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尚碧的头像

林尚碧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13
分享

款步莲池乡

初夏时节,薄阴天气,从西充高速路口下道左转,没出几公里,便到了中国民主圣人张澜的出生地。

张澜的出生地位于丘陵起伏,绿树满障的西充莲池乡观音堂村。双向通行的羊肠小道,在新农村建设的农家小楼前,平整洁净,蜿蜒绵亘。行走其间,身心恬淡。此情此景,和张澜生活的清季、民国相较,或与眼下战事胶着的巴以之巴勒斯坦、俄乌之乌克兰对比,简直判若云泥,从而生发出和平年代,平安中国的心旷神怡来。不难想象,倘若张澜先生从一百多年前走来,见此等山清水秀,风调雨顺,也会慨然涕下,欣慰后进,流连忘返,旌表当世。

现在,张澜出生地已经辟为人们朝圣、拜访、游览、观光的一处景观。我的想法,却挣脱常思,希望在巴蜀民居的房前屋后,解码这个圣人成长的基因密码,若说尊重,也是一种异于常行的景仰。

进入张澜旧居的路边,是一院宽阔的广场,即表方广场,排列整齐的大青石地面,平整而并不如砥,照顾南来北往的人们,行走防滑。广场正中,一通六七米高的细青石峨碑,光滑如砥,巍然屹立,碑础环绕着连绵起伏的海波纹,多少借喻饱经沧桑的老人,丰富的经历和宽广的胸怀。光滑的碑面,金色狂草竖写着: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左下落款三字,毛泽东。这遒劲有力的毛体,既底定了西充圣人在人间的地位,德隆望尊,高山仰止,又表达了一代伟人对当世圣人的敬重,言为心声,举世咸钦。广场左中右三围,青瓦杏墙的张澜故里介绍版,朱柱白墙的游客中心,清荣峻茂的丛林树木,把整个环境衬托得秀幽雅洁,仿佛五柳先生之出尘烟,半山居士之入褒禅,一下就神清气爽,灵魂出窍。

沿着清枝绿叶的小路前行,除了蓊蓊郁郁的民盟林,便是满眼葱茏的田野,精致的农房,让人惊叹近些年新农村建设的优质高效,温润人心,直追羲皇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生活在这里的农人,在享受山水,陶冶性灵,不逊于西欧的小庄园主,南亚的成功人士。

步行几分钟,经过喜光又喜凉的杏梅园林,只见树木扶苏的灌木林丛,清清爽爽,疏密有致。再往前,就看到莲叶泛绿的广袤荷塘,挨挨挤挤,宛然碧玉,给周围的绿植配上浓郁的底蕴,惹得尘凡中的男女,抛却俗思,款步徐行,寻幽探胜,盘桓其间。哦,这就是迷人的青莲池。

池侧,是安静的馆舍,中国民盟历史陈列馆。池后,是明净的农房,张澜旧居就这样不惊不诧,方正清通地矗立眼帘。这是一座典型的川北民居,占地约略三千平米,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数百年的沧海桑田向世人昭示,张家的祖屋,历久弥新,传承有序,耕读传家,光宗耀祖。

这类巴蜀民居,在丘陵起伏的天府乡间,有一个共同的习尚,就是喜欢依山而建、面水而居。张澜旧居也不例外,背后的山是长岭山,绿树连绵,秀甲四方,面前的水是玉带河,清澈明净,波澜不兴。青山绿水前后环拥,荷塘梅林远近相望,使深山之中的民居显得十分清雅,格外幽静。

旧居由正院、北院、南院等组成,宛如明式亮椅,坐西向东,三合院落,清旷疏朗,简约明快。房屋以灰青色墙为主,穿斗结构,木梁青瓦,青石院坝,朗丽雅洁。院内房屋以石板路相连,或小阶梯相衔,高低上下,错落有致,浑然天成,苍老古朴。这种风格的聚落,形成既连接又开放,既通阳又走水,既藏风又聚气,极富典型川北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群。

三合院正中,矗立着两米高的张澜先生站姿青铜铸像,为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先生身着布衫长袍,目光炯炯,双手后背,表情慈祥而坚毅。正堂及左右厢房,是其父母、兄弟饮食起居之所,还有学习、生活之地,里边的木质门、床、柜、桌、椅、凳等简练结实,布局合理。加上黑白图片与标示文字说明,一目了然。

岁月峥嵘,韶华倥偬,青少年时期,张澜先生就在此出生、蒙学、劳动、成长、几近三十年。

这三十年里,给予他思想和追求,奠定了什么呢?

先看他生平,张澜生于1872年,字表方,清末秀才,人称川北圣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继黄炎培之后,第二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也就是说,1900年代之前的清季,生活在西充农村,张家的门风和习尚,培养了他对不少优秀的品质。

一是民族魂。张澜不忘本,一生历经清末、民国和新中国,领导保路运动,结识蔡锷参与倒袁,任川北宣慰使,主持川北庶政,直至担任新中国副主席、副委员长等要职,始终致力中华振兴、民族解放,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合作,通过各种场合反对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其家国情怀,民族情义至真至诚,源于山乡从小接受的正规教育,方正迪化。

二是清廉行。张澜从1894年中秀才,入尊经书院,1903年赴日留学,创立初、高等小学和南充端明女塾,1917年任四川省省长,1926年任国立成都大学(今川大)校长,到后来共商国是,始终为官清廉,高效著称,这就是乃父,清末贫寒秀才张文倬设馆教学,耕田养家濡化的结果,还以“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乃尔教师之至。”开宗明义,勉励后进。

三是俭朴风。张澜阅历之丰,考科举,留东洋,建学校,倡保路,反封建,御帝制,护民主,任要职,可以说由清朝而民国,而新中国,完全有条作享受裕足的物质生活,但他却极尽简朴,以至来自解放区的同志看表老戴瓜皮帽,穿长衫,一副遗老的样子,颇有微词。周总理特意拨了一笔服装费让他穿一身新登天安门城楼,他婉言谢绝,才自掏腰包维布衫出席。

总而言之,这里的一山一水,丰厚的家庭教育,传统的启蒙教育,淳朴的风土人情,为后来的张澜成为一代圣人,埋下了润物无声的无痕基因。

这样走着,看着,想着,就觉得民盟的张表老,生于兹,长于兹,多么幸福啊。

二○二四年六月五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