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学祥的头像

孟学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4
分享

远山风景线

干河穿洞

在我看来,最能表现贵州毛南族(自称“佯僙人”)地区历史存在的,不应该是文字,而是他们居住地域的历史形成和变迁。不知为何,每当深入这片土地,穿行在那些大山、溶洞、河流、原始的森林和古老的村寨中,都不免想起“久远”这两个字来。特别是当我在甲青的干河寨,见到穿洞,见到穿洞中那些古人遗留下来的生活工具时,那种久远的感觉更尤为明显。

一位老乡带我去探访冰臼群的那天,天空蓝得特别晃眼,因为要去见证一片土地的形成历史,心中也特别澎湃。往干河冰臼群所在河谷去的路,都是山路。一路前行,身边除了大山还是大山,山上除了树木还是树木,一条弯曲的小路,顺着山势,在我饱涨的心绪中,慢慢地延伸。山势的雄伟,崖壁的高大,路旁的一些树林就显得单薄,一些草坡就显得渺小了。

用到这里来考察的地质学家们的话说:这块土地,应该是冰河世纪造就的一处田园。如今,这里独特的位置,成就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环境风貌,将贵州毛南族(佯僙人)居住地生活的艰难、神秘、奇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是造物主的偏心和宠爱,才让这里的山,不但高大雄伟,还以奇特著称。起伏的山脉,纵深的峡谷,陡直的崖壁,盘绕于山与山之间的河流,变幻万千的溶洞,神奇得让人嫉妒,神秘得让人流连。在这片土地上行走,看到的是山,领略的是景,传神的是水,诱人的是洞,以及各式各样的山体所包容的更多美丽风景。

居住于这片土地上的毛南族同胞,世世代代已经繁衍了三百多年(有的村寨甚至已经繁衍了近六百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先是捕鱼打猎,然后开垦种植,过着半猎半农的日子。他们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变迁,同时也用自己的双手不断地改造着这片土地,维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发展。

穿洞高十五米,宽二十米,长五十米,扼守在去冰臼群要经过的小路上。小路从洞中穿过,曲曲弯弯地穿越洞窟的幽深和黑暗,仿佛就穿透了一座山,就渗透了一部历史。洞中路旁依稀可见古人砌来挡风的石墙,乱石堆中依然能寻到古老的石碓、石磨等诸多古人遗留下来的工具。洞顶缓慢渗透下来的岩溶水,造就了许多造型别致的钟乳石,如冲天竹笋,也如打坐和尚,缓慢地在洞深处排列开来,各显风骚,气度非凡。走进洞中,凉风习习,滴水造石的声音依然悦耳依旧,仿佛是历史的余韵在悠然回响。穿洞由两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共同夹峙着,洞顶就像连着两座高山的一道桥梁,用一条小路,将屯上寨和小寨两个村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洞中是一片天,洞外又是另一片天,洞外的奇秀之美,决不亚于洞中的景致。缔造这个洞窟的充满恣意个性的高山,总是以奇特惊人。洞口两边的崖壁,高大垂直得总是让人叫绝,崖壁上古树攀岩附石,造型美观,与穿洞中悬垂的钟乳石,相互依衬,相互点缀,构成了穿洞内外怡人美观的独特风景。这或许还不够,还得需要一些让人更感惊奇的点缀,于是洞顶上的小路边,就长了好些古树,古树脚下就打开了一个近五平方米的天窗口,由此就可以让走过洞顶小路的行人,通过这个天窗口,把目光与洞内的风景交融相会。

穿洞的右侧还可以往深走,往深处是一个别有洞天的溶洞,洞中有许多悬垂的钟乳石,在光亮的照射下,如碧玉如翡翠,晶莹剔透,美丽迷人。而穿洞北面洞口外,那个一百多平米的草坪,绒绒细草汇成一块翠绿的草地向洞内延伸,假若忽略洞的黑暗,花香息息,绿草浩瀚,就仿佛茫茫无边了,一下子就派生出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草海气势来。还有草坪边的那些丛丛灌木,即使是秋冬季节,也是一片青绿,让生命的原色演绎着一年四季青春不变的风采。

出穿洞门往姚家河方向走,眼睛豁然一亮,天地间仿佛又展开了另一个精彩。穿洞右边一片错落有致的层迭梯田,一块迭着一块,一层迭一层地向高山上延伸。站在这些梯田下仰望,目不暇接的梯田纵深处,似乎是水连着天,天连着田畴,把晴朗的天空衬托得更阔更展。梯田四周的山坡,都被一眼望不到头的树林掩盖得密密严严。梯田、山坡、密林,连缀着阳光投下的阴影,更加别具风采。再看穿洞的左边,一座高一百二十米、宽八十米的大白崖壁,硬是大气得让人不想用“山崖”来称之了。白崖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气势磅礴,崖壁直立,崖面颜色雪白,崖壁四周灌木丛生,风景优美。如此高大的崖壁迎面而来,俨然一副天然的铜墙铁壁。面对着如此的伟岸和那些勃发在崖壁上的生命,人就变得十分渺小了,停步仰望山崖感觉人很压抑,走着远离山崖又觉得心有不甘。而在这样的山崖脚,还有好几栋依崖建起的木屋,干栏式的古朴结构,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毛南族特有的古建筑风格。木屋的主人巧妙地利用天然的崖壁屏障,背崖面山,高大的崖壁就自然形成了房屋的后墙。木屋旁边穿洞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被这些房屋的主人充分利用起来,石磨、石碓,以及一些不用的粗重家什,就被安放到了穿洞内。如此的摆设,不但不显零乱,反而在优美的自然景观中,恰到好处地置进了一些古朴的人文景观,其奇妙处更是无可言说。

穿洞这个不可多得的风景,是毛南族聚居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可多得的自然见证,也是这片土地上少有的人与自然共处发展的美丽风景。毛南族同胞巧妙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妙手画笔,将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共容的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姚家河山水

这片土地上,姚家河就如一位天才的画家,不光画出了冰臼的历史风貌,还在群山间绘出了无数特色各异的美丽风景:峡谷、险滩、沙洲、溶洞、森林……姚家河画出的山粗犷、厚实、壮阔、沉重;画出的水干净、清澈、多姿多变;画出的河谷千奇百秀、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幽幽的宁静。行走姚家河,山水相衬,一雄一秀,一扬一抑,让人心醉。

姚家河距平塘县城五十四公里,位于平塘县省级风景名胜区甲茶风景区的上游,区间长近十五公里,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姚家河片区由一条很少看到水的河与两岸的高山构成。这里,山的膨胀簇拥,牵连得似乎没有尽头。也因了这些山的簇拥,水就几乎全被忽略了。一条河谷,一半裸露,一半被隐没在水里,水又被森林覆盖,就不是很明显了。当然,河谷也有奇丽峻峭的风景,但与高大厚实的山组合而成的风景相比,河谷就常常容易被人遗忘。而这里真正的风景——冰臼群,却不是在山上,而是在河谷。只有真正深入了河谷,才发现风景是真正的这边独好。姚家河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遍布,溶洞密集。上游逶迤而来的苗拉河,从一座大山底遁出,流到这片土地时,水却不知所踪,使姚家河近十五公里长的河床,有七公里河床形成了干河。没有了水的滋润,干河中就堆满了金黄色的沙滩和光滑玉白的转石。人行河中,如履沙漠和戈壁滩,偶尔会发现东一凼西一凼的水潭,潭水清澈碧透,水潭中鱼儿清晰可见,只有在四至六月丰雨季节,上游涨水的时候,整个河床才会看到有水流过。

姚家河的山,是让人一入眼就叹为观止的着眼点,山连着山,峰连着峰,岭连着岭,逶迤无尽,因此,很难有人到这样绵延的山体里来一探究竟。加上这里的大山,人烟稀少,山势奇险,绵延几十公里不见炊烟,不见房舍。很多时候,人们来到姚家河,都是急匆匆走下河谷,而山的许多风景,就只能放到臆想中去不断地演绎和冥想。这里的山不光给人粗犷、厚实、壮阔、沉重,还是很多动植物的宝库,从高山到山谷间的平地,从平地到山脚下的河谷,绿树成荫,遮天蔽日,且多奇珍异木,如梭罗树、红豆杉、红榉木等也常见到。植物中一种只有在姚家河河谷两岸才生长的珍稀竹种——棕竹,在这里生长得很茂盛。棕竹既可以做盆景美化环境,同时也可以连根挖起,去掉枝叶,做成老人们喜爱的拐杖。姚家河是植物的宝地,也是动物的乐园。由于少人烟的干扰,动物们长期得以在此繁衍生息,弥猴、黑熊、岩山羊、野山牛、麝香、沙鸡、红腹锦鸡等珍贵动物,常于河谷林中或高山坡度出没。一年四季,雀鸟鸣啁之声不绝于耳,野兽唱和之音声声不断。

其实到了姚家河,应该还是先了解一下山,因为这些山充满了传说,而传说是最能跟民族的久远历史一脉相存,更能让人窥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渊源和经络。姚家河南北两岸各有两座最高的山峰,被当地毛南人称为牛郎织女山,一东一西,隔河相望,相缠厮守,呼唤千年。当地毛南人把美好的愿望加注在传说中,给这两座山赋予出了崭新的活力和生命。传说王母娘娘不准织女下凡与牛郎成亲,就用头上的发簪在他们两人间划出了一条大河,让他们只能隔河相望,却永难相会,而这条河就是姚家河。姚家河之所以后来会形成干河,因为是牛郎和织女不离不弃,隔河相守的痴情感动了管水的东海龙王,龙王想促成他们的爱情,又不能得罪王母娘娘,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一年当中安排那么一段时间,让姚家河的河水断流,这样牛郎织女就可以过河相会了。尽管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其中却蕴含了当地毛南族同胞的美好愿望,蕴含了毛南族青年对情的忠贞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牛郎织女山上少土多石,但经千万年的演绎,两座山已经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树,那些树的根紧紧攀附在岩石上,有的还顺着岩石,伸入山脚下的河床中,在河床的底部紧紧相缠,彼此同呼吸共饮水,将牛郎和织女的深情故事一代代繁衍不息。除了牛郎山和织女山,当地老乡还给我讲了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仿佛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水一潭都凝结着一个个动人美丽的离奇传说和故事。

姚家河两岸到处是溶洞,最著名的洞有羊角洞、仙人洞、水洞、牛洞、马洞。羊角洞的洞口在一高大毕直的半崖上,宽大幽深,洞内有层迭如梯田的梯级水潭,有各种造型别致的石笋,还有假山,有瀑布。洞内的两条河流,一条流往四寨方向,一条流往广西天峨方向。贵州省地矿测绘局曾数次深入该洞进行考察,每次往返均一周以上,当地人也曾进去看过,但由于没有充足的照明设备,往往都只是走一小段就不得不返回。牛洞是一条水洞,水大的时候可淹到几十丈高的洞口,枯水期洞内可行船打鱼。

姚家河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整个河谷都沉浸在一片原始险奇的气氛之中,是观赏及旅游探险的不可多得之地。

古老的冰臼石

说到姚家河,话题自然少不了冰臼石,除了冰臼石,姚家河的风光秀美,那是不用说的,在不同的河段,都有着各种不同风格的美。

进入姚家河首先看到的是干河,即上游没有水的这一段河床,干河的水只有在春夏涨水季节才能看到。当地的老乡说,这一段河床一年四季都很少有丰满的时候,甚至于有的人说几乎都没有看到水流过。也许是大家来看这条河的时间不对,也许是这条河本来就很少涨水,所以才让很多人看不到它的丰满。干河因那一河如白玉般的怪石,嶙峋地充斥着近七公里长的河道而得的名。如此说来,这一河的怪石就一直与四周那些满是石头的大山,随意地张狂着喀斯特土地的野性,张狂着生活在这里的毛南人的艰辛。

干河有水,干河的水是宁静的,东一凼西一凼,闭月羞花般掩藏在嶙峋的怪石和柔美的沙滩间。干河的水不是被沙滩包裹着就是被怪石包裹着,在沙与石之间形成水潭。而从远处看,因为石的突兀,沙的张狂,水就被忽略了。干河不但有水,水潭里还游动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鱼群。在干河,当地人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一次,有几个人到一个被叫做滴水潭的水潭——也就是现在发现冰臼群的那个地方打鱼,就差点把命丧在了那里。那天天气晴朗,也没有听说上游下雨,那些人去打鱼的时候,晴空万里,根本没想到干河会涨水。那几个打鱼人来到滴水潭边,刚把鱼网撒下去不久,就听到上游传来了“轰隆,轰隆”的声音,声音很大很近,仿佛一个硕大的石头正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滚动在河床上,那种压迫耳膜的声音让人特别害怕。有一个人就从滴水潭边跑到河坎的高处去看是怎么回事。他刚跑到河坎上,就看到滚滚洪水正从上游倾泻下来,那一河的石头转瞬间就被淹没在水中。他急忙喊叫着说涨水了,听到他的喊叫,还在潭边的几个人连鱼网都来不及扯,立即丢下手上的工具往河坎上冲。刚冲到河坎上,滚滚洪水就从他们的脚下奔腾而过,再晚那么一秒钟,一行人就会被卷入洪水中。

干河河道两岸绵延起伏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大山,大山与河之间,多处深切着一百多米高的悬崖绝壁,河面宽不过百米,有的地段都还不到五十米,但是如果从此岸到彼岸去,就必须从下游走,而且要绕很长的路。带路的老乡跟我说,有一次,东岸山这边的几个人去打猎,走到河坎边到,看对河寨上的几个人猎到了一头野猪,对方热情邀请他们到寨上去吃野猪肉。从河这边看河那边的寨子,房屋、人影、活动的牲口以及炊烟都一目了然,他们花三个多小时绕到对方寨上,寨上人已经端着碗在吃香喷喷的野猪肉了。

干河还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河上河,但并不普及,只是偶尔才会有人提起。当地人说,一次,省里来的地质学家到干河考察,走在满是石头的河道上,其中一位地质学家说,干河其实不是干河,应该是一条两层河,平常的时间水都是从下面的地下河流过,只有在发大水,地下河容纳不下那么多水流淌时,水才会从地下河口漫出来,流经地表上的河道。尽管如此,当地老乡仍不太相信,地质学家们考察离去后,许多好奇的人都去寻找过地下河的入口,但都没有找到。世代居住于此的毛南族人——特别是一些上年纪的老人,不相信干涸的河道下还会有一条地下河,更不相信水会从河道下的地下河流走。只有一些年轻人认为,专家做出来的推测,应该有一定道理。既然有那么一条河道,就一定会有水,那么水到哪里去了呢?最好的解释就是从地下流走了。促使这些年轻人相信的,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就是近七公里长的干涸河道,在走到下游后就一头扎进了水里,然后又变成了一条充沛丰满的河流,并穿透一座大山,流过一个一千多米长的溶洞,流进了一年四季都水流不断的甲茶河。干河的石头由于形状怪异,姿态万千,一度成为很多玩石者青睐的对象。但由于山大路险,这些石头才没被取走。

发现冰臼的地方是姚家河的干河段。干河的河道上,除了石头就是沙滩,间或就是一些小水潭。河道里雪白的石头、金黄色的沙滩,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水潭,在两岸高山与绿树的衬托下,别有了一番景致。春夏涨水的日子里,干河也会咆哮、凶猛和充盈,但那是极少有的日子,大多数的时间里,干河的水都从干涸的河床下悄悄流走了,一直流到下游的八湾才重见天日。干河冰臼群位于河道中部被称为滴水潭的地段,那个地段由一整块长达三百多米的岩石构成,岩石四周堆积着很多奇形怪状的硕大鹅卵石和一些沙滩,岩石上、卵石上又分布着圆形、心形、蝌蚪形、喇叭形等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石臼。石臼与岩石、与卵石、与沙滩一直是当地老乡——特别是半大孩子们的游乐园。闲暇时候,在沙滩上游玩,在卵石间搜寻,在石臼里捉迷藏,让脚印遍布在大大小小的石臼里,让很多欢乐洒落在河道上,至今让很多人还在津津乐道。

因为要重新认识一个新名词,重新认识历史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足迹,来之前,我查阅了历史资料,从资料中我了解到,“冰臼”就是指距今大约200万至300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后期,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向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形成,看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几百万年以来,干河冰臼群一直被姚家河的高山深谷所掩盖而不为人知,直到一个新的世纪,直到一群搞旅游开发的人走进这片深山,直到干河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来自山外的那些地质学家们,沉睡千百万年的干河冰臼群才展露出它们的风采。

冰臼在姚家河留下了一个足迹,这些足迹用科学家们的话来说,不光具有“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好、个体大和形态类型丰富等特点”,而且也证明了“距今两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姚家河地区曾有过巨大规模的冰川运动,姚家河的形成是冰川运动后冲蚀而成的一条河流,至于形成干河是后来在地壳的不断运动中,重新形成一条地下河后才出现的现象”。且不管科学家们去做何种推断和解释,姚家河冰臼群对研究这一地区古气候、古地貌、古环境的形成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这个发现不光演绎了姚家河形成的历史,再现这一地区古气候、古环境变迁、人类起源,以及现今气候演化趋势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历史依据,同时也为古冰川运动在南方地区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见证。

姚家河冰臼群不光大小不一,而且也深浅不一,三百多米长的河道上,各种形状的石臼成群成状地排列着,大的近十平方米,小的直径不到半米,有的独立成形,有的是好几个相连在一起,组成一幅幅多姿优美的图画。浅的石臼只有寸把深,深的则好几米,有的装盛着金黄色的河沙,有的则装盛着一窝一窝的清水,在沙粒、清水的点缀下,石臼的形状更显得丰富多姿,色彩斑斓,引人入胜。

姚家河的这些冰臼、那些被河水冲刷得雪白的鹅卵石、以及那些经河水冲刷而堆积起来的一个又一个沙滩、那些屯积在石臼里的一个又一个水潭,不光演绎了一段地质风景,同时也证明了贵州毛南族世居的这片土地,有着久远的历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