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是在四川盆地南缘的泸县五中读的。
1980年盛夏,初中毕业统考,全校第一,本以为中专十拿九稳,结果眼睛出现近视,未被录取。眼看同学们中专高中,愉快入读,我却面临失学的危险,心里多少有些失落。幸好高中老师了解情况收下我,我的读书生涯才得以继续,不然,我可能就可能打零工去了,连时兴的顶替都轮不上。
其时,校长换成了面皮白净微笑慈祥的陈远柔。陈校长高度近视,眼镜跟酒瓶底无异,这在教育部门,弹钢琴指挥也好,下深水巡检也罢,十分要命。好在很多优秀的老师,比如教语文的李开晔、王明高、周永泰,教数学的黄成镕、陈先泽、董慎伦,教政治的韦仁德,教历史的孙祖贤等等,自身要求高,业务素质强,以对三尺讲台的自觉,对贫寒后生的挚爱,长年累月披星戴月,起早摸黑耳提面命,用辛勤的汗水,忙碌的晨昏,培养了那个文化荒漠时代川南贫瘠之地的一批大学生。
1983年9月,到了收获的金秋,大学录取报捷,冼泽文吉林工业大学,邓自喜西南农学院,杨胜海西南石油学院,邱有前成都地质学院,张珍秀宜宾师专,陈美玉西昌农专,袁发秀南充医专,梁斌四川银行校,刘世彬重庆煤碳校。我465分,文科第一,超过430分录取线,考上了四川师范学院。
时间转瞬来到1986年11月。其时,我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校更名了)修汉语言文学已三载余,学弟应宗荣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系进入大二。
11月1日。上午上完课,我到狮山的资料复印室,找到誊抄考研资料的陈诗黎。她是陈远柔校长的长女,西师刚毕业,分配在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执教。因为不满足就此平庸,也为了自己梦想,准备报考四川社科院文艺理论家吴野的研究生,托我在川师为其备考帮忙,已经好多天了。
她告诉我,调任泸县党校校长的乃父,高度近视到了必须动刀的地步,已入住川医附院。
这不算晴天霹雳,毕竟陈校长视力之差,眼镜之厚,我见识过,现在又上了年纪,还有亲力亲为个性,累到目眦尽裂,双脚不便,是可能的。于是,我便约好科大的宗荣,次日看望曾经的母校校长。
第二天是星期天,尽管已是隆冬,但蜀都的天气晴好清凉,我早起洗漱就餐,跑出校门,挤上12路车,很快就来到了科大。
见到应宗荣。他又约上两个五中同学、西南财经大学农经系的陈世德、刁维全,准备一同探访。这样也好,孤身在外的学子,邀邀约约去拜老校长,显得热闹,能让病床上的人排遣痛苦。
于是出校门,来到人声鼎沸,货物琳琅的九眼桥头,挤进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水果市场,买好苹果、广柑、罐头。午饭后,赶紧出门。
从九眼桥出来,到人民南路的川医附院,有几公里的路。大家急切地等车,但公共汽车仿佛有意为难,半天都不来一趟,似乎也要和市民一起耍星期天。我们的心儿便蹿到脚上,赶紧边走边等。但是,公共汽车就像捉迷藏的小朋友,并不理会你的心情,依然如故。我们几乎是走拢华西医科大学的。
轻车熟路来到附属医院,三步并作两步,便看到了住院部门牌。但是,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遂人意,门卫不让进,说必须到四点才开。想想看,门外多少双焦急、渴望的眼睛,而每双眼睛背后,都盛满伤病的悲情与痛苦,把此时此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放在火上燎,刀上砺,那么折磨,那么难熬。
大家都等得不耐烦了。门外或站或依,或靠或趋的,主要是工人、农民、老师、职员,其中又以上了年纪的老太婆居多。老人们才不管什么是规定,什么是纪律,什么是矜持,什么是脸面,她们长着一张薄而利的嘴皮,很会磨的,从周文周武讲到三边两户,从高玄曾祖讲到亲兄奶弟,扰得门卫耳根不清净,又不能躲逃。没有办法,好好好,大家通融一下,各让半步,提前到3点半开门,我已经破了原则,坏了规定,门卫说这话的时候,一脸无可奈何。
3点半一到,人们便如潮水一般涌进去了。我们很快上5楼10病室17床,见到了魂牵梦绕的陈远柔老校长。
只见术后的陈校长盘腿坐在床上,像个深谙法术的练功老道,显得极放松。原来,经过手术之后几天定型,头上的绷带已经解下,恢复人形。他稍微歪着头,贴着一个小耳机,在认真的听着什么。哦,这是医院的杰作,考虑到病号本身寂寞,又是眼疾,什么都看不见,于是每个床上发了一个耳机。收音机音量颇好,还很清晰,真的很人性,很周到,应给医院树大拇哥。
眼睛仍然不能睁开,而且不对称,明显左眼小了些。为什么呢,据称是做玻璃体的切口手术。因为视网膜影响,已经影响到图像聚焦。聚焦不准,只有把玻璃体的凸透镜划开来调整,强迫拉焦距,保证视物的焦点,能正好回落到视网膜上,给视神经中枢输入真实具体的信息,使人能保全视力,正常用眼。
幸好,陈远柔校长生性乐观开朗,没有悲伤抑郁的情绪,对战胜病痛起到了极好的正面作用。说起话来也轻松愉快,和蔼可亲。加上我们几年不见,他又离开了泸县五中,所以,交流摆谈之中,没有一丝的长者威风和教训成分,而回到往日的校园生活,那就是一幅斑斓多姿的学子问学图,恩师垂询图,全校发愤图。
时间就像退居二线的老人,悄悄地藏在后边,我们的对话,就是学生的发展,老师的的近况,教学、生活、心情……
唉,我想,毕竟是校长,想得真宽广。
探病的时间快结了,我们便在依依不舍的反复安慰和祝愿中,退出病房。
时间又过了三十几年,陈远柔校长,已很久没有消息了,健在的话,应该早入耄耋了。我在川北的仙海湖上,有条不紊地战训,应宗荣却在南京理工大学做起了有滋有味的教授。
二○二四年四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