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渠,位于福建莆田秀屿区埭头镇汀港村。近年来,它闻名遐迩,引发了关注。
创业渠像一条飞龙盘踞在崖岩的半山腰上,夺人眼球。它的北侧就是艰苦奋斗主题馆。中间有条清澈的小溪,它是由上游的水库坝底泉水汇聚顺着山势而下的,流经创业渠的岩石下,最后汇入大海。创业渠倒影在溪面上,跃动着,像巨龙腾飞,栩栩如生。
这一带山涧吹来的空气格外清新。
放眼汀港山,绿树婆娑,风车林立,壮观气派。
村里退休教师林文贤,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口才极佳。他热心公益,发挥余热。讲述中,他时而神采奕奕,时而陷入沉思。
林老说:提到水渠,自然就联想到柔美的清水。小溪上方,离创业渠不远,有一处叫小澜亭的天然泳池,夏天,四方八邻数以百计的村民带着小孩驱车而来,笑声、嬉戏声、跳水声,声声入耳。这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的人间仙境,此外,创业渠周边,还有民俗馆、码头、油杉文化园、天花圣寺等景点和休闲娱乐场所。
在他的侃侃而谈中,创业渠的来历,以及其间的故事,历历在目。它已然成为了乡间天然的博物馆,生动的活的教材,它唤醒了当地后昆,珍惜今日幸福生活,勿忘前辈艰辛创业。今昔对比,才知生活的确不易。
创业渠,醉了汀港的岁月,湿了林老的眼眶。
1964-1966年修建蔡陂水库,大坝完工后的1966年,汀港民众,马不停蹄,着手开始修建渠道。创业的劲头,丝毫不减。
主渠500米之后,分渠两条,分别通往东西两边。东边的这条,地形复杂,由此遇水搭桥,逢山开路。地形崎岖不平,高低不等,修建的难度极大。创业渠就是通往东边的一段最艰巨的水利工程。困难拦不住汀港干群。他们在陡峭的坚硬岩石半山腰,先行凿出一个支点定点,然后把它当作支架,铺设水泥。其调板站板,从悬崖高处通过安全绳一点一点往下滑,与支架嫁接绑定起来。他们甘愿苦干,还要苦熬。为了生活美好,把自己淬炼成钢,不懈奋斗。
创业渠全长百余米,61个定点。他们绑下安全带继续作业。负起艰巨施工任务的人员,主要由共青团与民兵组成突击队来完成。他们身板贴着崖岩,如悬空一般,非常危险。若是恐高症者,在上面的话,肯定会脚软的。突击队分成多组,每3人一组,进行组合操作,分工协作。2人抡锤,1人扶着铁钎,开凿岩石,石粉纷飞,眼睛非常不好受,加上烈日炎炎,汗流浃背,面对困难,大家只能克服,再克服,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用方言传唱的简单劳动号子,古朴又接地气。每个定点的规格是长20公分,宽15公分,深20公分。定点所需的材料是15乘20乘50公分。之后,在底面铺设条石,两边也是用上条石。如此施工,比较稳固。
当时,他们的工作口号是:早出工,晚收工,白天不休息,晚间加夜班。这与“出工哆来咪,收工乘飞机”的慵懒的顺口溜,大相径庭。他们的奋斗精神鼓舞了大家,彼此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工,直到傍晚才收工,工作繁重而危险。他们的劳动报酬是记工分,每天一个工日,外加4毛钱的补贴。
运载的工具简陋,有的用上了鸡公车,那是微型的土炮车,独轮,车轮在前,人在后,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脖子上挂着拉车的绳子,有的会勒出一道道深深红红的痕迹。有的用简易的板车运土石方,原始落后,靠的是勤劳扎实,不怕苦,积少成多,一点点化解工程的土石方,腾出一方天地来。
短短的这段创业渠,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其中每个定点,用了9个工日。
创业渠,是民心渠、为民渠。这段水渠修好,可以灌溉下游300多亩的农田。造福百姓。当地,种地百般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缺水的魔咒,广种薄收是难免的,又是必然的。创业渠,渠水情意深,渠水恩情长。干旱的日子,与下雨天,水渠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据说,建成时,电闪雷鸣,感天动地,百姓奔走相告,喜极而泣,不知是雨水,还是幸福的泪水。
总体上看,当年修建创业渠,以公社下的大队为单位,工程浩大,各处同时开工,当时妇女也是主力军,顶了半边天,她们肩挑,当小工。有开采技术的青年,与基干民兵,含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突击队,承担艰巨的地方作业及危险工作,民兵营长林万义担任突击队队长,下属有编制;任总指挥的叫林吓松,他是当年的支部书记,林锦龙任大队长,负责总施工,莆田县水利局下派技术员黄玉仁协助,为技术主管,负责勘察、测量与施工。
创业渠修筑时,流传着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工友们大都风餐露宿,口粮少,有时吃上稀拉拉的麦糊,饥不择食,遭遇饥饿,是常有的;穿着草鞋、破衣裳,只能勉强遮耻,天天挥汗如雨,暑寒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可谓干的是非人的苦活,吃的是滴油不沾的地瓜干,且时时供应不了,缺少口粮,是常见的事,可是工程不能耽误。既要吃的了苦,又要干好活,这矛盾就得自我克服。这个创业渠,几乎是用心血乃至生命拼来的。有人走路一瘸一拐的,不下阵地,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内心不认命的倔强,越是困难,越是激发了他不屈与自豪。
因为危险,有的老太太不放心儿女上阵地,偷偷阻止,但是儿女觉悟高,家人也无法阻止,老太太极想去妈祖宫为上工地的子女祈愿,可是当时破旧立新,她无奈舍弃了这个愿望;有的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拿出来,放在支架上,支持修建创业渠;有的用上红茶宝国茶,煮着茶水,挑着它,前往山路难走的修渠前线,上山犒劳;有的送上点心,五分饼或手工汀港线面;有的外来女婿上门作客,也上阵地,投工投劳,出一份力;有的婚姻一推再推,就是要等到创业渠建成的胜利后,然后安心地办婚事,不因私事而影响公事;有的把上好的香烟,如大前门,飞马,海堤等,舍不得抽,留到创业渠胜利日,分发,让大家分享,平日里,只抽鹭江、红霞牌的香烟,或者旱烟、红烟,这种烟,是本地民间自种的烟草,把叶子摘下来,晒干,切成烟丝,工友休息时,抽上几口,就是巨大的难以言说的精神享受;自从创业渠建成后,有的闹洞房,就把创业渠当主题,“抱出灯”“看光影”,人体搭成创业渠,然后现场观赏点评分享。
作业组组长林文王,站在最前沿,那些脏险重的活,他抢着干,每天公鸡打鸣的第一声起,天没亮,他就准备第一个上岗,比任何人出工都早,从检查安全,准备劳动工具开始,一直忙到傍晚,他最后一个拖着疲惫身躯回家,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几乎是玩命。还得忙着为第二天的出工,而炼敲石尖。有一天,他身体有点不舒服,即刻便昏昏沉沉的,只觉得头冒金星,一不留神,安全带疏松了,人一下子从高处掉了下去,工友们紧张呼叫,马上赶过来。天空的飞鸟,都关切地飞过来看望。大家扶他上来,他喝了几口山泉水,当时没有开水,也没医生。工友劝他好好休息一下,片刻后,淡定下来的他,二话没说,吃力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灰尘,说:你们看看,还好好的,没事的。只要活着,还得干下去,渠道没修完没修好,不能死的呀。老天也不会让我死的,我还行,你们放心吧。林文王的言行,感动了在场的工友,像给了大家无穷的精神力量,浑身有劲了。仿佛辛苦一下子不见了,大家又充满了战斗的劲儿。林文王又率先抡起大锤子,干了起来,工友们都激动万分,受到了莫大感染,纷纷以他为榜样,奋不顾身又投入到战斗中,站在修渠的最前沿。
他们深知,困难摆在眼前,除了胜利,已经无路可走,必须无条件去克服、去解决、去战胜。只有迈过去,后面才会是阳光大道,才有哗啦啦的清水。他们深信,这水渠,一定成,困难再大,都会挺过去的,而这一切离不开民兵等突击队员。我辈当自强,自强于山巅之上。终于,他们为工程的完工,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干,加油干!”
如今当年这个战天斗地、征服自然的农业时代痕迹,存留下来,作为农耕文明的一个缩影的它,作为昔日的标志性的东西,成了当下乡村旅游的一个景点、看点、亮点。由此可以遥想:当年兴修水利的热潮,以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随处可见之景象。虽然水渠的功能几乎荒废了,完成了历史性任务,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创业渠何止只是普通的渠道,其间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绝不会荒废,艰苦创业的精神更不会荒废,而是长存流传下去,如同岁月的珍宝与馈赠,是老天赠送的独特的礼物。前来观赏的游客,以仰慕的神情,对创业渠致以注目礼,流露着敬重的表情,也许感恩、敬畏、传承的理念,在他们心中升华。
当年叫做封山育林。当前,叫“两山”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及生态文明,为人们所熟知,所传承。
这里的创业渠,成了当地群众高兴自豪的事儿。有的携家带口,来到现场看看创业渠,欣赏当年的杰作,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创业渠,也成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乡愁,活生生的乡愁,永远的乡愁。集体经济下的沧桑的创业渠,见证了汀港山下的沧桑巨变。
创业渠,就是在纷乱的红尘里,一个前世许下的约,需要你匆匆赶赴,守在路口,等你同行在昔日岁月中。在此,如水年华,淡然不负。一些怀旧的老人,喜欢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到这儿来看看创业渠,像会见老友,溜达中,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听听溪流流畅,如同乐曲,笑逐颜开。
青山绿水相伴下的创业渠,像一位老者,在默默讲述昔日的荣光与艰辛,花草树木,都在聆听。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月夜如水,院子里的花意正浓,三杯两盏淡酒,风静日闲,近山如黛,守着一窗山明水秀,亦能安然到老。因为有了眼前的创业渠相知相伴。一些村民,不愿随子女外出,他们舍不得创业渠。
有人在近在咫尺的艰苦奋斗馆,留下了话儿,道出了对当年党员干部的深情怀念与敬仰。
讨酒田园,不问光阴走过几个轮回,不问岁月历过几次风雨,只是守着老旧的创业渠,倾其深情,乐尽天真,带着内心深处最柔软情感,在四季婉转的梦里,拾起古老的记忆。
从拇指峰俯瞰,前山后海的汀港村,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俨然一条镇守海疆的卧龙。波浪起伏着,波光粼粼,似是希望的星光,这片开阔的海域偏爱渔民,山海结合的优势,正渐渐发挥着作用,过往贫穷、落后的老渔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业渠,正在欢唱着精美的石头歌,与大海唱和着。
20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