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崇俊的头像

南崇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8
分享

我家的三次搬家史

我家的三次搬家史

文/ 南崇俊

搬家,在人生中再平常不过了。随着岁月的流失,许多年来每次搬家的经历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家地处晋南农村峨嵋岭一个不算太小的村子。在我最初的记忆里,我家居住的是三间土房子。房屋低矮,地基以上有十来行砖结构,家乡人叫“窗台展”,窗台以上全用胡基垒成。窗户很小,窗棂是木质的,窗台内外都可以摆放许多琐碎物件。土房子是父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手兴建的,坐落在村中心老爷庙后。我至今还记得与父亲对劲的叔叔、伯伯们趁着月光打夯的情景,那高高举起的石头疙瘩(老家叫窝)和脱口而出的“起了咱的窝,嗨!连二窝,嗨!连三窝,嗨!小心脚,嗨”打夯号子仿佛就在耳边回荡。在那个困难时期,老家盖房都是靠人情互相帮忙,从挖土、打底到砌墙,都不挣一分钱。许多年轻人都来主动帮忙,我家只是给受苦人们管饭。大概十来天土房子完工了,墙壁也抹上了白灰,不管潮湿不潮湿,我们就搬了进去,只见纸糊的窗户有一块很小的玻璃,我们有了自己的家。这个家尽管简陋,但足够温暖。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越来越快,我和妻子没明没夜承包地种棉花,到纸厂上班,砖瓦窑装窑,手头有了一些积蓄,我和妻子商量,在审批好的地基上修建新房。准备工作是头年就着手的。我们在翟店木材厂买了四根大梁,五根檁条,又去通化买回九十多根松木椽,满满装了两大车。还在本村窑上订了砖,在六毋订了瓦。过春节时开始浇砖,一连浇了三、四天。元宵节后,我们请来匠人将活包给土建工程队。虽说不用自己干,一会儿借钢夹子,一会儿借踩架椽,真是跑断了腿,操碎了心。经过两个月多月的施工,一座青砖兰瓦五间大瓦房崛地而起,我第二次搬家,住进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心里十分惬意。说实话,大瓦房是我和妻子勤劳苦干,省吃俭用,经多年积攒建成的新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能有这样的居住条件已相当不错,我实在也不敢有更高的奢望。

2010年以来,随着县城扩张战略的实施,稷圣路以东开发建起了一幢幢鳞次栉比的高层住宅,稷王文化广场的落成使用,为城建发展、民生改善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置身稷王文化广场,望着东边刚刚崛起的明鑫苑小区楼盘,我难免心动旌摇。砖混楼房六层,面积110平方米 ,虽说不如框架结构坚固抗震,也没有电梯楼房的方便快捷,但能在县城拥有一套住房,我就十分知足开心了。在同事的帮助下,我们拿出积蓄,以180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稷王文化广场附近明鑫苑小区,买下一套南北通透的“商品房”。2015年,我们找人进行了精心装修,择吉日良辰第三次喜迁新居。看着偌大的客厅、餐厅和通透阳台,看着卧室里崭新的双人床和实用的镶嵌式衣柜,看着厨房里锃亮的煤气灶、油烟机,看着新买的格力空调和高档布艺组合沙发,我与妻子、儿子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们为过上“城里人”生活感到自豪和喜悦,进进出出,里里外外,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三次搬家史,一路奋进歌。从六十年代的土屋、到九十年代的瓦房、再到现在的单元楼,每一次搬家既是改革开放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见证,更折射出老百姓安居乐业美丽家园梦、小康梦正在成为现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