帮人向前疾进,他们走的速度比我们学生快。而我们这些学生走的也并不慢。而且,我们的队伍行进的很有形。

广东圩,是竹镇的粮仓。那一望无边的浩旷,凝聚着多少竹镇人的畅想。早年,一到冬季,这里便是鸟儿的天堂和驿站,这里经常停歇过无数的大雁等鸟类,那时曾流传过广东圩“大雁屎能烧锅”的传说。由此,你就能想象出这里究竟停歇过多少大雁,这是一番多么美妙的图景啊……后来,这里还成为了“南京知青”锻炼成长的广阔天地。

通向广东圩的路并不宽,路的两边是建国后栽植的白杨树,此时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走在这条路上,你会聆听到风吹叶摇的哗啦啦,你也能体会到矛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描绘的意境:“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却又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它不是树中的奇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真的,在白杨树下,你能体会到自己的眇小。

这一路,没有往日群体活动时的喧闹和欢歌,有的就是急匆匆的步伐。决不能让集体的庄稼受损失,决不能让丰收的果实受损害,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些去参加抢收粮食人的统一思想。我们从小读过的那首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刻仍言犹在耳。一种对粮食的珍惜自然于心,心中的愿望恐怕只有一个:今天的雨不要下!

当我们到达广东圩的时候,田野里的收割已经开始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入广东圩的地界,心中不免产生一些新奇的感觉。嗬,这里就是南京知青生产生活的广东圩农场啊。望着这一眼看不边的田野,心中不由的心朝起伏起来。有一种热望,就是迫切地想见到南京的知青哥哥姐姐们。后来,在我热爱南京的原因中,“南京知青”可能是因素之一。

雨开始下了,起初并不大。雨中,我看见有两个人领着我们的老师在麦田边指指点点。他们离开后,老师给我们下达了割麦的任务。后来听说,那两个领着老师在麦田边指指点点的人,其中年轻的那位就是南京知青。

对于麦田我们是有认识的,“芒假”的支农活动已经历多次。下乡割麦子,对于我们这些男孩子来说,甚至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麦收时节,如果是艳阳天,我们可以在麦田里一边闻着麦子的清香,一边自嗨地玩出点“花样”来。我们会心血来潮,不知疲倦地在麦田中再现一下电影“地道战”中的场景,来一番“捉迷藏”呢。

现在,天上下着雨,望着田里籽粒饱满的麦穗,我们的心中只有焦急。当时,绝大多数人没有雨衣穿,打着雨伞割麦子又不切实际。因此,大家已顾不上这些,心中早已有了“战天斗地”的准备。只听“嚓嚓”声伴着雨声,形成了一曲雨中麦田的交响。我们弯着腰,手中的镰刀时快时慢,尽管偶尔有人伸直腰喘息一下,但没有人偷赖选择离开。这也形成另一种景象,因为是在雨中弯腰割麦,当你立起身的时候,你所显现的状况就是前胸干后背湿。这情景反倒让我们在雨中多了一份情趣。

过了好一会,老师让我们大家休息一下。我闲不住,喜欢四处望呆。我先来到了离我们有两块田的位置,这里也是一个单位负责的田块。只见他们都是些比我们年长的青年,他们好象大都穿着雨衣,有男有女估计十多个人。因为人少,他们的劳动强度应当比较大。只见他们割麦子的速度要比我快,并且分工明确,有负责割麦子的,也有负责捆麦子的,还有就是往拖拉机上挑麦子的。后来,一个这边附近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就是广东圩农场的南京知青。到底是知青,他们干活还真讲究,做到了井然有序,忙而不乱。这时,一个之前给我们老师分配任务的青年来了,他大声的对田里人说:兄弟们,大家抓紧点,这边忙完了,就到隔壁学生田里捆麦子挑麦子啊……哦,原来知青们要帮我们?怪不得老师只分配我们割麦子呢。这也难怪,割麦子我们还凑合,像捆麦子挑麦子这样的“技术活”,那我们可是干不好哟。此刻,我对这些知青哥哥和知青姐姐们的印象,有了天然的好感。之前街上一些人传说的“南京知青”“很野”的传闻,已被我丢弃在了一边。今天所见,我觉得他们与自家的兄弟姐妹并无二样。他们是知识青年,“血气方刚”正是青年该有的本性。带着一种“满足”,我又回到了自已的麦田。我好象打了“鸡血”似的,略显疲劳的身体就像补充了能量,体力变得有劲了起来。顾不了雨水,也管不了汗水,只顾埋头挥动镰刀嚓嚓嚓地向前方移动。人有时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等于是给全身充了一次电。

中午时分,雨停了,于是我们抓紧时间填饱肚子。各人都是自带“干粮”,有带烧饼油条的,有带烙饼咸菜的,还有个别家庭条件好的带饼干鸡蛋的,尽管所带品种不同,但大家的心情都是愉快的。吃完午饭,老师又让我们抓紧歇息一下。

望着田野间飘扬的各单位的旗帜,我心潮起伏,身不由己的一吱一滑地想去看热闹。此时,田间的那条土路上正热烈的忙碌着。只看见挑麦把的人川流不息,有男的也有女的。随着突突声此起彼落,拖拉机驮着高高的麦堆来往奔跑。在这里,我看见了塑料厂、农具厂、麻袋厂,以及商店的许多职工,在他们忙碌的脸上,洋溢的却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这时,人群中突然鼓起了掌声。原来,一个既有农民模样的人来到了挑麦把人中间。他既有一付农民的淳朴,又有一种经历过大世面的状态。他是谁?当时父亲也在现场,他告诉我,这个人就是广东圩农场的老场长,一个老党员,他还到北京见过毛主席呢!据说,正是凭着他不凡的经历,他在农场知青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知青们都服他。当然,老场长对知青生活中的关怀也是毫不含糊的,他把知青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护,总在关键时刻保护着他们。这会儿,老场长说:辛苦了,大家。感谢你们到广东圩农场帮助我们抢收,阶级兄弟一家亲,大家的辛勤劳动一定能帮助我们战胜雨水。你们的互助精神,给我们农场的孩子们做出了榜样,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协作,一定会让这里的孩子们体会到竹镇老区人民的关怀……老场长的话又引来一阵阵鼓掌声。雨又下了,但大家的干劲反而更足了。

听到了同学们的召唤,我快步返回。当我回到我们班“责任田”的时候,眼前又是一遍忙碌的景象,只见我们割下的麦子,正有农场的知青哥哥和知青姐姐在帮着捆扎。一个漂亮的知青姐姐一边捆扎还一边唱歌:“公社是个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齐心合力种庄稼…不管风吹和雨打,我们永远离不开他……”这是一首创作于60年代的歌曲,歌名叫《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反映了当时的农民群众战胜自然灾害的乐观精神,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淳朴的歌词加上优美的音乐,以及知青姐姐青亮的嗓音,让我们倍感精神。此刻,那一点点疲劳,那一点点辛苦,早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实,在广东圩雨中抢收的这一幅画境中,后勤工作也不可忽缺。割麦子的活看起来简单,但确也不易。弯腰费力不说,一不小心还会划到腿和手,特别是我们这些没经验的小孩,最容易受伤。好在竹镇医院当时已下放了好多南京四院的医生,加之还有“赤脚医生”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在雨中抢收的过程中,始终有身背药箱的医生和“赤脚医生”在田间地头巡视,这给了我们参加抢收人一种安全感。期间,也常有人向我们传话,告诉我们哪里有开水。中午的时候,烧饼店职工送来了现做的油条、烧饼和竹镇有名的吊炉饼,以方便未带干粮的人买吃。现在回想那时的人,感觉始终有一股“神圣”装在心中。就说这雨中抢收,不管是在田间挥镰收割的,还是挑把抢运的,以及参与后勤供应的人,人人都有一种自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集体,集体的就是大家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在当时是人们心中的共识,也是他们心中装着的那个“神圣”。

雨,越下越大。此时,田野中抢收的激情依然高涨。这时,高音喇叭响了。一个清翠的声音正在播报:乡亲们,同志们,风雨无情人有情,尽管雨还在下,但他吓不倒我们。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麦子已抢收了大半,只要我再加把油,再努努力,我们的麦子就一定能全部归仓。我们一定能“人定胜天”。乡亲们,同志们,加油干啊……朴实无华的语言,但却透着坚定,更有一种战胜一切的气概。

当时间走到下午四点钟的时候,麦田的收割已基本结束,这个喜讯是我们用眼和耳朵看到和聆听到的。只见一队举着红旗的队伍由远及近,随着队伍而来的是一阵紧似一阵的锣鼓声。那时,竹镇有个传统。每逢节假日,或者有喜事发生,供销社的锣鼓队都会上街热闹一番。而此时此刻,供销社的锣鼓队冒雨前来庆贺,说明我们今天雨中抢收的任务已提前完成,胜利完成了。当时,见此情景,有没有人激动的流泪已说不清了。我想,即使有激动的泪水,恐怕也与雨水混合了一起,哪分得清呢!

此时,河对面安徽独山恰巧在开山放炮。“隆隆”的炮声引得大家更加开心起来,纷纷调侃道:这是为我们的雨中抢收鸣炮欢庆啊,我们赢了……突然,另一幕有趣的画面出现了,一只野狼慌张的在河堤上乱串,它大概是让开山炮给吓倒了,从河对面游水过来的。于是乎,在广东圩丰收的旷野中,锣鼓喧天,群情振奋。“打狼啊…打狼啊…”声音响彻云霄。在这声音里透着欢悦,但更像是一种胜利的宣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