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灶台鱼。服务员引着了火,不一会儿,美味可口的灶台鱼就出炉了。馋嘴的儿子兴奋不已,喊着要吃鱼。母亲说:“等一会儿,再添把火吧。”好久没听见母亲说“添把火”了,我突然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不由想起小时候母亲做饭时,我帮着添柴火的情景。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首位的。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堆着柴火垛。每年收割完庄稼,地里的麦秸秆就成了农家最好的柴火。除此之外,每到农闲,村里勤快的人就去山上捡枯树枝,堆在院子里当柴火。柴火垛子高不高,似乎也是衡量会不会过日子的一个标准。若遇到雨雪天气,就要用防雨布把柴火遮住。否则柴火淋了雨,一家人吃饭就犯难。那时候,母亲做饭时就会喊我:“过来,给我添柴火。”在灶里烧柴火颇有讲究,麦秸秆做引子,然后添木柴,木柴不能塞的太满,必须错落有致,留出空隙,以便进空气,保证火苗升起来。如果遇到湿柴火,我就憋足劲往灶里吹气,弄得满脸都是灶灰。母亲拿过来一把蒲扇,不停地扇着,这才把火引着。
不仅在家里要帮着母亲添柴火,我在学校也经常和柴火打交道。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每周有一个下午,我们都会带着蛇皮口袋,去学校后面的山上捡松果,然后背到学校食堂当柴火。这恐怕是最难忘的“劳动”课了。不过,从捡柴火的过程中,我们这些孩子知道了柴火的“珍贵”,更懂得了劳动的艰辛。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一些人开始用上了煤,他们用平板车拉回一车煤块回家烧火做饭。这比当年烧木柴强多了,不仅火苗旺,而且不用一直往灶里添柴火。不过,需要经常用火钳拨一下煤火,否则火就不旺了。后来,蜂窝煤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蜂窝煤上有眼儿,可以让煤火燃烧更充分。父亲买回了蜂窝煤机和煤灰,自己在家里做蜂窝煤。我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用蜂窝煤机蘸上煤灰找一个空地把蜂窝煤按压出来。然后,数数蜂窝煤上的12个眼儿,那似乎是一种别样的成就感。有了蜂窝煤,家里烧水做饭更方便了。出门时把煤炉子添好蜂窝煤,封上盖,回到家就可以直接用来烧水做饭。这不但节省了柴火,更节省了时间,劳作的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歇息。
煤火还不是最“旺”的柴火。悄然间,村里开始出现了做换煤气生意的人。隔三差五的日子,他就会开着三蹦子到村里转一圈,然后大声喊着:“换煤气罐儿喽……”于是,需要换煤气的村民,就把自己家的空煤气罐子推出去,看着他灌满煤气,然后再在地上转着圈挪回家里去。有了煤气罐子,家里烧水做饭简直太方便了。拧开阀门,打着火,煤气灶上的火苗腾地一下就起来了。母亲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柴火被淋湿了。而且做饭时,也不用喊我往灶里添柴火了。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煤气罐里需要经常“添”气。如果炒菜时突然没有了煤气,那可真是“尴尬”万分。
当然,人们并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蓝天保卫战的打响,农村开始了“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不仅可以烧水做饭,也可以取暖。这种“柴火”既干净,又方便,轻松化解了以前的诸多不便。院子里原来堆着大柴垛的地方,被母亲收拾了出来,开辟了一块小菜园,种上时令蔬菜。每个周末,我们回到家吃着纯天然的农家菜,真是太惬意了。
“好了,可以吃了。”母亲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我笑着说:“妈,您让我添的这把柴火,可真是幸福生活的‘火’啊。没有这把火,我们哪能吃上美味的鱼啊?”全家人哈哈大笑,笑声中带着对新时代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