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饭局隔三差五的有,总结起来,到底还是请人办事的少,被请或陪人吃饭的多。现在,每每跟爱人“请假”赴宴,爱人多有微辞,而且程度与日俱增,年近半百的我,是该思量思量些了。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且不论排场,婚丧嫁娶之类,难免有行亲朋邀约之事;找人办事,需讲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摆桌宴请常常成为撇清过河拆桥,展示“人品”的仪式之选,但与“人之常情”相比,眼下宴请之风太盛,甚至“移风易俗”了。
纵观古今,虽然许多看似“约定成俗”的规则自然不会诉诸于庙堂之上,也不会刊载于圣贤书中,但皇家排场、百官斗富,伴随溜须拍马、民怨沸腾之事不乏于口耳相传之中。梁实秋在《请客》一文中写道:“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看完此文,一定会被古今宴请之具象所逗笑,开心之余却又不禁思有所悟。其实,当今宴请之靡风比梁老笔下的更甚。每当夜幕降临,各色菜馆酒楼的门前车水马龙,出入的人流中有风尘仆仆的商客,有前呼后拥的官僚,有衣冠楚楚的学者,也有拾人牙慧的流浪汉;而当夜半风起,马上路又会喧闹起彰显豪情的风言醉语,路人捂鼻绕过熏天的酒气,跳过呕吐一地的狼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的思想在宴请中升华,人类的文明在酒精中陶醉。
抛去宴请的意义不谈,宴请本身即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甚或不亚于一场实战博弈。首先要确定宴请的主角,确定设宴的时间是第一要素,要知道,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锁定一个人的一段时间实属不易,尤其是通过中间人邀请的主角,确定起时间来更是难上加难,通常需要几经传话,多番协调。功夫不负有心人,主角自然不会日理万机,盛情之下,勉强之余,“时间”总还是能敲定的。接下来的“万里长征”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其次是配角“海选”,这项工程同样不可小觑。主人通常会围绕主角“翻江倒海”,搅动大脑记忆细胞,过滤、筛选与主角尽量匹配的人选,权衡配角的身份地位、能力品格、性格谈吐、熟悉程度以及与主角、与主人的关系等诸多因素。鉴于时间不可再选,主人通常要与“配角”委婉商量,一面和颜悦色,一面饱含深情,以示主人的盛情和诚意。倘若配角真的有事,自然不能过分勉强,只能再次搅动“大脑细胞”。如果记性不好,打开手机通信录,逐条翻阅,也是常有的事。一旦找到合适的人选,还会暗自庆幸曾经的“细心”,留了联系方式。
如同记叙文打草稿一样,虽然事件还没有发生,但有了“时间”和“人物”,“地点”自然会提上议事日程。主人深知“地点”与宴请规格和大家的方便程度息息相关,通常会在“事情轻重”、“主角身份”、“后绪作用”、交通便利、停车方便以及“消费费用”等方面再三权衡,做到既不失规格,又能物美价廉。尽管时下信息发达,预约方便,主人甚至会不辞辛苦实地考察,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心中有数,方才安心。
对普通民众而言,“地点”选好之后,对费用的把控无疑成了重中之重的大事。宴席贵不贵,全靠酒水配。大家似乎公认,眼下生活“都不缺”,几杯酒下肚,菜就吃不下了,最后就只剩劝酒、喝酒一事了。主人深知,酒水的费用决不可低估,甚或高不可测,因为宾客的酒量忽高忽低,阴晴难定,而大家谁都不愿意看到酒兴之时,而又无酒对饮之尴尬,为此,主人常常会一边打量着“预算”,一边“备货”、“备案”。
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主人似新婚迎宾,早早来到“地点”,一边事先打理相关事宜,一边等候大家到来。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主人热情邀请道:“早点过来学习——掼蛋”,还美其名曰:“吃饭不掼蛋,等于白吃饭”。说来也是奇怪,敲定宴请时间时,大家好像都很“忙”,来得很是“勉强”,而掼起蛋来,人手又常常都能凑齐,而且时常一“桌”不成,还需再摆一“桌”。最糟糕的是主角临时“变挂”,或者安排“二把手”顶替,无论多么好的安排,似乎缺少了主题,失去了方向,宴请顿时变得索然寡味了。
天色已晚,尽管主人心中早已合理安排了座次,但大家在落座之前总少不了你推我让一番。宴请如同圆桌会议,一切都按程序“习俗”办。主人斟满酒杯,开场即表诚谢之意。其后介绍,通常先以名头开道,再续以职业断后,末了不忘补充强调与在座谁谁的关系;席间若有后缀为“总”、“长”的,大家不勉肃然起敬,心里暗自思忖,这是一定要端杯敬酒的“对象”!即便如此,有人记性不好,敬酒时不是弄错了对象,就是叫错的姓氏,当然,还勉不了自嘲,自我批评一番。再其后,大家便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互敬之余,似乎是出于对对方的尊敬,利用难得机会,纷纷请求互扫微信,互留手机号码,宴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每每观此场景,就不由得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叹“太守之宴,乐也。”
夜已深,席间满面红光者有之,脸色惨白者有之,微熏微醉者有之,清醒稍欠者有之。主人看看时间,环顾一下四周,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为由宣布结束。大家虽然意犹未尽,但也只得恋恋不舍的与各自的“知己”一一握手告别,留下一片灯火阑珊的夜空。之后,主人如释重负,拖着疲惫的身躯,带着酒意转身,独自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如今细细想来,宴请之事真可谓高开低走、百转千回,到头来,多是人走茶凉,落下一个劳民伤财、一肚子超负荷酒菜的结局。细数多年来的宴请,没有家庭聚餐时的轻松和温馨,没有朋友小餐时的便利和随意,形式或利益驱动的宴请套上了伪装的外衣,席间的“知己”依如高山流水难觅,反倒“三教九流、狐朋狗友”数不胜数。翻开手机通讯录,许多一面之识的“知己”早已消失在记忆的长河,当初宴请时的处心积虑也已模糊了视线。
韩传宝 2021/9/20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