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尚碧的头像

林尚碧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9
分享

八十年代的作家讲座

聆听肖马,纯为机缘巧合。

1985年11月12日,一个萧瑟的晴天,在狮山文科楼201,那个整日里弥漫温馨的教室里,聚着从言事口广告栏招呼来的上百学子。著名作家肖马,在给我们作《电影与文学》的报告。

涉及电影和小说创作的故事,自然能吸引年轻人,文学青年,尤其是八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有这样的心灵涤荡,神驰意往,能畅游于人物、情节、环境与菲林叠合的世界,每一个听众,从发须到脚趾,都是熨贴的。其实,这种荣幸,得亏川师中文系五九级六○级的老校友,峨影厂的编剧王小兵和文学部主任赵尔寰二位,是他们的穿针引线,才让那些渴望的眼神,聆听到作家的妙音。

教室里安静极了,仿佛虔诚的朝圣者,等待着什么。是啊,那是一个知识和文化都比较欠缺的时代,更没有如今各种各样便捷的视听媒介。

身着黑色夹克,头发疏放凌乱的肖马先生,看样子五十多岁。大眼厚唇肉鼻子,脸上肌肉较松弛。他就在讲桌前非,常随意地浅坐,根本没有某些庙堂学者那种深不见底的做作。他这一随意,让人很容易就联想起海报里《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主人公。

但是,一双剑眉,两眼专注,满脸投入,说话时快时停,没有节奏感,让你竖起耳朵,这一点,又表明作家绝非世间俗类,肚子里秘藏着的东西,完全可以满足好奇的诸君。

他也有慢下来的时候,吸口烟,呷口茶,十分的悠闲自在。

自己投身于创作,又醉心电影文学改编,他的话题更多放在作品上,尤其是给他带来指路明灯般影响的中外电影精品。

在谈到1942年的美国片《魔弓》时,他双眉上挑,眼睛有光,声音也高了起来,显得比较激动,对音乐影片中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推崇备至。

影片是意大利作曲家、演奏家帕格尼尼的电影传,萧先生从影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心里活动,表现形式等,一一讲来,删繁就简,头头是道。尤其是帕格尼尼•尼可洛在他的至爱珍不得不屈从皇帝的旨意,嫁给保罗后,愤而拉出的小提琴,激越凄清,令人心潮起伏,潸然泪下,知道吗,懂了吗,这,就是人物性格的突出表现,就是吸引观众的地方,就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

停了一下,他喝了一口茶,继续讲。

美国战争题材影片《现代启示录》,描绘越战期间,美军上慰威拉德奉命寻找脱离军队的科茨上校,将他带回或杀死。科茨曾经辉煌,战功赫赫,如今却在柬埔扎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己的军队,推行野蛮统治。威拉德与几名士兵沿湄公河逆流而上,途中目睹杀戮、暴行、死亡等,深受震慑,自己也情不自禁,身不由己疯狂了,最后取代科茨,登船离开,但恐怖与屠戮仍在蔓延,在继续。这当然是一部非常有冲击力,也很吸引人的影片。对名导科波拉关于战争、人性、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和血腥强烈的视觉冲击,心灵震撼,萧先生向在座的老老少少抛出了大量的肯定词汇,不吝溢美,极为叹赏。

他说,文学就是心灵的震颤,如果不能震动人的内心,不能打动人,就失去生命力!

因为是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语境里,谈他自己真实的感受,所以,他不做作,也不掩饰,在谈及历史、文革和当世文学的看法时,他勇敢地自我解剖,承认自己的创作,也有随波逐流地受到政治的左右,比如电影文学剧本《柳暗花明》,比如《巨澜》,比如与陈登科合作的长篇小说《破壁记》等。那时,大家印象里,《破壁记》展现了十年浩劫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人民的苦难,其生动的人物故事,复杂的社会现实,理想的的人性光辉,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的地位。

在一阵叹惋之后,他又兴奋地介绍自己的新作,就像工厂出了新产品一般,他称,刚完成了长篇小说《纸铐》。

但他更得意的,是新近创作的中篇小说《钢锉将军》,此次抵蓉,就是奔改编电影剧本来的。

电影《钢锉将军》的故事梗概为:1978年深秋,在一座依山傍水的小楼里,闲居多年的李力将军渴望重新工作。此时,他与失散21年的老友周芹重逢,忆起往事:1949年秋,留美归来在东方大学任教的周芹,续用英语讲课遭围攻,得军管会秘书长、东方大学校友李力回母校相助,由此结识了周芹和外语系学生林书痕,并与书痕结婚。不久,李力为有所谓"特嫌"的教会大学生物系毕业生梁九邨安排工作。又在奉命执行"改造战犯,挽救有用人才"的任务时,冒着风险将有民族气节和真才实学的死刑犯、国民党少将特级工程师陈天寿派到水电站工地监督使用。林忧心忡忡,李力被停职。大跃进年代,复出的李力担任水利工程的总指挥,却将建议工程暂时下马的陈天寿赶出技术处,下放到桥梁工地。在一次排险时,陈天寿壮烈牺牲……抚今追昔,李力陷入深思。他对拼命阻止自己出来工作的妻子大动肝火,而林书痕想起20年来的风雨坎坷,心痛欲碎。夜晚,李力接到老首长赵司令员要他出山的信,兴奋不已。次日,林书痕用担忧的目光,看着丈夫乘坐的吉普车迎着朝阳在颠簸的路上疾驶远去……

萧先生说了,李力这个形象,不是平面的,他是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的外在表现。有激烈的冲突,也有沉重的无奈,总之,人在行动中活起来,真起来。

面对一双双清澈的专注的眼睛,他鼓励大家,年轻的文学青年们,一定要有创作中国大历史的连续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剧本。

今天看来,把他的话听进去了的,不多,毕竟下嫁市场的文学,已经多元变态,丰富入俗,而且良莠杂存,鱼目混珠,得其三昧者鲜也;再者,柴米油盐,声色犬马,能淡定到身在尘凡心寄世外的达者境界,非曹雪芹或周树人,莎翁抑或托翁之属,岂易哉。

从小说的取材,积累,创作,结构,情节,环境,他在轻松随意中,款款道来,侃侃而谈。如山间流水,似绿野春风,自然,亲切,容易懂。不过,他的这样丰富而似显零乱的内容,尤其是对故旧的絮叨,也让很多企望甚高的小青年装盛不下,而生畏难。

其实,肖先生所言,句句属实,句句在理,我们在文学课,听夫子所道,也如此,但是,因为肖先生身体力行,现身说法,更具体,更生动,更真切,更可信。

岁月沉淀了很多精粹,萧先生的作品,更受欢迎了,比如前述。其实还有:散文集《淮河两岸鲜花开》,电影文学剧本《水痕》《江南雪》《淝水之战》《青春似水》等。而且,对于生活的热爱,他还培植了许多别于常人的雅好。在以《孟子•尽心上》:“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取名的“移气居”家中,就陈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铜雕、木雕、瓷器、绘画、玻璃器皿等,而且尤其喜欢国内很少见到的皮制酒瓶。

晚年,他的小说《铁梨花》被搬上荧屏,成为作家父女合作之璧。《铁梨花》是肖马30多年前的作品,当时他希望为当演员的妻子写一个符合年龄和外形的角色。他的妻子,那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有名的电影演员俞平,即严歌苓的继母,主演过《小二黑结婚》。作家着力塑造了集大善和大恶于一身的传奇女子铁梨花,发表之后风平浪静。后来,严歌苓操刀改编了父亲的作品,从4万字的剧本衍成16万字的长篇小说。这部以民国晋陕交界的黄土坡为背景,以军阀盗墓,孤绝惨烈,儿女情长,悲欢岁月的为主线的巾帼英雄电视剧,据称颇受年轻观众好评。

忽然就见报上说,生于1930年,上世纪四十年代投身革命,五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的作家肖马,作别尘世了,标题为《作家肖马辞世,女儿严歌苓伴至最后》。唉,给我们开讲座的肖马先生,就这样走了,愿先生走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