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雁,每个人的心中都可能会有道不尽、说不明的慨叹,想到“天高云淡,鸿雁南飞”的画面;体味“飞鸿踏雪”的那份旷达,感受“归雁传书”的乡情忧思。
雁,又名鸿,乃禽中之冠,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钟情的常客,被文人赋予过太多的情感。秋天到,雁声阵阵,排着整齐的队伍,大规模南徙。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到临近的佳节,渐凉的天气和远方的亲人,怎能不秋思悲切,相思更浓?将阻隔的思念寄情于远去的大雁,于情于理,都是那么得令人浮想联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诗中蕴含了多少的思念和忧伤。“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待到春天,南雁北飞,“雁归”捎信回,又给人以多少的期许和盼望。
秋去春归,万里迁徙,一岁一往返的生活习性,让人懂得了什么是适应,什么是时间和规律;飞翔的姿态,整齐的队伍,让人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团结和友爱;目标明确,展翅搏击长空的飞行,让人学会了坚韧和拼搏。试想,一群历经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的大雁,突然出现在旷野天地之间,看到那各司其职,雁行有序的飞行,伴随着那雁声阵阵,前呼后应的鸣叫声,展现的是强大的个体意志,和气势磅礴的集体力量。雁过之后,难免会产生荡气回肠的无限遐想和忍不住想去追逐的冲动。“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看到夕阳余晖中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天际间掠过,心中充满的一定是无尽的诗意。
雁行“一”字或“人”字,称为“雁字”,或为“雁行有序”,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契合。大到国之伦常,君臣朝序;小到家之长幼、孝亲敬友,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秩序理念。在庄严隆重的仪式活动中,如“雁”阵式的排列,常常能显示出集体的威武壮观,成为表现盛大高贵形象的首选方案。不仅如此,爱屋及乌,“雁羽”也常为演出服饰的品位之选。仪式中,“群鸿”者的羽翅翩翩而动,高贵优雅,整齐有序,场面可谓震撼宏大。观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若是上阵杀敌,定能一往无前,战无不胜。
大雁的群体整齐壮观,而大雁的个体则令人凝重赞叹。大雁一生只有一个伴侣,不论雄死,还是雌亡,生者向来是从一而终。“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塑造了大雁坚贞不渝的爱情形象,千百年来,被无数的善男信女景仰、传唱。
大雁也有落单的时候,离群的大雁孤单、渺小,其叫声恐慌、凄凉,常常成为孤独伤感、飘零无助者的释怀对象。伟大的诗人杜甫在诗《孤雁》中,把自己比作一只失群的大雁,心中充满了迷茫、失意和哀伤;而大文豪苏轼则在著名的词作《卜算子》中,以“飘渺孤鸿影”把自己羽化成一只“孤鸿”,形象确切地写出了其蛰居黄州时的那份孤苦而豁达的心境。
大雁能飞越千山万水,凭借的是能力、团结和信念。头雁是雁阵的灵魂,不辞辛苦地做着表率,默默地传递着能量;为了集体的目标,能者交替领飞,发挥个体所长;弱者紧跟团队,受到保护,感受温暖,多么和谐的团队啊!这不正是新时代和谐社会中前进和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吗?时至当下,边塞秋天的里一声雁叫,叫醒的不再是古代的文人和雅士,而是新时代怀有鸿鹄之志的开拓者。
如今,时代变迁,生活巨变,城市生活的上空已难觅大雁的身影。我时常会登上高坡仰望,也时常会在河滩边寻觅;尤其是到了秋天,每逢落霞之时,我总会推开自家高楼的窗户,向西张望。悠悠千载,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在声声雁鸣中嘘唏感叹、热泪长流,也不知有多少孤零飘泊的路人向着南飞的雁群张望。绵绵的思绪,伴着万千感慨,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化作每一位华夏儿女生命中最美的音符。
雁行有序,雁过留声。“雁行”是心中的向往,“雁声”是秋天的胡琴。瞧!一道霞光冲破天际,大雁披上霜月编织的绒装,正迎风展开翅膀,坚定地、执着地朝着祖先厮守的方向飞翔、远去,留下一片格外宁静高远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