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南华山》的头像

《南华山》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03/14
分享

中国作家网驻站内刊征文参赛作品+读札三题

马天堂

我的读书

我读书不多,精读的更少。平时喜欢读的是文学类和历史类,并伴有较强的个人偏好。比如,文学类喜欢读我崇敬的作家作品;历史类的喜欢读与自己生活有某种契合或联系的。比如,西海固的方志。总之,我读书谈不上什么品位,只是一种精神的慰藉,许多时也属“无聊才读书”。

文学类的书,青年时代读得多些。20世纪80年代,靠积攒助学金、困难救济金购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假期拿回家读。我的家在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里,寒暑假边做农活边读书。那时候,家里点灯用的是柴油,早晨起来鼻孔里都是黑的,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就是在劳动间歇和油灯下读的。那个时候,经常会沉醉于那些动人的爱情故事,沉醉于伟大作家的匠心气质,沉醉于全然陌生的异域情韵。至今印象深刻的,要数俄罗斯的那些伟大作家的作品,那辽阔深厚的土地和深情热烈的民族精神情怀。《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罪与罚》《猎人日记》,等等。现在每当听到俄罗斯民歌或是交响乐就会“来电”,那种宽广深厚的有如黑森林的精神气质像雨雾那样笼盖心头,至今也喜欢这种浑厚深沉的精神气质。

相对于俄罗斯文学经典所洋溢的精神气质,法国的经典文学名著和伟大作家,无论是雨果还是巴尔扎克的作品,似乎对我都缺少了一种深厚的浸润感。记得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有一种激情涌动的阅读带入感。回忆起来,青年时代读文学作品最让我压抑的是陀斯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最让我新奇的是左拉的《萌芽》,最让我激动的就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和十二月党人的诗歌,最让我感到闲适的是《猎人记》和《瓦尔登湖》。后来到乡村教书时,我才购买了几本中国古诗词集,喜欢曹操的朴素沉雄,喜欢杜甫的忧国爱民,喜欢李清照的聪慧温婉,这些都是骨子里的气质,来自他们的生命本体,成熟于他们的人生履历,集合了他们的修养悟世。这种强烈的令人神往的精神气质,仿佛穿透时空的一束束光芒,给一个身处在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农家孩子带来的影响,可能未必为今天的孩子们所能真正理解的。这种能打动你、影响你、烛照你的精神光芒,让你学着参悟人生、观照社会、树起生命的信念,成就精神的底色。

当代中国作家里,我崇敬张贤亮。他那深厚的精神蕴藏、传奇的人生经历、理性的思考批判、恢宏的匠斧手笔,让我一次次地感叹、感动和感佩。我首次读张贤亮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第二次读是90年代后期,最近一次读是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日。三个不同时期的阅读,心境体会是全然不同的。20世纪90年代阅读时,让我最感动的是张贤亮笔下的那些妇女——马缨花、黄香久、乔安萍、李秀芝,等等。这些特殊世情里的女性,就像镌刻在一段苦难历史岩崖上的“飞天”,她们飘袂而来、伫立眼前,或浪笑嗔骂、或幽泣低诉、或羞涩拘谨。纵然“世情薄,人情恶”,但她们满怀向往美好生活的坚韧信念、散播出的人性温暖和坚守爱情的神圣光彩,都让我难以忘怀。每每掩卷而思,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被人性的温暖所感动、被倔强向上的执着所感动。张贤亮是当代中国的伟大作家之一,他总能从污浊的泥水中捡拾起一朵朵光彩照人的莲花来!除了那一组组莲花一样的女性形象,还有诸如海喜喜、谢队长这些让人不能忘怀的西北男子汉形象。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怎么看待人?需要抛开阶,摒弃利益纠葛,放下偏颇极端。

今年春节假期,我集中几天时间读了《张贤亮作品精萃》一套中的本,除过去读过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外,以前未读到的有《青春期》《我的菩提树》和《张贤亮散文集》,也算是一位读者对自己所崇敬作家的一种怀念。应当说,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上读《我的菩提树》、读《青春期》,使我对“文革”浩劫有了更新的认识。尽管这场浩劫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以党的重要文件作出了历史定论,但是,今天我们依然能从清新的时代空气中嗅到历史的异味。

《我的菩提树》是一本形式独特的小说,是对“我”在特定历史时期(20世纪60年代)、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文字记述氛围下的一本个人日记的注释,既有着对我亲历的那个特殊困难时代普遍的社会状态、个人生存情景的复原性注释,更有历经时间淘洗与研磨的灼人理性批判。张贤亮用了一个词“剥夺”:剥夺自由空间,剥夺伸诉权利,剥夺选择可能,剥夺温饱需要,剥夺亲情友爱……当每个社会成员被剥光了一切权利的外衣时,被压迫就只能赤裸裸地挖空心思求生存,为了多吃一口食物、为了怎样不被构陷而陷害于人地苟且偷生,廉耻、同情、道义乃至亲情就会荡然无存!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正是剥夺动摇了我们的生存基础,破坏我们的信念目标,抹掉了我们的人格底线。这是一本十分冷峻的小说。

知命之年的读书相比于青年时期的读书,不论是读文学还是读历史,阅读过程伴随的理性活动要更多一些。比如,我今天看待小说就不一样了,总觉得了不起的文学作品,可能是好的历史教科书。反之,糟糕的历史读物,可能会毁灭一代人的历史观。这是我读文学和历史的一点粗浅认识。(20169月)

 

换个视角去看西海固

2018年是宁夏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之年。《固原文史丛书》的出版是一份沉甸甸的献礼。我有幸拜读了这套七卷本的丛书,并将它放置在书橱最显眼的位置。作为一名读者,我认为这是一套不错的有着不少含金量的丛书。作为一名西海固人,读这本书倍感亲切和自豪,犹如聆听老人讲述家史一样。

《固原文史丛书》介绍的是自民国初年直到2018年近百年间发生在西海固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所收录的文稿大多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可信,平实耐读,引人思考,催人向前。如《红色六盘》《丝路记忆》《文苑芬芳》等卷本介绍和诠释了西海固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灿烂多彩的文化、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和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很值得我们引以自豪、加以深思和继承弘扬。

《固原文史丛书》的含金量表现在始终洋溢着热情的召唤、充满了文化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过,文化的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深沉、更强大的文化凝聚力量。作为西海固人,当我读完《红色固原》,掩卷的时刻总不禁这样思忖:19359193610月间,处于革命低潮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实现胜利会师、并迎来奇迹般伟大的转机。这其中无数生动的历史细节、堪称传奇的承转机缘,就在这块土地上发生并被我们的先辈所见证的。此其一;其二,20世纪30年代的西海固依然深陷灾难孤岛之中,动荡甫定,继之是大震、匪祸和大旱中的饥荒,民生之苦不言而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块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对历经艰难转战的疲惫之师箪食瓢饮、尽其所能、热情帮助,诚然有着怕兵恐匪的实情存在,但是这一切确是在白色恐怖之下所发生过的真实史实,而且还救助收留了不少流落的红军伤病战士,一些人还娶妻生子、扎根在这里。这是一块什么样的土地呢?你能说她贫瘠吗!

时光过去了整整八十年,2016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吉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向全党发出“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的号召。他说,革命理想高于天。高屋建瓴地将当年红军在西海固的这段红色历史赋予更高站位、更大境界、更新方位的诠释解读,就像打开了一扇天窗那样,激活了我们对西海固人文精神、对那段红色革命历史和西海固民众所具有的仁厚品质的深思和自豪。是的,自信诞生力量,自信拓宽视野,思考催人奋起。换个视角看固原,越看越应当是有自信的!我想,当前西海固的贫困落后是不可怕的,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群策群力,脱贫攻坚目标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的梦一定能圆,西海固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一块宝地福地。

今日西海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世纪留痕》《时光掠影》中的那些文字和图片,尤其是那些真实记录岁月画面的图片资料,目之所及,让人惊悸!固原,曾经是那样的一个充满着荒凉气息的边塞小城,今天不仅成长为宁夏中南部的中心城市,而且成长为镶钳在西安——银川——兰州三座省会城市三角交汇地带上的一颗闪耀着独特魅力的明珠之城。这些用镜头忠实记录的固原岁月和用笔触生动描述的变迁历程,既让人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让人深情地感念着今天的拥有。我们是没有理由不自信不自觉,应当充满信心地去展望去憧憬。

一个人当有点历史的回思才好。三十多年前,我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地方志编写。这段经历使我养成一种阅读偏好——读地方史志。一旦搜集到家乡的史志类书籍,总要抽时间阅读,有时候读得竟至废寝忘食。地方史志是最贴近最亲和的历史课本和乡土读本,它能让你更真切更现实地感受到历史跳动的脉博、历史变化的细节,它能让你更具体更细致地认知到你所生息环境、地理、风土、人情、社会,就像端详你皮肤的纹理那样。最近,我还从报纸上读到固原建成了方志馆的报道,内心感觉很欣慰,甚至想写点短文表达一下感赞之情。将《固原文史丛书》出版和方志馆建成联系起来看,盛世修志,盛世兴文,以文化育、存史资政,这本身就是坚定文化自觉自信的好举措,是教育和启发我们换个视觉看固原的好方式。 20194月)

 

一本树木大观

贾仁安先生是我们报的老通讯员,经常给我们投送稿件。这几年,他给我们的稿件都是介绍树木的,不仅有文字,而且有图片。我似乎和树木有些说不清楚的缘分,每次都是认真编辑,尽快安排刊发,对他拍摄的树木图片,总是反复端详,似乎那绿意、那生机就在眼前。仁安先生跟我说,正在搞一本书树木志,给我送来刚出版的《西海固树木大观》,并嘱我写点介绍文字,我欣然答应。

《西海固树木大观》是贾仁安先生多年心血付出的结晶,是一本记载生长于西海固大地上集古、奇、神、灵于一体的各种树木的专志,是一本独特的著作。这是一位林业干部情系林木、热爱家乡、老有所为的最好见证,是研究西海固地区历史和现存林木植物生存状态的宝贵资料,对于教育我们珍惜保护树木、崇尚生态文明大有帮助,对于激发我们积极动手植绿、建设生态秀美固原大有帮助。我负责任地向读者朋友推荐:这是本值得读的书,打开这本书,你会满眼盎然绿意,你会油然心怀敬仰!

黄帝植柏,孔子栽桧。堂前有绿,屋后是林。山巍峨生古木,林挺拔养浩气。数千年来,树木就像中华文化的图腾那样深植于祖国大地,扎根于我们的心灵。但凡名山、古镇、祠堂、寺庙,无不让人看到郁郁葱葱的古树大林,无不让人体察沧桑年轮的厚重悠远。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就是一种文化的记录,就是一部自然环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站着与你对话的历史老人。不仅如此,我们还将精神和情感寄放在丛簇绿意的每个叶片上,庚信的《枯树赋》中写道:“昔年种树,依依江南。今逢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对树木的认识更加深刻理性,树木之于我们生活的意义更深远更广泛,同龄树、庆生林、友谊林,全民植树节、树木与城市同生长,全世界有很多爱林护林组织,有许多爱林护林行动。

西海固大地虽然干旱贫瘠,但古树名木不少,群众也有珍爱保护古木、植树造绿的良好传统,一些地方的群众还把树木看作知己。我第一次到彭阳采访时的印象挺深:挺拔的道旁杨树,房前屋后的果林,好多山沟都能见到茂盛的树木,一些偏僻山村人家的小院还栽植有松柏。在一个叫榆树沟的村子,一位刚痛失爱子的老人每天就住在门前的核桃树柯上,他跟我说每天晚上靠和老核桃树“说话”减少心中的伤痛,这棵核桃树的树冠足有篮球场那么大。在海原那样干旱的地方,依然存活着树龄达数百年的“震柳”,还有隆德的“左公柳”、西吉公易的“红军树”等,这些历经沧桑、见证灾难、记录历史的古老树木,今天已经像文物一样得到很好的保护。贾仁安先生的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值得说一说的树木,如“寄情杜梨”是一棵见证了西海固人民同根深情、相互珍爱的信物树。《西海固树木大观》一书中还记载了大量奇树、灵树、神树,这些树木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给我们讲述着这块土地的丰富内涵。

读贾仁安先生《西海固树木大观》一书的过程中,心里油然生出敬佩和感动,遂以几句打油表达感动心情:“老骥伏枥有壮志,跋山涉水行万里。十年心血结硕果,一册大观说木史。喜读大著察时势,西部开发吹劲风。人言曾经不毛地,来日应是满目春。”这本书不是坐在书斋中就能完成的,是真正需要下行千里万里、访千家万户、查千木万树的功夫,这对于一位退休的老同志而言,多么不容易!如果没有对绿色的炽热真情,如果没有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可贵品质,就不会有这本书呈现在我们面前。还需要说的是,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记载了西海固大地上依然生机蓬勃着的“沧桑绿色”,它的价值还在于鼓舞教育我们汲取历史经验、秉承光荣传统、珍惜当前大好机遇,把西海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富裕文明秀美新家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西海固的脱贫,必须既富民又富山!(20124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