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崇俊的头像

南崇俊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09
分享

村头的老槐树

文/南崇俊

童年的记忆中,故乡后井头的那颗老槐树傲然挺立,枝丫间升腾起的袅袅炊烟,氤氲着饭菜的清香,打我记事起,它就站立在村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久远,就站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站成了村里的一部历史,站成了村里的一个标志。

后井头是故乡通往外面的门,老槐树就是守卫门户的门神。进门,出门,看似寻常简单,却是悲欢离合。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村头的老槐树下是滋生思念、牵挂和企盼的地方,也是守望幸福的驿站。

老槐树下是村民聚散离合的地方。寒来暑往,父送子参军,母送儿求学,妻送夫打工,小两口出外经商,怀子建筑队、老柳石工队多少背着简单行囊的村人走出家门,走出村头,走出老槐树的槐荫,去外面的世界追逐梦想。不管走得多远,无一例外都要在老槐树下启程,搏击艰难险阻,走出精彩人生。

老槐树是一本故事书,记载了家乡改天换地的艰辛往事。

在新解放区“社会主义好”的热潮中,家乡迎来一场轰轰烈烈土地改革运动的“暴风骤雨”,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斗地主、分田地,庄户人第一次扬眉吐气,翻身做了主人。全村首家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大队管委会、革命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带领全村村民艰苦创业、改天换地一路走来,一路高歌,一路辉煌。刚合作化时期,村里一穷二白,发动群众挖池抬土,硬是一镢镢、一锨锨、一筐筐,挖出了个跃进池。池水荡漾,碧波粼粼,池塘边一对铁狮子,见证了男男女女,来来往往上下台阶人挑肩抬的艰辛岁月。占地20亩的新校园红旗猎猎,打教室传来稚嫩的书声琅琅。新建的加工厂由单一的磨面、榨油扩大到熬碱、打铁、搪瓷、缝纫、做木活、制酱油多种经营。老爷庙前铁旗杆顶端四斗铁铃随着西北风嘶鸣发出悦耳的声响,回荡在广袤的夜空。当第一台波兰轮式拖拉机开进村庄,看热闹的人比过大年还要高兴。人工打深井10眼,修通水利链接农业的“命脉”,潺潺流水撒着欢儿奔向田野,运进秋收场院变成玉米的金黄。大电燃亮了千年昏暗发黑的老屋,点灯不用油变成现实。村里有了电影机天天晚上为村民公映电影,新买回的匈牙利牌黑白电视机,架起高高的天线,拉近了家乡与北京的距离,观看新闻联播,游览环球世界。

老槐树是一部活电影,播放着家乡改革开放的动人历程。

自打实行联产承包制以来,村里打地有旋耕机,种地有播种机,收麦收秋用上了大型联合收割机,龙口夺食,抢收抢种,挥汗如雨已成为过去。随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食的少了,栽植苹果树、桃树、枣树的多了,林果产业基本上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成为村民创富增收的“摇钱树”。公粮免缴了,农业税不收了,种粮还有补贴,家乡人又一次扬眉吐气,风光了一回。村里先后办起了造纸厂、编织厂、木器厂,村民们上班、下地两不误,不出门就能发家致富。村里建水塔,埋水管,打水窖,村民们吃水再也不用发愁了。再后来修了平展展的柏油路,有了客车,通行出行方便多了。如今有了农村公交,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都不是事儿。

老槐树是一幅油彩画,展现着家乡乡村振兴的五彩华章。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家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把林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积极打造全县优质水果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学校为依托,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田间与课堂相结合的培训方法,及时为果农提供关键管理信息,推广果桃管理新技术,重点解决管理难题,使水果品质得到有效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如今,LED节能灯,彩灯进入家家户户。电热毯,台灯、书柜、灯柜时尚大方。客厅的沙发、液晶电视、电话、音响、饮水机、茶几处处透露出现代的气息。不少人家还安装了电脑,互联网迅速拉近了乡村居民与外界交流的距离。还有厨房告别了烧柴烟熏火燎的日子。电、煤气成了主要生活能源。电饭煲,电磁炉,微波炉,冰箱,冰柜,电风扇,取暖炉,热水器,洗衣机等电器成了家庭必备之物。电动车、摩托车、小桥车出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村里人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里,用电脑观察世界。飞机、旅游、网购等各种各样以前不敢想象的名词都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家乡人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村头老槐树,年年岁岁历经风雨侵蚀依然傲然挺立,凝视着一个乡村的兴衰荣辱。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那棵家乡的老槐树依然清晰地、茁壮地生长在我的心里,永远高大粗壮,永远枝繁叶茂,永远郁郁葱葱。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