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银河的头像

马银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18
分享

小卖部里的春秋

每次回农村的老宅子时,母亲总会不经意地看一眼院子门口依稀可见的“院内小卖部”那几个字。这几个字是上世纪80年代初写上去的,至今已经30多年了。

母亲小时候经常替大人们跑腿去供销社“打酱油”。母亲说,她小时候觉得供销社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买东西都得凭“票”。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村里的供销社就悄然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母亲的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梦想。有一天,母亲对父亲说:“现在政策放开了,咱家开一个小卖部吧。既方便村民,也能方便自己。”在家人的支持下,母亲开办了村里的第一个小卖部。就是在那个时候,母亲在院子门口郑重地写上了“院内小卖部”几个字,作为招牌。

万事开头难。每天天不亮,母亲就赶着马车去进货。为了拓宽货源渠道,母亲跑遍了周边所有的乡镇。哪里有物美价廉的货物,母亲就去哪里进货。一来二去,母亲的小卖部在村里就有了名气。生意看起来不错,但背后的辛酸,只有母亲自己知道。有一天清晨,下大雨。父亲说:“今天就别去进货了。”而母亲执意要去,她说:“昨天答应别人带货回来。咱们做小买卖,不讲诚信还咋在村里立足?”我闹着要跟母亲一起去。母亲只好骑着二八自行车驮着我去十几里地之外的镇子进货。雨越下越大,母亲用遮雨布将货物盖得严严实实,在雨中艰难地蹬着自行车。当经过一段积水时,母亲担心积水溅湿了货物,便推着自行车往前走。等回到家,父亲说:“这货物一点都没湿,你俩倒全身滴着水。”母亲笑了笑:“咋能卖给人家淋湿了的东西?”

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镇上陆续开了几家批发站,货源更充足,而且家里也买了三轮车,母亲再也不用赶着大马车或者骑着自行车往周边几个镇子上跑了。但是,母亲还是保持早起的习惯,开着三轮车去批发站进货。她说:“我早点去,让村里人能买到新鲜的菜。”就因为这样,尽管村里后来又开了两三家小卖部,但母亲的小卖部依然人气很旺。村民们到母亲的小卖部买东西,图的就是舒心。看见村民们开心地来买东西,母亲也露出了笑容。

但没过几年,母亲的小卖部又遇到了新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商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卖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交通的便利,又让村民随时进城购物成为了现实,小卖部沦落成了“打酱油”的地方。父亲劝说母亲把小卖部关张了,而母亲却有了新的想法。她将西厢房全部拿出来,改造成了一家“农村超市”。在场地升级之后,母亲开始学着使用电脑和手机,与供货商建立更为广泛和便捷的联系,既解决了供货渠道,又解决了商品的品质和多样化问题。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超市”的便利。于是,母亲的小卖部很快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母亲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这个小卖部。没有乡亲们捧场,我这小卖部就开不了这么多年。”

我儿子出生以后,母亲需要来城里帮忙照看。母亲遗憾地说:“现在营商环境更好了,我的小卖部却要关了。”我安慰母亲道:“我们每周末都回老宅子看看门口的那几个字,那留着念想呢。”母亲没有说话。有一天,我无意中看见,母亲趁着小孙子熟睡时,戴上老花镜看起了开网店的教程。我转过身,眼睛不由湿润了。我忽然明白,“院内小卖部”那几个字,不仅记录了母亲与时代共奋进的一段岁月,而且承载了母亲留给我们的坚韧、勤劳、朴实的品格。在新时代,还有许多像母亲这样的普通人,已经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上的幸福,而是习惯了用奋斗去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是国家改革发展带给老百姓的最大收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