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宪春的头像

孟宪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21
分享

梁家河精神的洗礼

梁家河精神的洗礼

----读《梁家河》有感

     文/孟宪春

2018年5月2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梁家河》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基础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也是第二本了解习近平知青岁月的书籍。作为一名陕西渭南人,阅读这本《梁家河》就更加亲切。因为书中的大量方言,真实再现了习近平当年在陕北生活的场景,故事娓娓道来,水到渠成,使人更容易理解。从陕西人的视角讲述习近平在陕北的知青岁月,饱含朴素的情感,表达无限的热爱。讲述梁家河村人与习近平的深厚情谊,也表达了中国老百姓与习近平的深厚感情。另外,书中每一章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一页页看下去,篇篇都是新鲜事。

“当年我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梁家河”

“梁家河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让我看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大国领导人的人民情怀,一本《梁家河》让我们从一个小世界里看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看到一代领导人成长的轨迹。

梁家河,一个地处陕北腹地的小山村。我在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中读到过陕北,20年前我去过陕北,踏上这片黄土地,一股粗犷苍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眼望去是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贫瘠的山梁如凝固的波浪,纵横起伏地延伸向远方,更不用说40年前的这里是怎样一幅景象,梁家河虽然名字里有河,但由于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并没有河,只有一条沟渠,在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依山坡挖出的一孔孔窑洞,就是村民曾经的家。上世纪60年代的梁家河村,跟全中国所有普通的农村一样,村民们靠劳动吃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艰苦而宁静。就是在这里,1969年毛主席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1969年1月,这些土窑洞迎来了15位北京知青。自此,他们和乡亲们一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播秋收、挑粪拉煤、打坝淤地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知青岁月,七年,几乎是一个人青春时光的全部。对一个充满青春激情的灵魂来说,身处当时的政治氛围和艰苦贫瘠的生存环境,面对理想和现实的激烈碰撞,该有多么绝望和孤独。从1969年开始,习近平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时光。1974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缝纫社、建磨坊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无一不是以自己的吃苦耐劳,引领群众向过上好光景奋进。他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服,点亮了群众心头的希望之火,在群众眼里他是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当年在梁家河,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习近平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习近平回忆说,曾有三个月没见过一滴油星子。

习近平在梁家河与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使习近平经受了磨砺,重铸了筋骨和灵魂。在这里他读懂人生,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

今日的梁家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中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教育,吃的是大米白面,肉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吃。可以说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对梁家河的变化异常高兴。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还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种真情的告白,让梁家河的所有人怦然心动,深受感动。

近日,我认真研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感触颇深。《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质朴的语言,全景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一部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启迪人、感召人的心灵教科书,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细细品读之后,最重要的感受有四个方面。

一是我们要向总书记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二是对待工作必须兢兢业业。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他带头打造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经销社等,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工作必须站在群众角度,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三是我们应该汲从中取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汲取一种奋斗担当的精神营养,汲取那种踏实有为服务群众的内生动力。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从他成长的人生故事中,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一种内在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种服务人民群众的赤诚之心。

四是牢记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总书记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习总书记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不仅要有计划的学习、还要高效能学习。要把学习作为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读完《梁家河》后,我深受梁家河精神教育和洗礼,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立足本职,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发挥主人翁的精神,要“低下头、弯下腰”,要“撸起袖子,挽起裤腿”,投身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更好的为建设魅力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家河,一个中国农村发展的缩影,一个充满自强奋斗的地方,一个总书记扎根群众的地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