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维山的头像

孟维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9
分享

父亲旧事

父亲离我而去已经有些年头了。 

父亲是一名人民教师,在那个年代的乡村,大家更习惯将老师这个称谓叫做“教书的”。平凡的他就像一只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蚂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诲人不倦, 兢兢业业地为之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常年在外。只有每年的寒、暑假才会回家,跟母亲一起搭手干一些田间地头的农活儿。小时候的我对他既陌生又熟悉,既敬畏又亲切,就如同现在偶尔在梦境中与他相遇的那种千丝万缕的感觉。

有一年他因工作上的调动,我曾有机会在上小学时的一个学期,就读于他所执教的班级。父亲在课堂上的严厉和在课下的温和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堂课是学习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米”字的“点、撇、横、竖、撇、捺”被我固执的错写成了“点、横、竖、撇、撇、捺”,而且被父亲多次纠正也未能改正。为此我被责令罚抄多遍,差点儿还受到教鞭(那时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具)惩戒。长大后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写字如做事,没有规矩则难成方圆。

之后读了初中,那个时候的寒暑假,学校盛行老师们手工雕刻蜡版,用油墨印刷的《某某学生家长告知书》和考试试卷等批量文件材料。后来我曾经特意留意了一下儿子每个年度的《学习手册》(因为我和孩子妈妈也要像父亲当年那样给学校的老师写一些关于孩子学习方面的寄语和建议)。那时的《家长告知书》与现在的《学习手册》相比,虽然形式和版面有所变化,但核心内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整体来说,无非就是学生各科成绩评分(只不过以前直接写各科成绩分数,现在改用A、B、C、D等字母表示)、学生在校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班主任评语和家长建议等这些基本内容。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在“家长评语”一栏写得内容,虽然只有寥寥十几个字,但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循循教导当敬仰,造诣深浅在自身”。直到如今也潜移默化,慢慢影响到了我对下一代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在学习态度方面一定要勤奋努力,但作为家长也一定要对孩子的学习持宽松和开明的态度,力争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刻意给孩子太多学习任务和思想压力。这种教育理念与如今内卷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一时彼一时,在这里并没有评论孰优孰劣的意思)。

此外,在那个提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时代,辛勤的父亲在生活方面也是一个多面手。闲暇之余,他自己精心打理的小菜园长势喜人,每年的时令蔬菜供应充足。他兴趣广泛,爱好文学,自学医学,义务帮大家理发、织毛衣(盲织,即摸黑不点灯,那个时候煤油限量供应)等技能也都信手拈来,应对自如。

他的藏书除了一些中外伟人“选集类”、《资本论》等著作外,还有一些文学方面的“演艺类”(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人物传记类”(如《某某某传记》《求》)及《资治通鉴》《山海经》等等。此外,还有一些医学类,如《中医学》《内科学》《针灸学》《伤寒杂病论》等专业书籍及一些工具类书籍,如《新华字典》《成语词典》《四角号码字典》《辞海》等等。这些藏书对我小时候的阅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略感遗憾的是《四角号码字典》始终未学会如何使用。

小时候的我经常有一些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灾小病,都是父亲给打针用药,几针下去立竿见影。那时候最常用的抗菌消炎药是青霉素和链霉素。打在屁股上那种肌肉注射,药物的刺激性非常强烈,虽疼的龇牙咧嘴,但仍强忍在眼眶中打转的眼泪。甚至打完针后好几天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至今旧家具里还留存着当年打针用得套装注射器和纯手动理发推子(理发器)。注射器是一个较为精致的铝合金盒子,里面是玻璃注射器和不同号别的针头(使用前后是用开水反复蒸煮进行消毒处理的)。有一次整理物品,睹物思人,往事瞬间历历在目。

父亲劳其一生,后来职称评定为“特一级”,退休后享受国家干部待遇,时至今日母亲也在享受遗属待遇。父亲的学生也算得上是桃李满园,以至于如今偶遇故乡的人,每每都会说起曾是父亲当年的学生,如今也已鬓染风霜,言语间充满感激之情……

在这个没有父亲的父亲节,也只有用这曾经点点滴滴的记忆,来怀念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注:《绝对文学》2024年第166期(总第1687期)首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