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银河的头像

马银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08/28
分享

让农民“牛”起来

 

村东头的李奶奶把自家的牛卖了,这可是“大事件”。李奶奶80多岁了,但身体硬朗,耳不聋眼不花,还养了一头牛。那头牛,毛色发亮,犁地耕田十分出色。那是李奶奶的命根子。

李奶奶年轻时是生产队长,下地干活比男人都强。那个年代,一个生产队也没几头牛,种地打粮食全靠它们。因此,生产队安排专人看牛。李奶奶总是不放心这些牛,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去牛棚转一圈,叮嘱守夜的人:“你睡觉可得惊醒点,咱农民就靠这些牲口种地呢。”尽管大家小心谨慎,还是出了意外。有一天晚上下暴雨,打霹雷,一头牛受了惊吓脱缰了。看牛的人拦也拦不住,追也追不上,急得直哭。李奶奶赶到后,眼睛一瞪:“哭有啥用,赶紧叫全队男劳力都去找牛。”“这黑灯瞎火的,上哪儿去找啊?”李奶奶手一挥:“都别着急,顺着脚印找。”李奶奶对生产队的牛比对自己家孩子都熟悉。果不其然,在二十里地之外,李奶奶找到了那头牛。

分田到户以后,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牛。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高了,对牛的依赖也与日俱增。牛,简直成了家庭的一员。过年的时候,家人吃过了年夜饭,就会给牛端一锅米饭,然后摸着牛头:“你也辛苦一年了,过年吃点好的,来年更有奔头儿。”还有的人家会在牛角上贴一个红对子纸写的“有”字,或者在牛栏门上贴上“六畜兴旺”,寓意来年会有好运气。

村里人都以为牛耕的日子会永远伴随着农民。可是,村里一户人家不知道从哪里买回了一台手扶拖拉机,村里人叫它“小八匹”。他每次在院子里摇响手扶拖拉机的时候,邻居都会来围观。“摇啊,咋摇不响了呢?”有人起哄。那人也不着急:“我再用摇把摇两圈。”他脱了上衣,甩开膀子。只听“突突”的一声,手扶拖拉机冒着黑烟响了起来,这下大家笑了。那人开着“小八匹”拉着犁和耙,直奔自家地里。这一路上,村里男女老少都站在门口,看着这个小铁“牛”招摇过市。再看那人的得意劲,头都快扬到天上去了。到了地里,这手扶拖拉机就是比牛快。李奶奶也好奇,她背着手在那后生的地头看了一圈,撇了撇嘴:“这手扶拖拉机快是快,可是耕地没有我家牛细致。”

渐渐地,村里手扶拖拉机多了起来。村里人开始用这小铁“牛”犁地耕田,也用它打道场。用手扶拖拉机拉着石磙在道场打麦子或稻谷,比使牛拉着石磙轻松多了。因为它只喝油,不用休息和喝水。不过,倔强的李奶奶仍然使牛种地打粮食。她常说:“这牲口通人性,那拖拉机啊,就是一个费钱的玩意儿。”但是,费钱也挡不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村里养牛的越来越少了。农闲时候,村里人就开着“小八匹”去赶大集或者串亲戚,手扶拖拉机又变成了村里人出门的交通工具。

当村里的“小八匹”就像牛一样普及时,一种新的大铁“牛”悄悄来了。村头停了几台招揽生意的播种机。师傅们招呼着:“老乡,用我们这播种机,比手扶拖拉机快多了,而且不用您自己忙活。”谈好了价钱,这大铁“牛”就开工了。这个大机器真是神奇,耕地、播种、施肥一次齐活,确实比“小八匹”强多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人很快就开始用上了播种机。到小麦、玉米收获时,村民又用上了联合收割机,这大机器在地里来回跑几趟,不但把粮食收到家,而且连皮都去了,省去了放到道场碾压的过程。这头大“牛”真是能干啊。

习惯了现代化的农业机具,村里人对牛就不那么稀罕了,除了李奶奶。随着农村的发展,规模化种植开始出现了。村里人逐渐为抢收割机播种机闹心起来,不但得早早去等大铁“牛”,还得排队,如果今天家里有事去不了,机器就被别人抢走了。村里人合计合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几台大型收割机、播种机,村民入股,利益共享。从此,不仅自己村里的地有了保障,还可以去外村接活增加收入。

生活越来越好,农民的思想也越来越活。针对热起来的“农家乐”、“乡村游”,村里人借助天时地利,办起了油菜花节。除此之外,还把农闲时不用的大型农业机具作为展品,摆在油菜花节现场,供城里来的游客们参观拍照。好奇的孩子们爬上高高的大型农机具,把着方向盘,别提多高兴了。

“李奶奶,还不把牛卖了?”好事的后生逗着李奶奶。李奶奶闷了好几天不说话。这天晚上,李奶奶来到自家牛栏,摸着那头老黄牛说:“唉,你也老了,别跟我干力气活了。”第二天,来了一个陌生人,从李奶奶家牵走了这头牛。李奶奶说:“这都是党的好政策,让咱农民‘牛’起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